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歷史

引言

2006年9月的一個下午,我在薩拉熱窩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檔案館翻看未編目文件時,一捆破舊藍色文件夾上的醒目字樣引起了我的注意:《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集體處決地點的考察》(Pregled strati?ta u SR BiH)。其中收錄的文件顯示,當時的政府于1983年下令發動全國性的秘密調查,搜集人民解放戰爭(Narodnooslobodila?ki rat)期間,也就是1941—1945年所有發生過集體處決平民事件的地點的信息。該調查由以下幾個問題組成:每一個當地社區里各有多少平民被殺?殺人地點在哪里?受害者屬于哪個“民族”或“族群”?事發地點有沒有修建紀念碑?接下來的幾年里,隸屬于官方的地方退伍軍人在各個社區展開了調查,并將調查結果提交給薩拉熱窩的中央機關以供分析。[1]

調查的最終報告于1985—1986年完成(但未公開發表),其中反復提到了一個不大為外人所知的社區的戰時經歷,它名叫庫倫瓦庫夫(Kulen Vakuf)。這個小鎮坐落于波斯尼亞西北部的農村地區,橫跨烏納河(Una River),距現在與克羅地亞的邊界僅數公里。根據報告,在1941年9月,這里有多達2,000人遭到了殺害,全都是屬于“穆斯林群體”的男人、女人和兒童。至于殺害他們的兇手是誰,報告中只留下了幾句艱澀含混的論述。共產黨在戰爭期間領導的“游擊隊”被認為是沒有責任的。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也不是兇手,盡管這些外國軍隊在1941年4月入侵并肢解了南斯拉夫王國。至于“塞族人”和“克族人”的民族主義武裝,即“切特尼克”(Chetniks)和“烏斯塔沙”(Usta?as),雖然被歷史學家普遍視為1941—1945年該地區對平民施暴的主要兇手,但他們也沒有出現在報告里。報告認定的兇手是一個沒有組織形態可言的群體:“起義者”(ustanici)。他們似乎都是受害者的鄉鄰。在大部分甚至是所有戰爭時期的歷史記錄中,他們作為施暴者都不太能排得上號。奇怪的是,在1945年后的幾十年里,庫倫瓦庫夫的約2,000位死者從未被官方認定為“法西斯恐怖受害者”(?rtve fa?isti?kog terora),這個概念指的是受到官方承認的戰時死難平民。既然這些人未被當作戰爭受害者,也就沒有紀念碑。報告稱,庫倫瓦庫夫的往事至今仍然不清不楚,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政治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并最終打破公眾對于這些受害者的存在所保持的沉默,就要對1941年的暴行做出清晰而準確的回答。[2]

次日上午在檔案館,一位老練的管理員把兩份文本擺到了我的桌上。其中一份是回憶錄,另一份則是被標記了幾頁的專刊。[3]關于1941年庫倫瓦庫夫的謎案,他所知可能幫得上忙的材料只有這些。結果,它們反而讓問題的層次變得更加復雜了。這些材料顯示,在1941年夏天造成數千人死亡的一系列地方性集體屠殺中,這個多族群地區的很多人其實都兼具施害者和受害者這兩種身份。第一批淪為受害者的是當地那些被稱為“塞族東正教徒”的居民,加害他們的是由其穆斯林和天主教徒鄉鄰組成的民兵組織“烏斯塔沙”,這個組織獲得了新成立的“克羅地亞獨立國”(下文簡稱“克獨國”,Nezavisna Dr?ava Hrvatska,NDH)的領導人賦予的權力。克獨國是1941年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之后成立的,其領導人希望建立一個專屬于所謂“克族人”(當地的天主教徒和穆斯林)的國家。不過,最初的被迫害者很快拿起了武器,從受害者搖身一變成了“起義者”,反過來向舊日的鄉鄰們尋仇。新一批受害者中,有些人是最初施暴的烏斯塔沙分子,但也有很多人只因被認為與烏斯塔沙分子屬于同一族群,就遭到了殺害。

藍色文件夾里的文件,連同這些零星的文字,只能讓我們對這個復雜的故事略知一二:一個多族群混居的社區里突然爆發了社群之間的暴力,結果居民的生活隨之劇變。不過,即使只是這種快照式的描述,其中也蘊含著某種微觀的視角,可能幫助我們為一些更廣泛的問題找到答案:是什么造成了多族群社區鄰人之間的社群暴力?這種暴力又怎樣影響了他們的身份和關系?本書是這場探索抵達的頂點。最初的幾步是在檔案館的那兩天里邁出的,后續旅程持續了將近十年。我在波黑、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的檔案館和圖書館里查閱了成千上萬份文檔,其中大部分都是初見天日。很多文件是在薩拉熱窩(Sarajevo)、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薩格勒布(Zagreb)、貝爾格萊德(Belgrade)等城市里找到的,另外一些則發現于比哈奇(Biha?)和卡爾洛瓦茨(Karlovac)這樣的小城鎮。有不少材料是老練的檔案管理員和圖書館館員幫助我找到的;還有一些材料被權欲熏心的地方人物嚴密看守,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周折才能一探究竟。為了跟庫倫瓦庫夫地區的居民做深入交流,我搭乘過當地的公交車,騎過借來的自行車,有時還徒步走過河谷、森林和山路。我還搜尋到了人們談話中提到的、未發表過的歷史著作、回憶錄和文件,它們不在任何官方機構手中,多年來都藏匿在人們的衣柜與鞋盒里。

