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偉大的發現
- 春秋:杞人不憂天
- 得見春秋
- 2368字
- 2023-12-20 08:00:00
“毛贏師兄,雞鴨的飼養人員可安排好了?”姒安問道。
雞鴨飼養,作為小農經濟的關鍵一環,不但可以作為國民日常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耕地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放養雞鴨,解決田地里的蟲子蟲卵,降低病蟲害的出現。
在這個沒有農藥的時代,普及雞鴨飼養,是最有效的蟲災預防手段了。
“已經安排妥當,”毛贏說,“第一批雞鴨已經孵化出來,但規模還很小,需要進一步擴大,只是再繼續擴大飼養,自然找食,不足以養活更加龐大的雞鴨群,需要糧食投入,我們沒有多余的糧食,只能暫緩擴大飼養的想法。”
“規模不需要太大,只需要在未來人口爆發的時候,足夠作為人口出生的添頭即可,能不能作為軍隊的肉類供給,根據具體情況看待,若是不行,也不必強求;
雞鴨的飼養,關鍵還是得落實到每一戶國民手上,讓他們養成飼養雞鴨的習慣;
等到耕地的時候,將雞鴨放養在田地上,讓雞鴨吃掉田地里的蟲子,減少蟲害,才是飼養雞鴨的主要目的;
當然,雞鴨的肉和蛋,也是國民攝入營養的關鍵,只有營養充足,人口壽命才會得到提高;
一件事,解決兩個關鍵問題,穩賺不虧。”
關于古代人口平均壽命不長的原因,除了醫療體系不完備,醫療服務無法普及到平民身上,蛋白質攝入量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
糧食只能夠提供,人口日常勞動所需要的能量,和少量蛋白質。
日常生活沒有蛋白質的補充,人體會長時間處于虧空狀態。
虧空時間長了,身體機能缺乏相應的物質維持,生命自然達不到該有的長度。
毛贏問道:“多吃雞鴨和蛋類,能延長壽命?”
“醫術解決疾病,減少死亡,是最直接的延長壽命的方式,其次就是營養物質的補充;
平日的糧食,只能保證人有力氣干活,人的身體還需要其他營養補充,才能長得高大壯實;
若是沒有肉類的營養補充,人只能消耗自身的儲存,變得瘦弱,等到不能繼續瘦弱,人的壽命也就到頭了;
肉食和蛋起到的作用,和田地的糧食一樣,滋養人的身軀,讓人變得更加強壯,強壯的身軀反過來,能增加人的健康,從而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
姒安的話,毛贏理解起來并不困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毛贏和現在第一鎮邑國民的身體對比。
毛贏的飲食不缺,身體沒有虧空,所以人長得高大壯實。
國民饑一頓,飽一頓,沒有充足的食物,每個人都骨瘦如柴,能像羆這般強壯的國民,是異類中的異類。
現有的,貴族和國民的壽命差異,也能作為強壯能夠延壽的論據。
貴族的平均壽命的確要長很多,比如高傒,他這般年紀,在國民中,是非常稀有的。
但在貴族里、國懿仲、隰朋、姜諸兒……這個年齡段的人不說遍地都是,但比例上已經高出國民太多。
在后世,六七十歲以后的老人繼續延長壽命,對社會沒有利益,反而是累贅。
所以在疫情期間,意呆利宣布放棄高齡人口的救治,意呆利財政部長,只能強忍笑意,不能表現得太高興。
這樣的行為,違背正常人的價值觀,不值得倡導,但也足夠說明,延長壽命的本質。
在平均年齡二三十歲的時代,這個邏輯就不存在了。
延長人口的平均壽命,國民的年齡可以延長到四十,甚至五十歲,這個年齡段,依然有勞動能力,對于國和家來說,都是大好事。
對于國家來說,高齡參軍,沒必要,也不人道,但對家庭來說,四十來歲參與農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讓父親一輩的人,作為家庭耕種勞動力,青壯就能應召入伍而不耽誤農耕,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想通延長壽命的好處,毛贏整個人激動得發顫。
“若是能延長人口壽命,杞國完全可以抽調青壯參軍,讓父輩耕種,既可以強國,也不耽誤農耕。”
“這就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事情。”姒安說。
“公子的遠見,贏遠不如矣。”
姒安笑道:“我告訴你這些,不是為了讓你夸獎我,承認自己的不足,而是讓你想辦法把飼養雞鴨,甚至犬豚的理念,普及到國民群體當中,通過這些家畜,提高國民的營養攝入,從而達到延壽的目的。”
“雞鴨犬各有作用,推廣普及并不困難,養豚,就沒那么容易了;
豚肉有怪味,缺乏糧食還好,為了填飽肚子,國民都能忍受,一旦不缺糧食和雞鴨蛋肉,國民們一定會拋棄豚肉。”
生活在農村的小伙伴們都知道,豚,也就是豬,需要閹割,否則身上的肉會有異味。
這也是古代羊肉普及,豬肉沒有市場的原因,豬肉自帶的異味,讓人難以忍受。
羊也有羊膻味,但只要宰殺的屠夫技巧足夠高明,配合香料的使用,羊膻味是可以被去除掩蓋的。
豬就不行了,不管怎么宰殺,味道都是存在的,除非從小就進行閹割,才能除掉豬肉的異味。
在閹割能夠除掉豬肉異味,被發現以前,豬肉始終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上。
養得起豬的人,不愿意吃,愿意吃的人,吃不起。
“這個問題簡單,”姒安說,“豚肉有異味,是豚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吃掉產生的,而保護自己的目的,是為了種族能繁衍下去,如果人在豚小時候對豚進行閹割,讓豚沒有繁衍種族的能力,怪味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毛贏不知道姒安從哪里知道這些奇奇怪怪的知識,但他的說法非常合理,至少毛贏找不到可以反駁的漏洞。
既然找不到漏洞,姑且當真,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試一試,就知道能不能行,沒必要張嘴就來,隨便懷疑自己的君主。
“我會讓人去實驗。”和姒安相處久了,毛贏自然而然也養成萬事先實驗,再下結論的習慣。
“如果實驗成功,養豚獲得的肉食,比養雞鴨多得多。”
姒安點頭,他比毛贏更了解豬肉的潛力。
豬肉能在后世成為主要食用肉,其他肉類只能作為豐富餐桌的配角,就是豬肉高效益的最佳證明。
“養豚除了增加肉食,還能產生很多糞便,對于地力也是極大的補充。”姒安說。
“如此看來,雞鴨豚都是鎮邑的寶貝。”毛贏高興得兩眼泛光。
糞便作為肥料,需要實驗,這個問題,姒安已經說過,不再叮囑。
“莊稼和山林植物吸收天地之精華,滋養人和家畜,人和家畜又能生產糞便,作為田地的肥料,這個循環,毛贏師兄要重點向國民普及,如此,才能最好利用所有土地和山林,國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好。”
“贏,定當全力推廣,讓第一鎮邑所有國民,明白公子的偉大發現。”
姒安沒有否認毛贏“偉大”的說法。
生態循環農業對于農耕社會來說,的確是一個偉大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