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會進步與城市貧困概念的發展
城市貧困現象的出現,幾乎是和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同步的。但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城市人口的貧困往往被看作懶惰、愚昧和低能的同義詞,受到當時社會的嚴重歧視和著意回避。19世紀末,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無產階級的覺醒以及社會救助思想的萌芽,學術界開始正視城市貧困問題,并把其作為重要的社會發展課題進行研究。這一轉變,標志著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以此為開端,城市貧困研究與經濟社會進步的聯系日益緊密,僅以貧困概念為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一概念的內涵更是日益得到充實和豐富,從衣食短缺的赤貧到人的尊嚴的維護,從物質生活的獲取到精神上的滿足等,無不折射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個人權利的追求。
我國有關城市貧困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起點較低。面對貧困概念內涵的多歧義及日趨復雜化,部分學者在對貧困進行定義時,由于忽視了貧困概念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對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不足,往往陷入一個多種定義簡單羅陳、莫衷一是而不得不抽象定義的尷尬境地。本研究試圖從社會進步與貧困概念發展之間的關系入手,對貧困的內涵與更新做一簡單梳理,將貧困尤其是現階段城市貧困定位,以作為城市貧困人口研究和社會救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