慢慢地,這些信息來源向我透露了1941年9月庫倫瓦庫夫事件的真相。不過,要講述這個故事,我們首先要打開幾扇通往遙遠過去的大門,從這個地方社區的歷史說起。它經歷了一個個帝國的崛起和滅亡,各個政權的誕生和毀滅,以及這類動蕩造成的地方團結與沖突的變換。要講述這個故事,我們還須追溯到1941年的災難性事件和整個戰爭余下的時間,以及共產主義建立起來的那幾十年。在那段時期,地方性的暴力的經驗與記憶仍然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的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我在破爛的藍色文件夾中找到的這個簡短故事,它的種子慢慢發芽成長,成為一部細節豐富的歷史,記述了一個地方社區的社會身份認同形態、它的凝聚力和沖突的基礎、引發當地的殺戮事件的諸多因素,以及經歷了社群間暴力后,人們找到的那些使他們可以重新和鄰人一起生活下去的方法。

重構這樣一個世界的困難之處在于,要先掌握這個社區多元的詞語,但這些詞語在更廣大地區的歷史中經常是被抹去或是忽略掉了。以“族群”或者說“民族”來給人歸類的方法,只是諸多不同歸類方法中的一種。從顯現出來的這部地方歷史中,看不出有一條通向1941年社群間暴力事件的清晰、線性的路徑,盡管有人會認為當地的多數居民通過廣泛而根深蒂固的族群沖突,有意識地鋪就了這樣的路徑。該社區這段不大為外人所知的往事說明了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族群能夠在1941年很快成為生死攸關的核心問題,其深刻的顯著性(saliency)事實上并不是由數十年的地方民族主義和對抗性族群割裂造成的。確切地說,是一系列事件以獨特的方式匯流到了一起,迅速地讓一小撮人獲得了權力,而他們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手中正握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可以實施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借此獲取利益,一勞永逸地了結地方爭端。在庫倫瓦庫夫地區,他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迅速發動的暴力很快蔓延成為更多的殺戮。根據藍色文件夾中的簡略記載,這一過程最終在1941年9月的屠殺達到頂峰。

這個故事還讓我們看到,這些暴力活動激發了一系列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的變革,而它們被聚焦在了地方社區的視角之下。對有些人而言,暴力使族群迅速變得顯著起來;對另一些人來說,族群則以同樣快的速度變得無關緊要了。有些人不惜一切代價要讓以族群為核心的殺戮逐漸升級,另一些人則要求有所克制。如此一來,地方性殺戮造成的動亂,便讓人們對族群劃分產生了新的感知和理解,即對自己、對所謂“兄弟”、對被認為是“他者”的人有了新認識。其結果是,暴力鍛造出了新的共同體、新的權力形態和權力配置,以及新的民族主義實踐。這個小社區的歷史因而被打上了新的印記:意外爆發的、由少數人執行的暴力產生了一種強大的生成力,使很多人的身份認同、關系和生活發生了變革。

因此,講述1941年庫倫瓦庫夫的故事,就遠不止是為了給某個小鎮在重大時期發生的故事提供更好的解釋。它事實上可以成為一種方法,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對族群劃分、民族主義和暴力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假設。通過細挖歐洲這一不大為外人所知的角落的歷史,我們找到了一種有力的方式,去直面這些問題中對學者和公眾來說都很重要的核心難題:族群劃分和民族主義是否像很多人假設的那樣會導向暴力?還是說,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真的能夠制造出深刻的族群認同和民族主義的敵對風潮?我那年9月在檔案館遇到的藍色文件夾促使我直面這一雙重問題,將我引向了1941年庫倫瓦庫夫這個幾乎被遺忘的故事。而探索這個波斯尼亞小鎮里熟人相殺的復雜故事的漫長旅程,最終則指向了一個全球性重大難題的核心:怎樣解釋社群間暴力的起因及其對多族群社區的影響?

通過這些宏大的問題來探索族群性、民族主義和暴力,并不是歷史學家和其他作者論述二戰時期巴爾干地區這一區域歷史時的常用方式。在過去,對于克獨國發生的社群間暴力,學界都很少會持續關注其起因、機制和影響,對殺戮最猖獗的鄉下地區(比如庫倫瓦庫夫)尤其如此。[4]過去幾十年間倒是有大量以南斯拉夫諸語種寫成的著作,但它們最突出的特點大概就是:對暴行的描述壓倒性地代替了對暴行的解釋。盡管歷次暴力事件的基本信息(如日期、地點、死難者數目估算)常常一應俱全,但大部分作者的寫法都可以被統稱為“血色大地”式的風格。[5]就像歷史學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D. Snyder)近期這部著作《血色大地》(Bloodlands)的書名和主旨一樣,這種風格就是栩栩如生地描寫暴力,提供龐大、精確的死亡數字和震撼人心的幸存者證言。[6]幾位重要的歷史學家批評斯奈德這本書時指出,這種寫法盡管令人手不釋卷,但其解釋力卻往往不盡如人意。[7]“血色大地”式的風格讓我們震撼于暴力的恐怖,但這種震撼也可能讓我們忘記就暴力的起因、機制和影響提出問題,尤其是在地方層面上。通常互為鄰人的施害者和受害者就是在這一層面上彼此遭遇。

