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與文明
- (日)宮崎正勝
- 15字
- 2023-12-27 17:32:23
第2章 波斯和羅馬都曾是商業帝國
與商業密不可分的公路和貨幣成為波斯帝國的骨架
世界史的一半都被“世界帝國”所涂寫
城市自誕生之日起已經過去了2500余年,商人開創的“無形王國”(商業網絡、市場)拓展到海洋、沙漠、荒野、山岳、草原等的邊界,產生了由道路網、共同的語言、貨幣、商業文字、各種各樣的人結合而成的巨大空間。建立在這一巨大空間之上的政治架構就是“帝國”。
帝國由于統治體系不健全,官員的數量不足,所以,統治者對于基層的管理只好委任給地方的部族等。當時,由于統治者不可能做到對國家的全盤掌控,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的腐敗事件頻繁發生。
自不待言,帝國的動脈及神經系統都是此前由商人建立起來的陸路和水路。為了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轉,糧食作物的運輸,物品、人員的往來,軍隊的轉移等,都必須依靠道路的養護和驛站的建設等。
公元前6世紀建立的波斯帝國、公元前1世紀建立的羅馬帝國那樣的統一管理多個部族、民族的大國,都可被稱為“世界帝國”。但是,像歐亞大陸西部的那些帝國,都是依靠商業文字、硬幣維持的商業帝國。
從大約2500年前到20世紀,歐亞大陸上有多個帝國興衰更替。如塞爾柱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等。
雖然人們很難對這段歷史做出準確梳理,但是在“歐亞大陸的歷史”中,帝國并立的時代大約占整個時代的一半。美國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1930—2019)以商人創建的“市場”為基準,把世界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①微型體系階段。帝國出現以前,自大約5000年以前開始。②世界帝國階段。帝國出現以后,自大約2500年前開始。③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階段。自大約500年前開始。
第①階段持續了2500年,第②階段同樣持續了2500年,第②階段和第③階段并存的時間約為500年。不過,從現在的國際政治格局來看,在歐亞大陸,“世界帝國”的殘余仍然以多種形式存在著。
沃勒斯坦對世界體系劃分出的三種類型,可以說是對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1886—1964)所做劃分的呼應。波蘭尼從“經濟大一統”的角度將世界史劃分為互相酬答、再分配和交換這三種類型。
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統治者與農民建立了一種互利關系。具體來說,掌握政治權力的統治者興修水利、將大片土地提供給農民,從這些土地上得到收益的農民向國家納稅。這就可以說是形成了一種“互相酬答”的關系;統治著幅員遼闊的區域、坐擁著“糧食作物的循環”的帝國,通過消除互惠、贈予等關系,將從糧倉地帶征收來的糧食作物分配給牧民等不耕種土地的人。這就可以說是構建了一種“再分配”體系;到了大航海時代以后,通過“交換”,整個世界進入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階段。
如果將上述沃勒斯坦的劃分(微型體系、世界帝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與波蘭尼的劃分(互相酬答、再分配、交換)組合在一起,對世界史進行重新梳理的話,就可以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微型體系(城市國家開始出現)。“互相酬答”是基本的經濟形態。②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帝國開始出現。在廣闊區域構建起來的糧食作物“再分配”是基本的經濟形態。③公元1500年前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得以形成。海洋和陸地被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大規模的“交換”是基本的經濟形態。
商人在以血緣關系結成的部族社會之上構建起人為的網絡。在第①階段,在部族以外,商人不斷拓展其“無形王國”,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循環體系;在第②階段,帝國有組織地將商人的“商業基礎設施和商業活動”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在第③階段,市場發展成為“擁有自我調整功能的市場”,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波斯帝國將商品的循環“體系化”
從《漢謨拉比法典》制定之日算起過了大約1100年之后,波斯帝國成立。其背景大體如下,阿契美尼德部族在米底亞人統治的伊朗高原西南部崛起,之后在大流士一世(在位時間為公元前522—前486)的帶領下,征服了從地中海東岸到印度河流域的廣袤區域,建立起“陸上的世界帝國”。據推測,該帝國的統治區域涵蓋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敘利亞及中亞,人口多達5000萬人。
帝國雖然是在各自的區域將統治觸角延伸到地理邊界的王朝,但是,波斯帝國與商人創立的“無形王國”互相結合,創建了體系化的“無形帝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商業帝國。商人開辟的道路和“人們之間的聯系”成為“無形帝國”的骨架。波斯帝國將各核心城市的道路網連接起來,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運輸體系,將依靠小麥作為主要食物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埃及、印度納入帝國的版圖。
波斯帝國將波斯人和米底亞人的貴族作為太守派往各省,委派他們承擔管理各個“無形王國”的責任。這些太守在各自所在的地方都市仿照王宮建立宮殿,按照王朝的管理模式管理地方。波斯王將軍隊的司令官派往各省輔佐太守,還秘密地將監察官派往各地,防止太守造反,以這些舉措維持“無形帝國”的穩定。
