書名: 二十四節氣與禮樂文化作者名: 霍福本章字數: 2163字更新時間: 2024-02-05 16:01:07
前言
2016年11月,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曾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一波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熱潮,筆者也熱切關注著與此相關的各種文化動向。2017年12月2日下午,恩師趙宗福先生在微信上發來“2018年中國·嘉興二十四節氣全國學術研討會征文啟事”,我以為是要求寫文參會,便放下其他事,集中精力查閱資料做功課,草成一文,后來得到《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陳剛博士幸愛,發表在該報2018年第2期上。原以為石沉大海的論文又有幸入選了嘉興征文,這篇論文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思想。2019年9月,筆者在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溝通拙稿《塔爾寺造型藝術研究》出版情況時,其間聊到二十四節氣,激起我的熱情?;貙幒螅诙鲙熤笇麻_始查閱資料,整理文稿,年底又被抽調從事其他工作而幾乎停筆兩個月。2020年農歷新年來臨,原計劃正月初一單位值班之后,初二開車全家人去四川旅游,不料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外出計劃泡湯。整整一個月,除去單位值班,就宅在家里查資料,趕書稿,常至丑時未敢上床。母親、妻子、女兒操持全家,我唯是事為任,內心禱祝書稿趕結之日疫情霾散天晴,還人民以健康生活。至2月28日晨,除去前言、后記外,完成了書稿主體部分。
對于節氣文化的認識,我覺得應該關注國家傳統和民俗生活兩個層面,才有可能得到較為完整的理解。進一步說,在鐘敬文先生傳統文化三層次說中,上層和下層社會中節氣的意義和功能完全不同,在上層社會,節氣周期性地檢驗著禮樂文化傳統,昭示著統治的合法性;在下層民俗生活中,節氣建構著地方文化小傳統,表達著“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特點。又因為禮樂文化具有“以上率下”的特點,不少國家禮儀久后都變成了地方性民俗文化事象。特別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還具有很強的紐帶性,它在上下層之間建立了一種緊密的文化認同和依存關系。
關于節氣的起源,學者們討論頗多。其中《尚書·舜典》中“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謹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可能是涉及節氣產生的最早文獻依據,這也是禮樂文化的總綱,這個總綱形成了一條“禮—節氣—樂”文化流,整個文化鏈條內部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自周代以降,“禮樂治國”模式成為歷朝歷代的根本遵循,由此,禮和樂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兩大基石。節氣指證著禮樂文化傳統。
禮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禮通過“損益之法”不斷重構變遷,從司馬遷的“禮三本”,到《漢書》的“四禮”,再到《晉書》以降的“五禮”,其基本依據都為周禮文獻。沒有文獻,禮便無法建構,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a id="w1">[1]丟了禮的文獻,連夏商的后人們都無法遵從他們祖先的禮文化??鬃佑终f:“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币蚨覀兊亩Y樂文化原點在周代,禮和樂是兩條文脈,那些遵循著禮樂傳統的政權都被視為正統,納入正史之中。
樂文化精微深妙。《史記·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a id="w2">[2]可見樂律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揮著根本性的建構作用。古人以黍造律,并將度量衡與黃鐘律管相關聯,創造出“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的“多為之法”,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足定律”。樂律內含著國家治理的“密鑰”,傳統社會均以度量衡為公平三要素,并依據“多為之法”建立社會公平機制,從而達到了“無為而治”的最高國家治理境界。與此同時,“多為之法”還建立了一套樂文化的自我修復機制,“損益之法”和“多為之法”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
然而,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意大利人德里格合編《協均度曲》,以其“所講聲律節度,證以經史所載律呂宮調諸法,分配陰陽二均字譜,賜名曰《律呂正義》?!?a id="w3">[3]至此,西洋樂律替換傳統,對正統樂律造成了根本性破壞。筆者認為,改造文化根基將導致嚴重的社會惡果,抽換文化基因,破壞禮樂傳統,撕裂上下層文化的依存關系,即使社會平穩也會造成“四萬萬同胞一盤散沙”(孫中山語)的局面,為外敵入侵創造條件,甚至險些造成亡國滅種,這一頁血淚斑斑的中國近代史為“故敗國喪家亡人,必先廢其禮”的歷史論斷做了一個沉痛的注腳。
以上是筆者在整理資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都如實反映在正文中。本書的內容分為八章,從節氣的源起與傳播、節氣的基本內涵、節氣與傳統秩序、節氣與日常生活、節氣與人生禮俗、節氣與農耕生產、節氣指證及啟示等方面探討了二十四節氣文化,每章的結構根據內容設置,內容又取決于材料,由于節氣資料較為分散,故而各章結構不完全統一。書中觀點,僅為筆者一家之言。
2020年3月1日
[1]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八佾篇第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6頁。
[2] 《史記》卷25《律書第三》,中華書局1959年標點本,第4冊,第1239頁。
[3] 《清史稿》:“明年書成,分三編:曰《正律審音》,發明黃鐘起數,及縱長、體積、面冪、周徑律呂損益之理,管弦律度旋宮之法;曰《和聲定樂》,明八音制器之要,詳考古今之同異;曰《協均度曲》,取波爾都哈兒國人徐日升及意大里亞國人德里格所講聲律節度,證以經史所載律呂宮調諸法,分配陰陽二均字譜,賜名曰《律呂正義》?!币姟肚迨犯濉肪?4《樂志一》,中華書局1977年標點本,第11冊,第27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