很多同類著作的另一個普遍特征,是族群傾向嚴重到了驚人的地步。這類歷史和文件集常常專注于某個特定“族群”或“民族”的成員所遭受的殺戮經歷。記述克獨國“塞族人”被殺害的著作,多是從被歸類為該族群成員的人們遭到迫害開始寫起,而且經常會生硬粗暴地打住,對于塞族人稍后發動的起義及其造成的針對所謂“克族人”和“穆斯林”的報復性屠殺,完全避而不談。[8]同樣,描寫所謂“克族人”和“穆斯林”被屠戮的著作,一般是以“塞族人”攻擊這些群體為開頭,基本不(或者完全不)關注克獨國先前針對所謂“塞族人”犯下的暴行。[9]如此一來,這些歷史著作明明是在討論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事情,但它們提供的故事卻是自說自話、互不相容的。對于這段支離破碎的歷史,我們接觸到的故事版本幾乎完全取決于該故事的作者想要妖魔化一個“族群”,還是想把一個“族群”描述為殉道者。

為達目的,這些作者經常把殺戮事件從具體情境中抽出來,把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針對某一特定群體的暴行匯編到一起,而不去說明這些事件的具體起因,也不解釋它們在時間地點上的種種令人費解的差異,仿佛給屠殺事件列個表就算是提供了充分的解釋。這種研究方式使得某些人可以更輕易地聲稱,族群甲身上存在著某種要徹底排斥族群乙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而這就是社群間暴力的首要起因。[10]這樣做的動機往往來自要把某次特定的集體屠殺解釋為種族清洗的企圖,所以有必要把事情說成是早有打算,具體而言就是所謂根深蒂固的排斥性意識形態。比如茲德拉夫科·迪茲達爾(Zdravko Dizdar)和米哈伊爾·索博列夫斯基(Mihael Sobolevski)在研究克獨國時期切特尼克意識形態和暴力的著作和文獻集中就如此宣稱:“所有這些文件都顯示,切特尼克分子對克族人和穆斯林犯下的種族清洗罪行都是早有謀劃的。”[11]

因此,在與克獨國暴力有關的南斯拉夫文獻中,可以看到兩種關鍵要素:一方面,存在著一種意識,要把整個“族群”視為主要歷史行動者,無論是作為施害者還是受害者;另一方面,認為這些“群體”之間的暴力都源自所謂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12]我們甚至很少能粗略地看到某個特定暴力事例的具體起因,也無從得知事情為何在某時某地(而非其他時間地點)發生,更搞不清楚暴力、族群性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所有這些要素都被匯集在同一幅靜止不變的畫像里,其中總是有某些“族群”殺害其他“族群”,或者被其他“族群”殺害。在這種框架下,暴力似乎早已為遙遠的歷史因素所注定,因此歷史學家的任務只剩下描寫殺戮的恐怖。這讓人想起唐納德·霍洛維茨(Donald Horowitz)在評論許多關于南亞騷亂的文獻時說的話:“暴力要么無從解釋,要么就根本不需要解釋。”[13]

鑒于大量涉及克獨國暴力事件的南斯拉夫文獻都是這種狀況,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為什么某些北美的歷史學家(比如塔拉·扎赫拉[Tara Zahra])會泛泛地提議說,也許是到了“挽救東歐于無休止的暴力[和]民族主義”的時候了。不過,這樣的聲音并不是在呼吁以更成熟的方法來研究和解釋歷史上社群間殺戮中那些令人費解的片段。他們所謂的“挽救”,似乎是在要求歷史學家和其他人放棄所謂“對暴力的無情注視”,轉去研究其他的課題。新的研究領域(比如跨民族歷史)的確能給人以啟迪,但如果東歐(或巴爾干地區)歷史的書寫的確如扎赫拉所說,已經陷入了“病態的……種族沖突及暴力的陳舊故事”的泥潭中,那么富有建設性的做法應當是細致分析相關現象并做出更成熟的研究。這樣的研究并不會像某些人害怕的那樣,讓這一地區的歷史進一步“病態化”;事實上,它們能更好地解釋那些至今難解的問題,比如暴力的起因、機制及其與民族主義和“族群沖突”之間的關系,從而起到“去病態化”的作用。[14]

幸運的是,過去十年來,學者們(特別是來自南斯拉夫地區以外的學者)對克獨國的興趣有所增加,產生了多項新的研究。如今,我們對以下領域的理解已經遠超從前:二戰時期薩拉熱窩的生活;烏斯塔沙和切特尼克的最高政治目標,以及他們的暴力政策和實踐;切特尼克分子和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之間的沖突;克獨國政權的文化政策。[15]毫無疑問,今天的英語讀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能更多地了解克獨國的歷史,包括其存在期間發生的暴力事件的某些側面。不過,對于地方社群間暴力的起因、機制和影響等問題,這些文獻給出的答案卻還是少得驚人。

這些研究還普遍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了政治學家斯塔希斯·卡里瓦斯(Stathis Kalyvas)所謂的“都市偏見”。直到最近,都市偏見都是各個不同情境下的集體暴力與內戰研究的一大特征。它指的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既不只是說相關研究完全沒有涉及鄉村,也不僅是說研究者們更喜歡在大城市開展研究;它還意味著一種“更加普遍的傾向:解釋現象時不看具體背景,而完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16]在選題和研究方法論方面,有些新近研究克獨國的著作對該國少數城市地區的特定戰時生活機制表現出了明確興趣。在那些確實研究了鄉村社區事件的著作中,作者們通常也只是簡略地使用一些地方案例,用來展示更宏觀層面上的意識形態、政策和趨勢,而并未持續以地方鄉村社區為核心焦點。而且,這些研究幾乎都完全依賴中心城市里保存的信息源,研究者不到地方檔案館去做田野工作,也不去村子里做民族志研究。

