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始人精神:中小企業如何應對黑天鵝
- 黑馬學院編著
- 5479字
- 2023-12-14 16:38:58
1.2 如果活不過三個月,請先“臥倒”
創業者通常都很忙,忙到沒有時間反思,現在終于不得不停下來了。當疫情讓一切靜止,每位創始人都應該反思,深度思考之前無暇思考的關鍵問題。
口述|李祝捷【黑馬實驗室導師、不惑創投創始合伙人】
整理|馬繼偉
01 不虛度疫情,不浪費寒冬
先聊一下“非典”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的異同點。古今中外,防疫最核心的點是物理隔離,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讓所有人待在家里阻斷病毒傳播,這改變了很多用戶習慣。就兩次疫情的相同點來講,都加速了很多業態從線下往線上轉移。“非典”觸發了京東商城和淘寶的上線,如今的電商巨頭都是從那個時候起步的。攜程從電話銷售公司轉成在線旅游公司(OTA),“非典”結束的當年,火線美股IPO。此次疫情,讓在線賣生鮮、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娛樂都迎來一波強勁的增長。
那么,兩次疫情的不同點是什么?
1)“非典”覆蓋面沒有新冠疫情那么廣泛。“非典”主要影響的城市是廣州和北京。新冠疫情覆蓋的城市更多。
2)新冠疫情時間更長。“非典”從2003年二三月份發酵,1個多月后進入平臺期。5月氣溫回升,“非典”就過去了。而新冠疫情于2019年12月底開始有感染案例,春節期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
3)2003年,中國的GDP是約11.7萬億元,增速為9%~10%。受“非典”影響,Q2經濟增速降低接近2個百分點,Q3、Q4就恢復到10%。2003年的中國經濟是一個青春體,好像一個年輕人,受到一點點挫折,但在高速成長中,并沒有受到特別大的影響。2019年,中國的GDP約為100萬億元,增速為6%左右,增速已經降下來了。現在,中國經濟更像一個中年體,即便新冠疫情影響一個百分點,但整個國民經濟的損失將達到1萬億元。
當時,中國有一個可以媲美改革開放的事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3年,城鎮化也剛剛開始。北京東四環的房子均價才五六千元一平方米。今天,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波城鎮化已經完成。現在經濟的修復能力和上升動能沒有2003年充足。
4)從行業影響來看,2003年,“非典”推動中國互聯網公司從C端向線上化轉型。2020年C端的線上化已經完成,新冠疫情期間從需求側的在線化轉向供給側的在線化和數據化,B端的不少業務也開始線上化。
因為疫情,大家不得不在家辦公,在線辦公協同變成一個很大的需求。最近,大家頻繁使用釘釘的在線會議系統、騰訊視頻群會議等。在線教育也是典型的受益行業。愛奇藝和嗶哩嗶哩等線上娛樂在美股的走勢創了新高。新冠疫情是催化劑,它會加速這種趨勢。無人行業迎來春天。遠程診療的用戶習慣也正在改變。
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有目共睹。例如,旅游、餐飲、酒店以及線下消費的購物中心等線下業態都受到巨大的沖擊和影響。沒有人能想到今年的電影賀歲檔、元宵節檔、情人節檔都沒有了。
我們將新冠疫情的影響歸納為三類:直接負面、直接正面、正面和負面復雜交雜。直接負面、直接正面已經提到了,我重點講一下正面和負面的復雜交雜。理論上,大家認為企業服務正面提升,但通過實際調研,我們發現很多企業服務公司都受到重大打擊。那些需要去大客戶那里做本地化部署的企業服務公司深受其害,因為現在沒有人敢出差,而客戶也在砍預算。前面提到的在線辦公,是明顯的受益行業。
雖然線下業態受疫情影響嚴重,但偏民生剛需的消費連銷,如果多美、鍋圈等社區便利店的收益是增長的。鍋圈賣幾百種自有品牌的火鍋食材。疫情期間,店里的貨常被一掃而空。雖然也是線下業態,但貼近社區,便利老百姓的剛需消費,反而迎來增長。
從疫情影響周期來看,有些影響是臨時性利好,有些是長期利好。在線游戲最近比較火,但會長期火嗎?疫情總會過去,大家總得要回去上班。但一些線上業態有了留存以后,用戶可能養成了在線習慣,比如在線辦公也許以后就會成為傳統辦公的補充。
總之,所有行業、所有人在當前的危機中都不得不躬身入局,或多或少有些損失,或多或少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要虛度疫情,不要浪費寒冬。
導師觀點
不浪費寒冬,創業者應該做什么?
