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隱性虐待:10種從心理虐待中康復的實用方法
- (美)斯蒂芬妮·莫爾頓·薩爾基斯
- 4615字
- 2023-11-07 17:49:50
前言
當簡的母親喝得酩酊大醉時,她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討得母親的歡心。有時候,母親會大發雷霆,將生活的一切不幸歸結于生兒育女——她希望孩子們從來沒有出生過。對于簡的存在,母親似乎最為不屑——她會故意將簡絆倒,隨后就是一通拳打腳踢。她甚至命令簡的妹妹也來踢簡。每到這時,父親便會躲到外面或者換個房間,關上房門。他總是告訴簡:“盡量別讓你媽媽難過。”
成年后的簡對這種混亂的生活習以為常,她甚至從中品嘗到一絲舒適的滋味。一段健康的關系在她看來反而有些無聊。她對一點點驚嚇都表現得極為夸張,當有人提高音量時,她便坐立不安,魂不守舍。簡深知自己的缺點,所以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希望可以彌補不足。在朋友眼中,簡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但她最近丟了工作,生活每況愈下。
哈西姆入職時,老板稱他要加入的是一個親密無間的團隊。他的新上司也說:“我們就像一家人。”哈西姆很快發現,“一家人”倒是不假,可惜是不太正常的一家人。哈西姆的同事薩爾搶走了他的功勞,包括他花了六個月時間開發的一個項目。薩爾會說各種污言穢語,侮辱哈西姆的種族,還要故意讓他聽到。哈西姆很好奇其他同事與薩爾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莎拉說:“薩爾通常會在人群中鎖定一個目標。”周圍的人點頭表示贊同。“我會選擇無視他……尤其是不被薩爾針對時,無視他會比較容易。”
有一天,薩爾在員工會議上公開批評了哈西姆:“哈西姆,你根本就是在這里渾水摸魚,但我一點也不意外,大家都知道你的本質就是懶惰。”
哈西姆忍無可忍。他一字一頓地回應:“薩爾,請停止對我以及大家的職場霸凌,你就要觸犯眾怒了。”但當哈西姆環顧四周尋求支援時,所有人都沉默了。后來,一位同事表示,他不想發聲,因為他不想再招惹薩爾。哈西姆向老板檢舉了薩爾的所作所為,可老板卻說薩爾是“模范員工”,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和薩爾鬧矛盾。現在,哈西姆每天醒來都有一種恐懼的感覺。薩爾則聲稱哈西姆的行為對他構成了騷擾。哈西姆打算換其他工作了。
肯和薩布麗娜在高中相戀,“混亂”的家庭是二人的交集——他們的父母夜夜爭吵不止。不知不覺間,他們以父母為“榜樣”,為自己的浪漫關系也注入了矛盾與沖突。盡管爭吵偶爾會升級為推搡,但他們總能重歸于好。爭吵或許真能加固二人的感情呢?哪怕要去不同的地方上大學,他們都認為距離絕不會沖淡真摯的情感。然而現實中,異地戀讓薩布麗娜意識到:當肯不在身邊,她才真的感到安寧。
肯似乎發覺薩布麗娜在有意疏遠他,他會給她打電話、發短信,詢問她在哪里以及和誰在一起。他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與其他女孩聚會的照片,用自己的開心激起薩布麗娜的妒忌。薩布麗娜落入圈套,開始失眠。她無心學習,忍不住一直關注他的動態,成績一落千丈。她決定結束這段關系,于是給肯發送了分手短信,并拉黑了他的號碼、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賬戶。當天晚上,肯出現了。起初,薩布麗娜有些受寵若驚,想著肯一定很愛她,才會跑來找她。但隨后他開始在公寓外破口大罵。薩布麗娜一直關著燈,沒有回應。現在,每隔一段時間,肯就會用一個未知號碼給她發信息,表現得像是在問候近況。這些信息總是讓薩布麗娜感到惡心,她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脫身。
讀到這里,你可能十分理解簡、哈西姆和薩布麗娜的感受。任何關系,無論是朋友、家庭成員,還是同事之間的關系都需要悉心呵護,即使是最親密的關系也會有起伏。但是,當競爭、沖突、嫉妒、怨恨、敵意、虐待和控制行為出現時,就表明一段關系已經變了質。