新近的研究確實有成果產出,但是對于克獨國的地方農村社區,我們的了解仍然少得驚人,即便學界普遍認為絕大部分社群間暴力都發生在這樣的地方。幾十年來,對亞洲、非洲等其他語境里集體暴力的研究已經轉向地方層面(尤其是鄉村),地方已成為研究的核心主題。[17]但在我們這段歷史的敘述中,這個空白點卻持續存在,尤為令人費解。對二戰時期的其他歐洲地區(如波蘭和東加利西亞[Eastern Galicia][*])的研究也已經出現了如此轉向,我們只須注意到,揚·格羅斯(Jan Gross)研究地方性集體屠殺的開創性著作《鄰人:波蘭小鎮耶德瓦布內中猶太群體的滅亡》(Neighbors: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是在近15年前出版的。[18]然而,對于克獨國鄉村地區的小鎮和農村,卻還沒有歷史學家擔負起微觀研究的重任,盡管在這些地方,以族群為核心的鄰人相殺或許比德國占領下的波蘭更為普遍。[19]

近來的一些研究克獨國的相關著作確實以某種方式涉及農村,我們也不能認為它們忽略了鄉村暴力的普遍存在。但是,它們通常還是傾向于使用大體上自上而下的解釋框架,更強調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和上層精英決策的重要性。因此,地方上的生與死在本質上似乎只是因果鏈條的最后(通常也是被動的)一環,因果關系的起點都在遠方首都城市的核心政治領袖身上。[20]1941年(以及之后的幾年),克獨國當局鼓勵支持的暴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學者若是想要解釋這個國家的暴力,就絕不能輕視這個層面。但是還有種種問題,比如本地居民以族群為核心殺害鄉鄰、暴力在時間和地理上的高度差異性、暴力與族群性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它們的影響。如果不持續關注1941年及之前的地方社會關系的話,就不能恰當地處理這些問題。[21]

這種大體自上而下的解釋框架,至今仍然居于主流地位,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畢竟有大量證據說明,克獨國政權在很多鄉下地方十分弱小,在指揮自己的地方民兵武裝——烏斯塔沙的暴力活動時尤其如此。可以思考一下波斯尼亞小鎮亞伊采(Jajce)的一位克獨國官員1941年9月向上級反映烏斯塔沙暴行時的說法:“(在亞伊采)沒有什么權力機關,也沒有政府,沒有最高領導人,沒有憲兵隊,沒有軍隊,只有這些烏斯塔沙分子。”[22]1941年5月,克獨國軍方的指揮官也這樣描述過庫倫瓦庫夫當地烏斯塔沙分子的態度:“他們回答說,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上級領導,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23]這些證據都說明了自上而下地解釋克獨國地方性暴力機制的局限性。這樣一種解釋方法的持續流行,說明人們仍缺乏對地方鄉村社區(實際發生大量屠殺事件的地方)的持續關注。在研究集體暴力的學術界,這樣的反差并不新鮮:一方面想要解釋集體暴力的起因和機制,另一方面又不對其實際發生的社區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研究。這正是最近幾十年大屠殺研究的特點,正如奧默·巴托夫(Omer Bartov)所說,對于東歐地區的研究尤其如此,直到最近約15年才有所改觀。[24]

這樣的改觀并未出現在對克獨國的暴力的研究中。之所以長期局限于此,很大程度上跟那些受到重視的研究話題有關系。研究克獨國的歷史學家傾向于關注一些廣受爭論的話題:克獨國到底有多少人被殺;某些特定的屠殺是否構成“種族清洗”;各個“族群”在戰爭時期的經歷;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與塞族民族主義的切特尼克分子之間的斗爭;那幾年應該被定性為三方內戰還是四方內戰;波斯尼亞的“穆斯林”是納粹的“天然”盟友,還是“反法西斯主義者”。[25]這些話題長期主導著整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它們確實都值得關注,都應有其一席之地。但它們長期占據研究的主流,也使得涉及這段歷史的討論總是向內聚焦,與當前更大范圍內對世界各地不同情境下的政治暴力的起因、機制和影響的學術討論脫節。[26]其不幸之處在于,研究克獨國的學者本來應該對這類討論做出很大的貢獻,畢竟這個國家的地方社群間暴力如此泛濫。

過去十年來,重要的理論和經驗研究著作大多出自政治學家和人類學家之手,這些作品說明,沖突的宏觀界限與地方或微觀層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的暴力之性質間經常存在很大的斷層。[27]很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付出了持續的努力,想要解釋地方性暴力某些時候表現出的那種令人費解的、時間和地理上的差異,尤其是通過微觀比較研究的方式。[28]這類差異越來越受到關注,它要求我們解釋國家內部同一個行政區里暴力的發生和缺席,同時也要求我們解釋同一地區里暴力的升級和對暴力的克制。[29]對暴力的消長及其后果的研究已經有著作產出,其中探討了戰時機制如何塑造對進一步暴力的預期。這就讓關注焦點集中到了這樣一些問題——戰前的政治分裂和地方的戰時動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釋社群間暴力的是否發生、在什么地方發生(或者沒有發生)和以何種方式發生。[30]這類對暴力沖突內在機制的研究說明,暴力事實上能夠劇烈地改變身份認同和社會分類的形態,使之變得與沖突之前截然不同。[31]過去這些年來,這些研究讓政治暴力這一領域變得生機勃勃,也為解釋克獨國的地方性暴力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和再思考的方法。然而,它們幾乎從未被應用在本書討論的這個案例上。

