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神話傳說比較研究
- 劉玉宏主編
- 2768字
- 2024-02-05 16:15:11
致辭 文明互鑒歷久彌新 人文對話恰逢其時
——在“中日人文對話:神話傳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王偉光[1]
(2019年10月7日,河南南陽)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好!
金秋十月,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非常高興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河南南陽師范學院、桐柏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日人文對話:神話傳說’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先,請允許我對本屆研討會的隆重開幕表示誠摯祝賀!對各位中日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當前的中日關系正保持進一步改善發展的勢頭,就在幾天前,我們剛剛舉行了盛大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再過半個月日本也將隆重舉行令和新天皇即位大典,兩國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過去幾年的中日關系,可謂歷經風雨重回正軌,深思現在來之不易的改善向好局面,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中日從未間斷的人文交流。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兩國民間就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中日人文交流,有利于增進雙方友好感情,有利于正確引導民眾理性客觀看待對方,為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發展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我相信,今天我們舉行的中日人文對話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日人文交流和對話不僅有利于兩國關系,更在亞洲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具有區域示范效應。今年5月15日,中國舉行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此背景下,6月底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與安倍晉三首相就在年內啟動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達成共識,為兩國人文交流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此次中日人文對話會的召開,可謂恰逢其時。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加強中日人文交流和對話,更需要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共同努力,相互推動,用心交流。作為一名多年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去年上半年我曾經訪問日本,與日本各界人士交流,特別是有幸受邀在長崎大學做演講,長崎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我親身感受到了中日友好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今天主要想借此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對于文明交流互鑒和中日人文對話的幾點認識。
第一,神話傳說是人類文明的獨特遺產。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是因為我們不僅是地球的適應者,更是歷史和未來的探索者。遠古人類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渴求破解天地之謎、萬物之謎和自身存在之謎,由此產生了異彩紛呈的原始文化,神話即為其中之一。人類文明的自我表達,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神話是人類文化的共同原型。神話不僅作為一種文化基因與今天息息相通,并且賦予原始文化以當代存在的價值,是人類文明的獨特遺產。
神話的本質是信仰,它以信仰的力量為人類共同體提供根本性的價值判斷。每個民族的發展都是與其民族神話聯系著的,神話作為民族文化傳統因子,伴隨歷史的延伸代代相傳。神話傳說不僅存在于古籍和民間口頭文化中,更凝結在紛繁多樣的祭祀禮俗中。今天上午我們在盤古之鄉——桐柏縣參加的祭拜盤古儀式,就是神話賦予儀式以文化之根和精神本源的生動事例。作為民族精神的活化石,神話在未來還將繼續為人類文明延續發展賦予新的價值。
第二,文明互鑒是人類智慧的寶貴經驗。歷史上,文明的發展都是在交流碰撞、沖突融合的過程中進行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及亞洲文明成果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歐洲,促使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及至近代,西方文明大規模向東方傳播,“神話”一詞正是其典型例子。神話源自古希臘詞“myth”,日本把“myth”譯為“神話”。1903年蔣觀云在《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中使用的“神話”一詞,正是從日本借用過來的。這個例子說明,文明形成是人類長期進程的結果,并在交流互鑒中歷久彌新。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如果說古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互動與交往歷史的見證,“一帶一路”則是文明對話的新時代實踐。在全球化時代,利用好文明交流互鑒這一人類經驗智慧,有助于發展更加緊密、穩定和長遠的中日關系。
第三,人文交流是文明互鑒的有效形式。中日兩國同處東亞文明圈,兩國文明交流歷史源遠流長。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文交流是文明互鑒的有效形式。過去幾年,面對中日關系的復雜形勢,包括福田康夫前首相和在座的各位嘉賓在內,兩國政界和學界的有識之士為消除雙方的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通,奔走于兩國之間,是當代中日人文交流的典范,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佩。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神話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是人類群體的精神故鄉。在現代社會陷入科技理性主宰下的精神困境時,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根本性價值判斷的神話,正在重構中不斷獲得新的活力。因此,加強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神話的起源、傳播和演變的比較研究,有助于促進人類社會融合,探索人類前進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深化人文交流是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中日關系的基本路徑。中日關系進入新時代,堅實牢固的社會和民意基礎不可或缺。中日兩國要建立彼此客觀理性、可預期的相互認知。在2018年北京-東京論壇上發布的《2018年中日關系輿論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公眾對日本的印象及兩國關系的評價持續好轉,顯現出積極態度,對日本總體印象持“很好”和“相對較好”的比例為42.2%,比2017年上升了10.8個百分點,同時超過74%的中國公眾認為中日關系“重要”或“比較重要”。然而與中國受訪者對日本好感度持續回升相比,日本受訪者對中國持有好印象的比例僅為13.1%,與上一年相差不大。因此,新時代應該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增進中日雙方尤其是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客觀了解。一方面,中日雙方通過多平臺多路徑推動兩國人文交流的深化;另一方面,推出更多適合中日普通民眾可以理解、接納的傳播方式。新時代我們應拿出新的方略,大力推動兩國人文交流走向深入,走向成熟,從而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推動中日關系發展的根基,特別是中日知識界、智庫間的交流合作,可以對兩國社會產生引領性效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日本社會各界長期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推動中日高級別人文對話機制逐步確立,繼續為中日人文交流貢獻力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文交流猶如春之播種,令人帶著愉悅并期盼秋之收獲。希望中日兩國有識之士攜手播下每一顆交流的種子,致力于共同發展中日關系,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1] 王偉光,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