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艙深處,一片祥和安寧,燈火闌珊,溫馨浪漫。
歌喉如銀,舞姿如柳,優美的歌舞聲響徹壁間,蕩漾于船艙之中。
很難想象,這里在不久前還曾陷入混亂與危機之中。
丹越雙手舉杯,聲如金石撞擊。
“何道長,敬你一杯!你若未及時趕到,這滿船生靈或因我之誤而葬身魚腹。此恩銘記于心,不言于表,一切盡在酒中。”
對面,何以求同樣舉杯相應。
“丹兄客氣了。身為修道之人,降妖除魔乃職責所在,何須言謝?況且,你我之前并未相識,如今因緣際會,也算是一種緣分。”
主座上,一位富態的中年男子,樂呵呵地插話道:
“對,丹仙人所言極是。何道長不僅救了我等一命,還讓我們見識了仙人的手段。這杯酒,當敬。”
這位中年男子名為上官堅,是虢國的一位侯爺。
三人齊聲:“干!”
美酒醇厚如蜜,回味悠長,在凡間確實可算是極品之釀。
上官堅砸吧砸吧嘴,提議道:“丹仙人、何道長,今日有緣相聚,我有一舞姬,劍舞頗佳,讓她為兩位仙人獻舞助興如何?”
“那就聽侯爺的。”丹越點頭同意。
上官堅大喜,啪啪拍了兩下手。
隨著絲竹之聲的變幻,一傾城舞姬從衣帶中抽出長劍,五步徐徐走向中央,舞姿翩翩。劍光閃爍之間,美目微挑,確實令人賞心悅目。
然而,丹越只是匆匆瞥了兩眼,便失去了興致。他轉過頭,沖著何以求深深地贊嘆道:“何道長,你年紀輕輕,便有如此修為,實在是讓人佩服。”
何以求聞言,不由得多看了丹越兩眼,心中暗自疑惑。
“這丹越看起來也不過是二十出頭的模樣,怎么給我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
似乎看出了何以求的疑惑,丹越輕輕一笑,有些苦澀地說道:
“何道長,不瞞你說,我其實已經年近五十,之所以還保持著這副青春的模樣,全因年輕時吞服過一顆養顏丹。”
何以求端著舉杯,一臉愕然,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他之前總覺得丹越有些地方奇怪,但又說不出具體是哪里奇怪。現在他才明白過來,原來是因為丹越的外貌和舉止之間有著極大的反差。
“算了,不提此事,免得影響吃酒的心情。”
丹越灑脫地搖了搖頭,仿佛想將這個話題拋諸腦后。
他的臉上浮現一抹好奇之色,接著,話題一轉。
“何道長,你剛才困住那魚妖的手段,可是地煞七十二術?”
這次,何以求是真的大吃一驚,他下意識脫口而出道:“你也知道地煞七十二術?”
他的心中充滿了震驚,他一直以為,地煞七十二術是華國那邊獨有的秘術,然而現在看來卻不是如此。
那么,這兩界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呢?
丹越看著何以求的反應,心中已然有數。
他緩緩點了點頭,說道:“我知道的也不多,據傳七十二地煞是陰陽五行、九宮八卦之‘術’,每一門術法都有不可思議之神效,包羅萬象。”
“那丹兄可知這地煞七十二術出自何方?”
何以求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急切的渴望。
話一出口,他又覺得自己問得過于直接,于是又解釋了一句。
“不瞞丹兄,我也是機緣巧合之下才得到了這‘禁水’之術。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這門術法深奧難懂,才想要探尋更多地煞七十二術的來歷。”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種說辭。
實際上,他的“禁水”之術,得自于殺死貓妖后綠色玉碟的獎勵。憑借此術,他能夠止水、布法陣困人于水中,還可以在禁水區域內自由穿行,如入無人之境。
丹越卻不忙著回答,而是反問道:“何道長,你可曾聽聞‘鏡中仙界’?”
何以求茫然地搖了搖頭,表示自己對此一無所知。
對于這片廣袤的修仙界,他所知所曉的還太少,尤其是對一些古老的秘聞,更是知之甚少。
丹越見狀,也不再賣關子。他輕輕地放下手中的酒杯,杯中的瓊漿輕輕蕩漾,如同他接下來要敘述的故事那般神秘。
“這‘鏡中仙界’其實是我們大禹的一處秘境,每三百多年,至多四百年便會開啟一次。其內仙草遍地,寶物眾多,生長著許多天衍界所沒有的珍貴仙草和珍琦異獸。每次開啟都是一場修行界的盛況,吸引了無數修士前來探尋機緣……”
丹越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夠將人帶入到那神秘的鏡中仙界之中。
談及大禹,他眼中更是閃過一絲驕傲。
大禹疆域遼闊,其面積東西不下于百萬里,南北也有數十萬里,分為大大小小的數千個諸侯國。像憂國、離國、風國、弦音國和虢國等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禹與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頗為復雜,既有些像華國古代大周與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又有一些不同之處。
在這里的諸侯國擁有更大的權力,它們其實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可以相互征伐,只要遵從大禹制定的規則,大禹朝廷一般也不怎么管。
“據說要想進入‘鏡中仙界’,便要先通過試煉幻境,獲得鑰匙。”丹越的聲音低沉而神秘。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聽得入神的眾人,眼中不由閃過一絲向往。
“而這每一把鑰匙上,便記載著一門地煞七十二術,這地煞七十二術也就漸漸在大禹流傳開來,可惜大多都殘缺不全。”
丹越的語氣中充滿了遺憾,仿佛在為那些失落的神通而感到無盡的惋惜。
何以求此刻心中早已翻涌如潮,但他極力壓制住自己內心的悸動,裝作平靜地問道:“丹兄,那你可知那鑰匙長什么樣?”
聽完丹越的描述,何以求心中不禁生出了懷疑。他懷中的綠色玉碟,是否就是開啟“鏡中仙界”的鑰匙?但他也清楚,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比如,綠色玉碟上記載的并不是一門地煞七十二術,而是整整七十二門,甚至還有三十六天罡之變。
要知道,“天罡”可不是隨便叫的,其乃“恒順地理,承天布宣”之理,諸天萬物能隨心變化,即天地之“道”變。
所以,三十六天罡的道變和七十二地煞的術數之化,二者是體和用的關系。前者是本元變化,而后者則是外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