要更好地理解1941年庫倫瓦庫夫等地爆發的這種復雜的屠殺潮,以及它們對當地生活的后續影響,就得把兩種彼此密切關聯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得到一種能夠取得豐碩成果的研究路徑。一方面,我們需要盡快把鄉村社區(大量的克獨國暴力事件實際上都發生于此)作為分析的中心視角。對于內戰和集體屠殺頻發的鄉下地區,微觀上的分析性關注已經有所增加,這推動了學術界在其他暴力個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比如對非洲暴力事件的研究。然而,即使是研究這些地區的學者,也仍然有人呼吁更多地方層面的研究,哪怕只是為了在鄰人相殺的村子里,對那些往往不明不白的系列事件做出基本的重構。[32]鑒于對克獨國農村地區的類似研究少之又少,這個方向更是特別需要分析性的關注。

另一方面,在克獨國地方農村社區的特定歷史與圍繞世界各地暴力的起因、機制和影響的更廣泛的學術辯論之間,需要架起一座分析性的橋梁。要直面這項挑戰,就不只要挖掘庫倫瓦庫夫地區的地方歷史,而且也要利用更廣泛的暴力討論中浮現的各種問題和全球范圍里的比較案例繪制出一條航路,供我們在克獨國農村社區的未知水域里試航。有了新的研究問題和比較數據,我們將可以專注于辨別起因、機制和影響,再把它們應用于世界的這個特別的角落,或許就能更好地闡明那些至今仍基本無解的問題:多族群社區里比鄰而居的人們在長期大體和平共處的生活之后,為什么會突然在1941年爆發駭人的社群間暴力?這又是怎樣發生的?這樣的經歷對他們的身份認同和關系有怎樣的影響?

本書就是應對這些挑戰的一次漫長而持久的嘗試。它吸收了政治暴力、族群性和民族主義等領域的問題和發現,去講述庫倫瓦庫夫1941年及其前后發生的故事;與此同時,這個故事中豐富的實證細節,也將會為批判性地參與這些領域的重大辯論提供一種工具。本書同樣也揭示和分析了這個巴爾干鄉村社區的社群間暴力的地方機制及其影響。在政治暴力的相關文獻中,關于這一主題的內容一直少得出奇。然而,本書雖然援引了這一學術領域的重大問題和發現,卻并不僅是把它們套用到巴爾干身上來闡述老生常談的理論;事實上,這個巴爾干社區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拓展政治暴力研究的方法——很多時候,這類研究探討的都是與族群無關的內戰。本書的目標是要進一步鞏固這種研究,將其擴展至一種少有文獻分析的暴力類型,即很多人通常認為的“族群暴力”。

本書的第一部分(“歷史”)余下的章節,是對1941年以前庫倫瓦庫夫地區歷史的重建,其中尤其關注族群性和沖突的話題。我們將從17世紀末開始,當時烏納河谷有好幾座軍事防御工事,都是為了奧斯曼帝國西部邊境持續不斷的戰事而建的,在這些防御工事的附近建起了一座小鎮,也就是后來的庫倫瓦庫夫。我們對它及其周邊地區歷史的探索以兩大問題為框架:在地方層面上,“族群”(或“民族”)在1941年以前意味著什么?在多大程度上,族群性和民族主義以歸類方法和意識形態的形式推動了沖突爆發?這里必須仔細研究的是,它們在當地戰前是否具有顯著性。相關檔案來源雖然豐富,但未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奧匈帝國統治當地的時期(1878—1918)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南斯拉夫王國統治時期(1918—1941)留下的材料,對本研究頗有助益,包括與土地糾紛相關的法院文件、犯罪統計、警方對政治割裂和人際沖突的報告、政黨的項目和活動、選舉結果、極端主義組織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及其活動的報告。如果對抗性的族群意識在地方政治和社會關系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現成可用的詞匯,那它到底有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又是從何時何地開始的?

在挖掘了戰前身份認同、沖突和凝聚力的地方性機制之后,本書的第二部分(“1941”)將轉向對1941年的分析,尤其聚焦于這一年的4—9月——在這段時期,庫倫瓦庫夫地區發生了規模空前的地方性暴力行徑。1941年4月初,德國帶頭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致使這個國家被肢解,克獨國由此建立。其軍事和行政機關留下了有關建立這個新國家的大量檔案材料,宏觀(中央)、中觀(地區)和微觀(地方)層面的都有,再加上當時的報刊,使我們有可能拼湊出這場急劇轉型的發生過程。這些材料還使我們能夠分辨,這個過程對本地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形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政府創造了新的政治領域,使得“族群”的顯著性急劇上升,這對地方上的族群間關系和族群內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們又有哪些新的歸類方法來區分包容對象和排斥對象?在地方層面上推動變革的主要行動者,是那些加入政府手下的烏斯塔沙民兵。一大批檔案館里的文件,加上未出版的當地居民手稿和回憶錄,使我們得以利用庫倫瓦庫夫地區的案例,詳細描繪出這一群體的社會畫像,闡明其在地方層面上的動員機制。