(1)復盤反思。平時,大家都忙,忙到沒有時間反思、復盤。這時候,每家創業公司都應該反思,可以反思一些平常不能思考的問題。例如,行業有什么趨勢和變化?你所處行業的壁壘是什么?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你還可以思考一下戰略。什么是戰略?戰略就是不做什么,只做什么。戰略決定了一家公司的生死。
(2)升級認知。現在還有升級認知的時間點。如果認知不升級,公司未來也跑不出來。我們需要利用疫情,來學習進步,提升認知。
(3)優化產品。有很多C端、B端的公司,平時沒有時間停下來去看看產品好不好,有無可以改進的點。此時正是時候。
(4)優化管理。是否可以調整管理架構、優化組織架構、改進運營?這段時間會是非常好的優化時間。
(5)組織建設。公司的企業文化是什么?組織應該怎么搭?決策機制需不需要調整?創始人都可以在這段時間思考。
(6)培訓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段時間,創始人可以加大行業研究的力度,組織員工學習,對業務進行培訓,對銷售話術進行提煉。
02 疫情之后,供應鏈與線下連鎖行業如何調整方向?
供應鏈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有深刻體會。例如2020年春節期間,口罩怎么買都買不著,這是一個典型的爆發式需求,一個無法被預測的突發需求。即便需求再大,如果供應鏈搞不定,也等于零。
疫情對供應鏈平臺賽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例如,某些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要往更遠的郊區遷移或被關停。這些關停和外遷,意味著后續交易都會被轉到線上。
專業供應鏈對各行各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專業的醫藥供應鏈平臺九州通接手武漢紅十字會倉庫,最快可以2個小時完成分發。這就是專業供應鏈的價值。各行各業整合成一個或幾個大平臺,這是一個非常確定的趨勢。我們看到了幾個趨勢:
1)各行各業的供應鏈,未來一定會被線上化。
2)未來各行各業的供應鏈平臺龍頭公司,會更好地為我們調配上下游資源,連接需求端和工廠端的生產。
3)數字化。行業零售端、流通鏈條都完成數字化后,才能通過數據做運營,替代人腦做決策,決策進什么貨、不進什么貨,往哪兒匹配,最終變成IT系統去分發。這樣,整個行業的效率才能夠提高。
4)自動化。供應鏈端完成平臺化、線上化、數字化,工廠端再完成工業4.0,工廠可以根據需求端的變化自動化生產。最后,通過中間強大的供應鏈平臺,迅速滿足需求端的變化和趨勢。
大家可以看一下美國的對標公司,都是市值幾百億美元的公司。我們可以預計在供應鏈平臺行業,中國一定會出現數以百計的百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在完成高效分發過程中,我們也在幫助中國制造高效生產以及平抑市場物價和滿足市場需求。這是創業帶給市場的東西。
下面,談一下我對線下連鎖行業的建議。雖然線下連鎖行業遭到非常大的打擊,但疫情終將過去,無論是3個月還是12個月,線下終將還會有人流,線下行業終將面臨重建和再生產。未來,線下連鎖行業重新開業需要做哪些調整?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注重線下的獨特體驗。例如,在迪士尼樂園,小朋友和年輕人都會玩到尖叫,非常高興,因為迪士尼樂園能夠為用戶提供獨特的體驗。疫情過后,它還會人滿為患。只有獨特的體驗,才能保持非常好的用戶黏性。反之,沒有線下獨特體驗的業態,都會消亡,都會被取代。提供獨特的新體驗,是線下連鎖行業必須要做的事情。
2)重點關注新人群。我們一直在說沒有人關注銀發族。有一家賣足力健的老年人鞋的公司照顧到了他們的需求和體驗,在線下有很好的生命力。同樣,也要有服務小鎮青年的業態。年輕人被康師傅、冰紅茶“教育”,從小喝糖茶長大,所以現在他們喝的是喜茶、奈雪,是水果茶。喜茶、奈雪抓住了機會。
3)一定要做好線上化。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可以完成閉環。現階段,如果餐館沒有外賣產品,只能關門了。如果有外賣,餐館至少還有一定的收入。如果你是開服裝店的,能夠在線直播賣貨,疫情期間依舊會有生存、增長的機會。
4)社區便利化。線下連鎖服務一定要貼近社區,貼近終端用戶群,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更觸達用戶的服務。
5)多維商業模式。目前,西貝或眉州東坡這樣的餐飲公司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它們如何進行多維的商業模式?除了做外賣,如果早一些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有品牌、粉絲、用戶群,便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某個做南京鹽水鴨的餐飲品牌,它把招牌菜做成可以電商化的產品。這是一個多維的商業模式,可以進行跨業態的商業合作。業態越豐富,收入也會更多元。
無論對供應鏈公司還是對連鎖型企業,我們總結了一句話:用制度去驅動事,用文化去驅動人。做事情要靠制度去驅動,要靠體系、靠組織去驅動。但面對危機,創始人必須要靠文化驅動人。文化就是仁者不憂。創始人要思考一下仁德是什么,以及使命、愿景、價值觀是什么。
同時,這也是考驗核心團隊的重要機會。核心團隊永遠是剩下來的,永遠是少數人。這時候是考驗核心團隊的重要時刻。這也是真正考驗業務骨干和合伙人的機會。所以,創始人在心態上首先要做到仁者不憂。