也許你剛剛結束了一段有毒的關系,或是正在考慮離開一段有毒的關系。而告別這段關系之后的生活也免不了一番掙扎。你可能會感到傷痕累累、自尊心受挫;你可能會感到憤怒和背叛;你可能會苛待自己,為他人的過錯而自責不已;你還可能會有些麻木,不確定如何繼續前進;你可能仍在探索不同的選項,沒有準備好徹底告別一段有毒的關系;你可能由于財物方面的牽絆,暫時無法走開。
也許你讀這本書不是為了自己。你可能是一位心理醫生,致力于幫助那些在不正常家庭中成長或遭遇家庭暴力、親密伴侶暴力的客戶走出困境。某個經歷過有毒關系的人,可能恰好是你牽掛且在意的對象。雖然你不能代替他們解決問題,但這本書可以提示你如何恰當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
無論你的情況如何,我想告訴你,你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你有能力擺脫這一切。你可以走出陰霾,治愈自己。
我為什么會關注這個主題
作為一名臨床醫師,我所在的私人診所專門治療焦慮癥、自戀型虐待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上述人群經常成為有毒人士的侵害目標,我也因此看到了更多從情感虐待和有毒的關系中走出的幸存者。我還是佛羅里達州最高法院的認證家庭調解員和巡回調解員,曾目睹有毒的關系如何在法律系統中,特別是在監護權糾紛中形成障礙。有毒的人傾向于拖延案件進程,而不是試圖解決它們。經驗豐富的法官和律師通常能迅速識別相關跡象。然而,某些有毒的人極其擅長幕后操縱,令心理健康專家都難以識破。
我深知有毒的環境所能造成的傷害,同時也發現了其中一些特定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理想化、貶低和拋棄”的循環、情感虐待和情感操控(相關細節我將在第1章中詳述)。我的上一本書《情感操控》(Gaslighting: Recognize Manipulative and Emotionally Abusive People—And Break Free),探討了情感操控的各種形式,并幫助讀者識別和跳出糟糕的關系。從業20年,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向我反饋,他們的伴侶、家人、雇主和同事存在情感操控行為,其行為模式呈現出如下特征:有毒的人把目標對象吸引到身邊,讓他們越陷越深,然后突然把他們推開。許多客戶在第一次參加治療時,會懷疑自己是否是關系中的有毒一方——而事實上,對方的行為才是不恰當的,甚至是危險的。當“情感操控”的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曉,更多的客戶開始在治療中披露自己的經歷。在某些案例中,客戶被困在一段有毒的關系中長達數年,期間試圖離開,之后又陷了進去。在我看來,只有先屏蔽接觸,他們才有可能重建自己的生活。當來訪的客戶能找到一個恰當的概念來描述遭遇時,他們便可以更好地認識這種行為,并最終與之解綁。
《情感操控》主要講述了如何識別和脫離有害的關系,而你正在讀的這本書則是這一主題的延續,走近“劫后重生”的日子,并分享了自我保護、自我治愈,以及避免再次落入有毒的關系的方法。
本書的結構
首先要提醒的是,后文將隨機使用“他”“她”“他們”和“她們”等代詞進行案例介紹,以此來說明任何性別都可能出現相關行為。任何性別的人都可能是加害者,都可能虐待或操縱他人。雖然你更經常聽到“那個男人有毒”,但女性也確實會做出“有毒”的行為(盡管來自女性的虐待有時易被忽略或不被視為虐待)。同女性一樣,經歷過“毒害”和虐待的男性理應得到支持和治療,性少數群體當然也不例外。希望本書有助于糾正此類誤解。我還希望擴展大家對有毒行為的認知,它不只存在于戀愛關系中,也存在于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間。
當你在閱讀這本書時,也許會覺得“這應該對我不適用吧”或“我的情況不是這樣的”。要知道,雖然有毒的關系呈現出某些共性,但每段關系都是獨特的。這絕不是一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書。不過,即使你認為某個特定部分對你的幫助有限,但是我依然鼓勵你閱讀全部內容。有毒的關系和情況是相當復雜的,你可能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啟發。