在這一地區,政府政策的首要影響之一是批準烏斯塔沙民兵等當局認定的“克族人”大量搶掠“非克族人”的財產。族群間搶掠的機遇對族群內和族群間關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最初,被定性為“族群他者”(也就是“塞族人”)的人是唯一的受害者。然而,當烏斯塔沙搶光了“他者”的財物以后,很快就轉過來向所謂的“兄弟”(也就是“克族人”)下手了。這能告訴我們,在這種動蕩時刻,族群的顯著性意味著什么?克獨國軍事和行政機關留下的文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我們可以圍繞這些難以辨別且罕有研究的機制問題,編織出一幅生動的地方性圖像。這里重要的是要做出區分:是探索族群性新近具備的政治顯著性如何影響了暴力的機遇,還是把暴力與搶掠直接看作所謂早已存在的對抗性“族群”分裂的后果?然后我們就可以提問: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族群分裂,是不是在地方層面上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的必要條件?

到了1941年7月初,在很多地方社區里,被認作“非克族”(即“塞族”)的人開始遭到屠殺。這些屠殺通常都是對互相強化的恐懼感的回應。克獨國當局發動了種族迫害的政策,結果大量被迫害者逃進森林,而地方領導人又因此擔心他們在準備叛亂。于是,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他們對那些人的村子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打擊,結果釀成了集體屠殺。在這些事件的整個過程中,克獨國軍隊和政府留下的檔案文件,加上保存至今的幸存者的證言和回憶錄,使我們得以細致地重現這些屠殺事件。這些材料的存在也讓我們得以解釋,地方性暴力為什么會發生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我們也得以探索,屠殺究竟怎樣影響了社群之間的關系和對群體性身份認同的感受:在暴力發生時,以及在暴行剛結束時,施害者和受害者對鄰人和自己的看法改變了嗎?為什么屠殺發生時,一些地方出現了跨族群的救助和干預行為,救下了一些險些淪為受害者的人,但其他地方就沒發生這種情況?我們也需要解釋這種令人不解的地域差異。是什么讓鄰人互助成為可能?1941年以前的因素(比如長年累月的跨族群友誼)當然重要,但我們尋找解釋時發現,暴力的內在因素也非常關鍵。畢竟,戰前族群關系良好的證據普遍存在于各個地方,但救助與否卻差異極大。

烏斯塔沙屠殺開始不到一個月后,相當一部分東正教群體發動了起義。從8月到9月初,他們襲擊了天主教徒和穆斯林的村莊,發動了大規模的報復性殺戮。其中許多拿起武器的人后來都寫了回憶錄,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這些信息源的質量良莠不齊,而且在談到共產黨的角色時經常會傾向于將其神圣化——起義開始數月之后,共產黨設法取得了對不少本地戰士的領導權。不過,這些第一手回憶還是描繪出了地方性事件的復雜圖像,對于起義的弱點、不同族群者之間的救助和社群間暴力的事例,經常能提供豐富的細節。檔案文件中,也留下了起義者們在叛亂期間的公開宣言和私下通信,這有助于我們評估這些回憶錄,判斷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夸大、淡化或遺漏了信息。

將這些信息來源彼此對照,我們便可以一窺當地起義者的動機、行為和目標,從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怎樣影響了當地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又怎樣影響了他們看待那些施暴者的方式?正是這些施暴者通過暴力將區分包容對象和排斥對象的族群標簽銘刻在了當地人身上。以及,這些在暴力中產生的新型身份認同形態有多堅固?早先對東正教徒群體的集體屠殺,不只激發了將“族群他者”定性為敵人的快速集體歸類法,而且還引導了一個進程,在邊界剛剛得到強化的群體內部也開始了集體歸類。屠殺的幸存者們為了回應他們遭受的集體迫害,常常會要求所謂的“兄弟”都族群化起來,以種族為核心保持內部團結一致。

在考察這次起義時,除了要分析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怎樣制造出了一種把人們快速區分為族群“他者”和“兄弟”的歸類方式,更關鍵的目標是往前再推一步,思考社群間暴力怎樣在事實上推動了在多個方向上同時高速展開的族群化進程。施害者或許是通過暴力行為把族群性刻在了受害者身上;反過來,受害者們也內化了這種外部強加的族群劃分,并以復仇的方式把族群性又刻在了最初的施害者和相關人員身上。不過,在施害者和受害者群體內部,族群化也可以通過暴力行為和恐嚇(對族群“他者”和“兄弟”都適用)快速蔓延開來。因此,我們在分析這種暴力時,需要一套運作性假說來理解暴力的力量:暴力除了是一種破壞力,對于迅速為個人和群體的身份認同制造邊界和可能性來說也是一種強大的生成性力量。

