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23
- 華杉
- 1458字
- 2023-11-15 15:51:15
關中饑饉,高宗往東都
6 因為關中饑饉,米價一斗達到三百錢,高宗準備前往東都。四月三日,從京師出發;留太子監國,派劉仁軌、裴炎、薛元超輔佐。當時出發倉促,扈從衛士都有中途餓死的。高宗考慮到路上多盜賊,派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后。魏元忠受詔,即刻閱視赤縣監獄,發現一個被關押的盜賊,神采、語言異于常人,命令給他解除械具,穿上冠帶衣裳,乘坐驛馬車跟從;與他同吃同住,委托他防御盜匪,其人笑而許諾。一直到東都,人馬數以萬計,沒有丟失一文錢。
7 四月八日,任命禮部尚書、聞喜憲公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右金吾將軍閻懷旦等三總管分道討伐西突厥。還未出師,裴行儉去世。
裴行儉有知人之明,起初任吏部侍郎,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人蘇味道都尚未出名。裴行儉一見他們,就說:“二位以后會相繼負責人才考核、選拔工作,我兒子還小,希望能把他托付給你們。”當時王勮的弟弟王勃與華陰人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都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敬重他們,認為他們以后必定能顯赫發達。裴行儉說:“士人能有遠大前程的,一定是先有器識,然后才是才藝。王勃等雖有文華,但是浮躁、淺露,豈能享有高官厚祿!楊炯稍微沉靜、穩重些,應該能做到縣令或縣長(大縣為縣令,小縣為縣長);另外三位,能得以善終已經是幸運了。”既而王勃渡海墮水;楊炯最終做到盈川縣令;盧照鄰得了惡疾,投水而死;駱賓王因謀反被誅;王勮、蘇味道都負責典選—全都和裴行儉預言的一樣。裴行儉擔任將帥,所任用的偏將裨將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其后多為名將。
裴行儉曾經命左右取犀角、麝香,那人不小心將這些都丟失了。又有皇帝賞賜的馬及馬鞍,一位令史在送給他時因馬跑得太快,馬倒、鞍破。這二人都逃去。裴行儉派人將他們召還,說:“你們都錯了,怎么如此輕視我呢?”待之如故。裴行儉擊破阿史那都支,繳獲一個瑪瑙盤,直徑二尺多,要展示給將士們看;軍吏王休烈捧盤升階,跌倒,瑪瑙盤摔得粉碎;王休烈惶恐,叩頭流血。裴行儉笑道:“你又不是故意的,哪里至于這樣!”毫無惋惜之色。皇帝下詔,將阿史那都支的資產金器三千余件,以及數目相當的牲畜賞賜給裴行儉;裴行儉全部分給親戚故舊及偏將裨將,幾天時間,全部分光。
【華杉講透】
裴行儉說:“士之致遠,當先器識而后才藝。”這“器識”是什么呢?“器”是器局、格局,“識”是見識、判斷—可以說,器識是一種綜合判斷的能力。要得到功名利祿,獲得成功,主要不在才藝,而在于綜合判斷力。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被稱為“初唐四杰”。他們雖然沒有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但名垂青史,也遠超封侯拜相了。
盧照鄰得了“惡疾”,惡疾指痛苦難治、又令人厭惡的病,有時特指麻風。《論語》里,孔子的弟子冉耕就是得了麻風,“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耕,字伯牛,孔子弟子,孔門十賢之一,以德行著稱,僅次于顏回、閔子騫。
冉耕生了重病,孔子來探望他。孔子從窗戶外面握著冉耕的手,說:“這人就要沒了呀!這是命吧!這樣的人,怎么會得這種病!這樣的人,怎么會得這種病呀!”
古代對麻風患者非常歧視,認為那是不潔之病,得病之人也是不潔之人。冉耕是德行高潔的賢人君子,他怎么能得這種病呢!所以孔子痛惜不已,跌足長嘆兩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耕得麻風,也成為賢人得惡疾的典故,“冉耕之疾”成為麻風的隱喻成語。說誰不幸有冉耕之疾,就是暗指他得了麻風。
盧照鄰的命運,也是冉耕之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