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詢師執業之路
- 莊曉丹
- 1412字
- 2023-11-07 17:49:18
磨煉助人技術
基礎培訓階段咨詢實務的學習通常包括兩個主體部分:一個是學習基本助人技術,如怎么共情、反饋、總結、提問、面質、澄清等;另一個是學習咨訪關系本身,顯然已經有很多文獻支持這種獨特的治療性關系本身就是咨詢起效的核心因素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論是助人技術還是咨訪關系,學習起來都不容易,但實事求是地說,前者還是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助人技術是有形的、具體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有章可循的;而咨訪關系則彌散在整個咨詢中,動態、抽象,不易在主觀上把握。
然而,即使是相對“簡單”的基本助人技術,其學習過程也常常比學習者預期的漫長和復雜。相比學習知識,學習助人技術其實比較像學做菜。大多數學習者一開始接觸助人技術的體驗,有一點像看網上的做菜視頻。所謂“一看就會,一做就廢”“眼睛已經會了,然而手不會”“看的時候記得清清楚楚,放下視頻兩秒就忘了下一步怎么做”“完全按照步驟做的,然而成品卻是黑暗料理”……這些常常是心理咨詢初學者的真實寫照。
課上老師演示后,自感能信手拈來,自己做咨詢的時候,不僅話說不順,而且只要來訪者的反應和自己的預期不同,就容易原地宕機。如果沒有什么重大個人議題阻礙咨詢師的發揮,那么這種情況基本可以歸結為兩個字——欠練。
咨詢中的基本助人技術沒有一個是在基本操作上非常困難的,但要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從有意識地用力去做,到有意識地輕松去做,到無意識也能反應過來,到無意識仍能立刻做對……是需要花漫長的時間下功夫的。
這就像大多數人都能在有保護的墊子上做前滾翻,有些人甚至能詳細拆解前滾翻的動作要領,但能在大街上冷不丁有車撞過來的時候立刻做前滾翻并成功避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然而,這才是咨詢師在咨詢中面對的真實情況:來訪者說什么都有可能,怎么反應都有可能,咨詢師必須實時見招拆招。
只有把基本助人技術練到成為其第二天性的程度,才能說是技術徹底到位了。而絕大多數人始終都在不斷磨煉的過程中,包括我自己在內。
助人技術的掌握不存在捷徑,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這和廚師練刀工沒有什么本質差異,基本刀法就那么幾種,但不切它幾百千克土豆就練不出手感來。
雖然在課堂上找同學演練、私下里找熟人演練以及對著視頻演練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這些互動中潛在的關系動力與咨詢室內的實際情況有許多差異,因此常常更適合作為初學者的試驗場,而許多更深入的練習則需要在真實的咨詢中發生。
這時就出現了一個很微妙的狀況:咨詢師需要練習助人技術,那么必須有真正的來訪者,但咨詢師的助人技術又很生疏,所以能不能對來訪者有幫助并不好說。
正因如此,絕大多數國內外的基礎培訓項目在實習階段提供的都是免費咨詢,或者僅象征性地收一點錢(模擬真實咨詢中的財務安排),有時候畢業期的校外實習項目也不收費。并且,在實習的過程中都要配備個體督導,在一旁隨時關注咨詢師的動向。這既是一種教學,也是為了必要時有人能夠踩個剎車,免得咨詢師給來訪者端出一盤“黑暗料理”。
助人技術的訓練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基礎培訓階段的練習只是一個開始。咨詢師會在最初的練習中發現自己擅用哪些技術,又難以掌握哪些技術,然后,就要在自己的弱點上著重練習。
基本的技術雖然未必能做出光彩奪目的效果來,卻是所有療法的基石,因此要盡可能避免在其中任意一個技術上出現重大短板,否則咨詢師未來就可能在來訪者需要某種特定反應時,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基本服務。而這對來訪者是一種損失,也不利于咨詢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