創始人不要盲目樂觀。我在跟所有CEO連續開電話會議時強調的第一點就是,不要盲目樂觀。雖然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才能成功,但現在,盲目樂觀的人最先死掉。疫情過后,到達彼岸的只會是少部分人。
如果對此次疫情你只做了3個月的打算,肯定是錯誤的。你的預期過于樂觀了。預期6~12個月才是正確的。創始人要考量一下,如果6個月沒有收入,公司能不能活下來?如果12個月沒有收入,公司能不能活下來?這也是知者不惑。創始人要知道做什么樣的極端預測。
創始人要忘掉融資,忘掉資本輸血。2020年上半年的資本市場,我可以明確告訴CEO不要指望,除非一些公司基本面特別好。大部分投資公司都在自救,照顧好已投的公司。下半年要不要指望?下半年肯定出現馬太效應。一些好的公司會跑出來,資本會投它們。知者要全力自救。
但與此同時,創始人也不要畏懼,首先要做好自己,不慌不亂。戰略上,創始人必須藐視困難,戰術上不能忽視困難。這不是你一家的困難,只要熬下來,未來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活下來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會得到青睞。創始人要確保自己能活下來。“勇者不懼”的前提是,要讓公司一定能活下來。
熬到什么時候?熬到可以沖鋒的時候。能沖鋒時,創始人要敢于參與進來(All In),敢于抓住機會。有些行業就是“剩者為王”。千團大戰,美團熬下來了,最后“剩者為王”。疫情之后,如果你還活著,賬上還有錢,執行力還在,一定要勇于沖鋒。一定會有一波公司,在疫情之后收割市場。大的波折之后,大公司一定會出現。
導師觀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現階段,我想和創始人分享三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三句話出自《論語·子罕》。創始人在心態上應該做到這三點要求。
仁者不憂,即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為什么這句話很重要?一個企業需要有使命、愿景、價值觀。創始人要明確企業的長期使命。短期,企業怎么度過危機?創始人要跟團隊所有人講困難。而長期,創始人要和所有人講使命、愿景、價值觀,講未來宏偉的藍圖。創始人有仁德、使命、愿景、價值觀,所有人才能擰成一股繩。
知者不惑,即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怎樣才能不被迷惑?首先,創始人必須把做與不做搞明白。在這個基礎上,創始人要力爭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做好關鍵決策,比如如何進行業務轉型,門店關還是不關。一定不要虛度疫情,一定要順應業務往前變化。轉,是轉向平臺化還是轉向B2B2C,還是往上游轉。這時候,創始人要做好關鍵決策,要記得“辦法總比困難多”。
勇者不懼,字面意思是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創始人面對危機不能慌,怕也沒有用。此時只能往好的方向看。
03 明確目標、明確預算、明確行動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具體執行層面的建議:明確目標、明確預算、明確行動。
調整正確預期,現在關鍵績效指標(KPI)只有一條——活著。活得越久,越接近成功。
我們的方法論是做各個版本的極端情況模型。如果3個月沒有收入會怎么辦?如果6個月沒有收入會怎么辦?如果12個月沒有收入會怎么辦?做3個月沒有收入打算的公司,大部分會死掉;做6個月沒有收入打算的公司,可能百分之七八十會死掉;做12個月沒有收入打算的公司,大概率能夠活下來。12個月的極端模型會倒推出公司應該干什么、團隊應該干什么。
測算了3個月、6個月、12個月三個極端模型,公司已經知道應該做什么,剩下的就是行動。如何行動?我們將其分解成以下關鍵詞:降本增收、進化、臥倒、收割。
關鍵詞一:降本增收。
“非典”時期,攜程的業務量極度萎縮,有很多電話座席員沒有事干。怎么增收?攜程用電話座席員幫助招商銀行推銷信用卡。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眉州東坡在社區門口賣菜;西貝把員工調去跟盒馬生鮮合作。這樣,可以掙一份收入養活大家。我們自己投的一家酒店公司,把酒店變成了一個可以睡覺、辦公的場所。現在已經有了一些訂單。
關鍵詞二:進化。
進化就是利用疫情倒逼自己進化。老業務能不能換新引擎?此次疫情對所有公司都是一次倒逼。該早轉型的逼你轉型;對新興產業、新興模式猶豫觀望的逼你進場。
關鍵詞三:臥倒。
一個公司怎么算都活不過3個月時,這種情況下,創始人可以臥倒。疫情之前,我們投了一家公司,投入幾百萬元。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不太對,燒了一半的錢。創始人和我們共同回顧了一下,停掉業務,遣散員工。臥倒將近3個月,創始人又找到了一個新方向。共同討論之后,我們覺得值得一試,又重啟項目。臥倒相當于先休眠,等有機會,東山再起。
關鍵詞四:收割。
活過12個月以上還有“子彈”、還有人的公司,可以在某個時間點進入市場,在市場里沖鋒。競爭對手都消失了,這些公司就有機會收割市場,成為大公司。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機會。但是機會永遠屬于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