不過,這里存在選擇性偏差的風險:我們從一開始就選中了庫倫瓦庫夫地區作為分析對象,這里的一些社區遭受了高強度集體暴力的肆虐,這可能會使我們相信,“族群”暴力只會讓人們滑向連帶的“族群”極化。我們可以采取微觀比較的方法來避免偏差,從而識別出“反面案例”,比如同一地區里未發生暴力的那些事例,再比如跨族群的救助干預抑制或避免了殺戮。這種看似很可能發生但最終沒有發生暴力的實例,還沒有得到過充分的研究。起義者一方的回憶錄和檔案文件是我們研究它們的重要材料,在這些事件中,暴力有可能發生,卻最終并未發生。此外還有這類事件中遭受暴力但得以幸免的當地人的回憶。難題在于,那些未發生暴力的地區,其戰前的結構性特征和發生了集體屠殺的地區都差不多。而且在1941年夏天,它們都處在克獨國相似的迫害政策下。我們該怎樣解釋暴力的這種令人費解的國家層面以下的差異?跨族群的救助行為和克制暴力的努力,對族群認同和社群間關系發揮了怎樣的影響?在這里,我們或許要處理一種少有研究的、違反直覺的機制。一波又一波的屠殺能夠迅速制造出以族群為核心的對抗性集體識別方法,但與此同時也能創造其反面:跨族群救助的風潮,以及一種視行為(而非族群)為區分敵友的最高標準的意識。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48小時”)對波黑檔案館的藍色文件夾中的速寫做了細致的重構和分析。講述這段歷史,也就是1941年9月初那幾天里庫倫瓦庫夫起義者對以平民為主的受害者的大屠殺,需要多方面的信息來源:克獨國軍事和行政機關的檔案文件、起義者的回憶錄和文件、當時的克獨國媒體、幸存者的證言(書面的和口述的),以及未出版的手稿(比如當地村民寫的歷史和回憶錄)。對起義者的暴力做過微觀比較研究后,我們就不必再通過那些表面上的歸類方法和問題來分析暴力了,可以換些別的。與其去問起義者(很多人會將其簡單地定義為“塞族人”)為什么要殺死大量的庫倫瓦庫夫平民(即“穆斯林”),我們倒不如提出另一個更有助于分析的問題:起義者中那些“主張升級”的人,是怎樣壓倒了隊伍中其他“主張克制”者的抵制,繼而在庫倫瓦庫夫犯下了一系列以族群為核心的屠殺?

這樣分析以后,我們就能避免把這段歷史簡化成各個“族群群體”之間的整體性沖突,認為是因為各個群體的人之間懷有所謂強烈的復仇渴望,所以才產生了大規模的報復性暴力。相反,這段歷史要求我們解釋的是,那些想要“升級”或者說加劇暴力的人究竟怎樣克服了他們首先會碰到的難題:打敗他們的反對者。畢竟,反對者和主張升級的人屬于相同陣營、相同族群,只不過反對者反對殺人。解釋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能準確闡明,對族群暴力的渴望是通過何種機制轉化成在特定時間、地點的屠殺行為的,而不必再把所謂長期以來的“族群對抗”因素以及具體情境中的強烈復仇欲當成事情的主要起因。它們在某些案例中或許是必要條件,但并沒有充分到可以解釋問題。我們之前對反面案例的微觀比較分析說明,在單個給定地區里,即使“族群對抗”和族群復仇的渴望確實高漲,暴力也還是有可能不會發生。因此,要重構1941年9月初那幾天庫倫瓦庫夫的極端暴力事件,我們就要面對一個獨特的難題:我們該如何解釋,具體是什么讓可能導致社群間暴力的局面走向了真實發生的大規模屠殺?

在第三部分(“社群間暴力之后”)里,我們轉而探索戰后的幾十年間,暴力的經驗和記憶怎樣影響了地方性的身份認同、社會關系和民族主義的形態。1941年的屠殺怎樣塑造了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發生了如此高強度的社群間暴力,共產黨政府又企圖消除一切形式的對抗性民族主義,人們后來會以什么方式說出(或是不說出)民族主義的語言? 近來,20世紀50—60年代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Savez komunista)市級委員會編纂的地方性跨社群關系檔案得到公開,使得微觀上的研究變得可行,再配合一些當地村民的觀點,便能為社群間暴力陰影下當地民族問題的微觀機制打開一扇珍貴的窗口。曾經的施害者和受害者(同一批人可以兼具這兩種身份)如今常常又比鄰而居,共同生活;當有鄉鄰試圖散布某種對抗性的民族主義意識時,人們的反應是否會受到1941年屠殺的影響,特別是在地方上發生沖突事件的時候?是什么讓有些人無動于衷,又讓另一些人力圖予以克制?這里的首要目標,是要對民族主義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問題給出微觀層面的答案:普通人是怎樣開始說民族主義語言的?又為什么會對之無動于衷或者加以抵制?

在尾聲中,我們將回到當下,思考三個重要的地方性畫像:1981年,庫倫瓦庫夫鎮的第一座戰爭紀念碑揭幕;1992年6月,在一座橫跨烏納河的橋上,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塞族武裝挑選了210名當地穆斯林男人和男孩,作為逮捕和審訊的對象;最后是對當下該地區戰爭記憶圖景的思考。之所以要介紹這些畫像,把我們的這個故事向前推進至當下,目的并不只是要創造一種語境,來更好地闡明這個故事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同時也是為了提出,歷史,以及它被講述、被噤聲和被遺忘的方式,會在這個地方的人的身上持續造成深遠廣泛的后果。暴力潛能會被激發,成為后來的暴力事件(1992—1995年);陰影會籠罩在當下的敏感點上,關系到什么樣的未來將成為可能,或者成為不可能。

我們的旅程以檔案館里的藍色文件夾為起點,通過1941年的暴力走進遙遠的過去,然后又前進到當下。最終,它將對幾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給出具有特殊地方性特征和豐富經驗事實的答案:暴力與身份認同、民族主義及記憶究竟是什么關系?是什么制造了人們的這種感受,讓他們覺得自己所屬的地方性社區是由多個互相排斥、對抗的“族群群體”組成的?為什么這些社區中的某些人會認為,他們的歷史是被看似無休止的“族群暴力”循環所驅動的?以及,我們在這樣的地方講述這種暴力歷史時的責任是什么?