波斯王通過修建道路網、一元化的政治架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發行統一的貨幣等,成為“無形帝國”的統治者,在尊重各部族習慣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創建起具有包容性的經濟空間。由于波斯帝國的出現,在廣闊區域內構建了商品的循環順暢運行的體系。
商業領域的不斷擴大為帝國奠定了根基
大流士一世命人刻寫的蘇薩碑文(貝希斯頓銘文)里,明確記載了在波斯帝國的都城蘇薩建造王宮時從全國各地采集各種物資的情形。現引文如下:
建筑用的木料大多是從犍陀羅運來的,也有一些是從卡爾馬尼亞運來的;黃金是從斯巴達(薩狄斯)運來的,也有一些是從巴克特里亞運來的,在蘇薩加工。琉璃和紅玉髓雖然是在此處加工的,但都是從粟特地方運來的;土耳其石是從克蘭斯米亞運來的,在蘇薩加工;白銀和黑檀木是從埃及運來的;將城墻刷成彩色的涂料是從愛奧尼亞運來的;象牙是從埃塞俄比亞、印度、阿拉霍西亞運來的,在蘇薩加工。
從上文中可以得知,波斯帝國將美索不達米亞的中心區域與犍陀羅、印度、伊朗高原、阿富汗、絲綢之路核心地帶的粟特地區、土耳其西部、愛奧尼亞地區、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地連接起來了。
德國經濟史學家于爾根·科卡(1941— )在其著作《資本主義簡史》中指出,正是那些大帝國,才能將商人各自開創的零碎的市場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只要將“無形王國”的網絡結合起來,形成“無形帝國”,也就為大帝國的成立打下了基礎。波斯帝國作為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也是通過將商人建立的零碎市場組織起來,并將其納入自己的統治體系才得以成立的。波斯帝國為了形成統一大市場,充分利用了活躍于沙漠的阿拉米商人、活躍在黎巴嫩近海的腓尼基商人等。阿拉米商人的語言和文字成為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和官方文字,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御道”和驛站給商人提供了極大便利
如果有人問起,哪里是波斯帝國的商業中心,肯定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以“御道”為核心的道路網和驛站。其中,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就是連接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和地中海東岸的經濟都市薩狄斯(呂底亞王國的首都)、全長約2400千米而且社會治安良好的“御道”。這條御道在當時單程需要90天才能走完,每隔20千米至30千米就設置一處驛站,沿途共設有111處,以便過往的商人和官員中途歇息。
為了逃離在都市發生的叛亂,“御道”迂回穿過都市,有多條道路與御道相連,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道路網。推翻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就是沿著帝國的道路網攻入蘇薩的。
波斯帝國為了提高商品流通、人員流動和信息傳遞的速度,興建了換乘快馬的驛站系統。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關于波斯帝國的驛站制度做了如下描述:
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及其他動物,不可能比波斯“飛腳”更快地到達目的地。波斯人根據他們獨特的創意,在各地配置與跑完全程所需要的天數相匹配的快馬和人員,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好一匹快馬和一名騎手。無論雨雪天氣還是嚴寒酷暑,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飛腳”們在各自分擔的區間全速前進,絕不誤事。
通常情況下騎快馬需要三個月才能到達的距離,波斯帝國的“飛腳”僅用一個星期就能跑完。與城邦各自分治交通不便的希臘地區相比,在波斯帝國經商的效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創立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原名屋大維,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7—公元14)全盤照搬波斯的驛站制度,實施公文驛遞制度,每隔一定的距離設置一處驛站,以“飛腳”接力的方式傳遞公文。
后來,羅馬帝國將每天連人帶馬同時更換的接力方式改為只換馬不換人的方式,也就是由同一個人每到一處驛站換乘另一匹馬跑完全程。各處驛站及相關設施的維護都歸地方負責,給各地的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到了4世紀,各地的人們厭棄驛遞,成為導致羅馬商業嚴重衰退的重要原因。
硬幣被波斯帝國源源不斷地鑄造出來
人們大都很難弄清楚“通貨”與“貨幣”的區別,但清楚兩者的區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貨是國家保證價值并在國內流通、具有政治強制力的貨幣。為了調控整個市場,最先將交換的終端置于通貨之上的國家就是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以貨幣作為統治國家的武器,鑄造出來并很快投入使用。硬幣被當作帝國的“通貨”,被強制作為流通手段使用。通貨成為將廣大區域的人們結合在一起的黏著劑。
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大流士一世每年從波斯帝國的各個領域征收銀塊和金塊作為稅款,共367噸運往首都薩狄斯,然后用這些金塊和銀塊鑄造了大量刻著自己手握武器半跪在地的肖像,并寫上自己名字“大流士”的“帝國通貨”,也就是大流克金幣(約8.4克)和辛格羅銀幣(約5.6克)。波斯帝國的通貨作為從地中海到印度的巨大經濟空間的“血液”被人們廣為利用,時至今日,大流克金幣在中亞全域、非洲等地多有出土。
在非常重視國王權威的波斯帝國,金幣的純度高達98%,銀幣的純度高達90%。1枚金幣可以兌換20枚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