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如何正確紀念你的貓:考驗道德的20個倫理難題作者名: (英)杰里米·斯特朗姆本章字數: 1734字更新時間: 2023-11-08 19:04:52
序言
發生這件事的時候,你已經享受了十四年幸福的婚姻生活——你迷上了在臉書網遇到的某個年輕性感的尤物。好吧,至少你以為自己遇到的是個尤物。你興沖沖地跑去見網友,卻發現你的約會對象竟然是個來自威根小鎮的相貌平平的卡車司機。
你大受打擊,跑回了家,卻發現你的另一半翻看了你的電子郵件。幸運的是,電子郵件里沒有什么足以成為“罪證”的內容;不幸的是,你現在備受良心的折磨,你的另一半也開始疑神疑鬼。你應該坦白一切嗎?
以上問題和本書提到的其他道德困境的有趣之處在于,我們選擇的處理方式體現了我們的道德觀。
功利主義
例如,也許你會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向配偶坦白能不能讓世界變成更幸福的地方。如果能,那你的道德觀就是功利主義的。具體說來,根據功利主義,行為的道德價值取決于它如何促成所有人的幸福與不幸的平衡。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兒復雜,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如果向配偶坦白能比不坦白帶來更多總體幸福(或者稱為福祉),那么坦白就是正確的做法。
功利主義源于十八世紀哲學家杰里米·邊沁的著作。邊沁指出,人們往往會采取對自己有利的行為,這主要包括追求快樂和盡可能減少痛苦。因此,個人幸福在于確保自己的快樂大于痛苦。這就意味著,為了使人類的總體幸福最大化,你必須盡可能讓最多數的人在快樂和痛苦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這就是邊沁提出的“最大幸福”原則。因此,在判斷該如何采取行動時,我們必須:
將所有快樂的數值相加,同時也將所有痛苦的數值相加。如果快樂大于痛苦,那么行為總體上就具有好的趨勢……
功利主義關注行為的效果,意味著它是一種后果論理論——某種行為的價值取決于它造成的后果。
道義論
盡管后果論在道德哲學領域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它并不是解決道德問題的唯一方法。例如,你可能會認為,無論后果如何,就私會卡車司機一事向配偶撒謊都是錯的。撒謊本身就是錯的。如果你是這么想的,那你很可能會認同道義論倫理觀。
與各種后果論觀點相反,道義論認為,行為正當與否并不取決于后果,而是取決于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換句話說,道義論認為行為從本質上說有善惡之分,無論后果如何;道德主體有義務去做正確的事,即使這么做要付出代價,會造成可怕的后果。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也許是擁護道義論的哲學家中最重要的一個。在他看來,判斷行為是否符合道義,不在于評估其后果,而在于它是否尊重道德律。道德律以絕對的形式出現:“這樣做”或“不要這樣做”。因此,如果像康德認為的那樣,撒謊或欺騙是道德律明令禁止的行為,那么不坦白就是錯的,即使坦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德性倫理學
思考道德問題的第三種方式是強調對品格或美德的培養。德性倫理學根植于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在于依照理性行事,始終在“過”與“不及”這兩個極端之間選擇中間點。他據此認定的美德包括正義、堅毅、勇敢、節制和審慎。
德性論并不像其他道德框架那樣提供行為規范,但能告訴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人應該以最可能有助于培養良好品格的方式行事。如果你在見網友這一件事上欺騙了配偶,德性倫理學家不一定會認為你品行不端;但如果你在一系列問題上連續欺騙配偶,那么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德性倫理學家都會認為你的做法不道德。
本書提出的道德難題和兩難困境并沒有簡單的答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重點。通過提出難解的問題,本書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如何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加深對哲學、倫理學、自己的哲學世界觀乃至對自己的認識。毫無疑問,你有時候會火冒三丈,也會對他人的做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享受這段閱讀之旅,并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啟發。
閱讀指南
本書涵蓋了20個道德難題,旨在闡明道德哲學中的各類問題,同時讓你認清自己的道德義務。本書前半部分提出的每個難題,都與特定的道德問題相關,你可以試著作答。后半部分對每個難題進行分析,介紹問題的哲學背景、可能的解決方案及其背后隱含的意義。
閱讀本書的最佳方式是按照順序,一題接著一題來。先看一道題,思考它涉及的道德問題,試著作答,然后翻到書的后半部分,將你的回答與題目引申出的哲學倫理觀作對照。你會發現,每一題都附有“道德晴雨表”,你將從中了解到你的回答所反映的個人道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