在我們開始旅程前,要先就方法論和概念的問題多說幾句。本研究在重構這個故事的幾乎所有部分時,都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檔案文件、回憶錄和口述證言打開了通向當地農村生活的窗戶。之所以要付出堅實的努力以獲取這樣的材料,并非只是為了提供更多的地方性色彩,而是這種方法能讓我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更靠近事發地。如此一來,我們在重構這段往事時,就不會再頻繁地、不加批判地使用族群化、群體化的語言,漫不經心地把當地人區分為“塞族人”“克族人”“穆斯林”等群體。這樣的做法在這一地區的多數歷史研究中比比皆是。我們不必認定“族群”或“民族”都有清晰的定義,再把這種意識投射到我們的歷史行動者身上;有了大量高質量的原始材料,我們就可以近距離傾聽他們對身份認同歸類的真實說法。因此,當沒有第一手材料說明歷史上的行動者自己怎樣使用族群名稱時,本書通常會在族群類別前面加上“所謂的”一詞,或者直接引用史料。這種做法是有意為之的,目的是把我們做歷史分析時使用的歸類法與歷史行動者日常采用的歸類法相區分。在講述這段歷史時,我們是否使用族群歸類的方式,應當以他們自己說過的話為準繩。我們應當抵抗把自己對那些民族類別的感知投射到我們想講述的歷史中去的沖動。在這個問題上保持警惕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弄明白族群劃分對人們而言何以重要(或不重要),以及這些類別的意義和重要性是怎樣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改變。

要更好地把握和解釋這種流動性,有一種觀念是我們必須抵制的,那就是把“族群”和“民族”看作有生命的存在或者抽象的集體行動者,好像人們天然就從屬于它們、通過它們來行動。我們需要認識到,“族群”和“民族”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就像社會學家羅杰斯·布魯貝克(Rogers Brubaker)主張的那樣。它們是思維框架,是看待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不深入,也不恒久,只是在特定的時刻可以突然“發生”在人們之間。[33]歷史學家的挑戰就是要發掘出究竟是哪些特定的因素讓“族群化”的視角在特定時刻具備或失去了意義和政治上的顯著性。在搜尋這些因素的過程中,給予偶然事件以特殊關注是大有用處的,特別是在地方層面上,它們往往能以令人毫無防備的劇烈方式,迅速改變人們看待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的視角。[34]這種“事件性分析”能更好地闡明,“族群”和“民族”的分類是怎樣對小型社區里的普通人造成影響的(或者沒有),又為什么會有這種影響。

這里的主要焦點是暴力事件。我們的故事生動地顯示出,這類事件能成為一種至關重要的手段,讓某種強有力的族群性迅速地凝聚成形、放大并變形。簡而言之,在族群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的形成中,暴力是一種生成性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提法可能是違反直覺的。他們或許堅信,“族群暴力”能夠產生,必然存在著各種根深蒂固、長期存在的族群身份認同形態,以及彼此排斥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面對這種以族群為核心的暴力事件時,我們大概很難抗拒這類信念。但我們必須努力避免混淆因果,因此也就不得不采取不同的做法,不去把強烈而廣泛的對抗性族群意識假定成以族群為核心的沖突和暴力的天然必要前提。相反,我們的做法是識別出那些使得族群化世界觀廣為傳播的前期導火索事件,并予以解釋。對于族群極化與暴力的因果關系,人們經常直接予以假定,而不給出什么有說服力的證據。而我們如果想要做出清晰的闡述和解釋,就一定要對相關事件的先后順序給予密切關注。族群極化和暴力實際上是什么關系?是像很多人假設的那樣,前者發生在后者之前,還是說暴力其實才是被漠視的關鍵力量,不但能催生和加強族群極化,而且能制造和強化更廣泛的族群意識?

為了成功地探索這些廣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分析應該立足于一個暴力和族群性都曾經在某些特定時刻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地點。對于兩者間關系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堅持通過微觀層面的數據,努力對這種地方的生活做出細致的考察,無論是暴力之前、之中、之后,那我們的研究也更可能給出新的答案。那個下午在波黑檔案館無意間發現的藍色文件夾,向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地點:庫倫瓦庫夫地區。從各個中央檔案館到未出版的手稿,從首都城市到山區農村,多年搜索該地區歷史材料的過程,給了我們深入這一多族群世界的關鍵方法,讓我們可以去發現,是什么讓鄰人們能夠共同生活,彼此屠殺,然后再重新開始共同生活。


[*]加利西亞是中歐的一個地區,二戰爆發時屬于波蘭。二戰結束后,東西加利西亞分別被劃給烏克蘭和波蘭,這里的東加利西亞指的是加利西亞地區中今天屬于烏克蘭的那部分(本書腳注若無特別說明均為譯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廉江市| 惠州市| 波密县| 敦化市| 板桥市| 无锡市| 上高县| 凤凰县| 中西区| 黎平县| 林芝县| 长顺县| 霍邱县| 建昌县| 汪清县| 舟曲县| 信丰县| 特克斯县| 古丈县| 日喀则市| 方山县| 达日县| 法库县| 东兰县| 北川| 胶南市| 博客| 胶州市| 安顺市| 荣昌县| 中西区| 呼伦贝尔市| 济阳县| 泰安市| 鄢陵县| 仪陇县| 新兴县| 邵武市| 丽水市|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