本書的章節構成如下:在第1章“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中,你將學習如何界定一段關系是否有毒。你還將練就一雙慧眼,發現真正的有毒人士。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過太多情緒不健康的人,那么你很容易判斷失誤。而準確的判斷可以幫助你針對一段關系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擺脫有毒之人的最好方法是阻止他們與你聯系——包括短信、電話、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等各種方式。在第2章“盡力避免接觸”中,你將了解為什么“保持無線電靜默”,不向對方發出任何信號,是重新奪回生活主動權的絕佳方法。倘若無法跟對方斷絕所有聯系,比如你們要繼續在職場共事或共同照顧孩子,本章也提供了相應建議。
在第3章“釋懷還是忘懷”中,你將意識到,在告別一段有毒的關系后,你也許不會獲得任何形式的“了結”。劇情如何落幕要靠你自己書寫,但這項任務十分艱巨,有些時候你會質疑自己的能力。請記住,為了得到治愈并過上情緒健康的生活,傳統意義上的“有個了結”并非必要條件。
或許你會因為一段有毒的經歷而責怪自己,但在第4章“原諒自己”中,你會發現:人們往往無法從一開始就知道誰是有毒的。當你和有毒之人走到一起時,你不是有過錯的一方(雖然對方會竭盡全力推卸責任)。治愈自己的其中一項任務便是敞開心扉,接受這個事實。學會原諒和放手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5章“建立界限”中,你將學會在自己和有毒之人中間建立屏障。健康的界限包括友善溝通、善待自己的物品和寵物,以及生活范圍內的安全感。建立界限、讓對方知道如何跟自己相處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有毒之人總是在試圖破壞或無視界限,本章將教會你如何堅守原則。
極少有人能夠獨自治愈創傷,與心理健康專家交談可以幫助你理清感受,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讓傷口愈合。在第6章“向專業人士求助”中,你將了解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專家和他們可以提供的治療服務,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和焦點解決療法等。你還會學習如何判斷一位心理咨詢師是否適合你。
在第7章“關愛自己”中,你將重新認識自我關懷和自我同情的關鍵意義。你需要投入時間,參與愉快的活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當你關愛自己時,就會更容易處理好療傷路上的起起伏伏。當你善待自己時,周圍的人才有可能學會善待你。
你或許以為從有毒的關系中劫后重生只能指望自己。這種孤立的感覺是情感虐待的產物,同時也是極為糟糕的。自戀者等有毒之人不希望你與其他人保持關系和友誼,因為這不利于他們實現對你的絕對控制。治愈自己的又一項任務是與情緒健康的朋友和家人重建關系,并打造新的社交圈。通過第8章“重新出發”,將自己重新介紹給那些你最想結交的對象吧。
擺脫有毒的環境后,或許你會經歷前所未有的傷感。這種心境從你處于這段關系之中時就已經開始了。第9章“告別感傷”將帶你了解悲痛其實是理解自身經歷的必要條件,“失控”的感覺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段有毒的關系所導致的悲痛是復雜的,你甚至能同時體驗到多種情緒。但走出悲痛不是難以企及的——本章將幫助你度過這一關。
在第10章“志愿服務”中,你將領悟“渡人如渡己”的道理。志愿服務提供了一個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你們可以共同專注于一個積極的目標。你將學習如何鑒別一個組織是否健康,如何響應自己內心的召喚,以及如何為經歷過有毒關系的人提供援助。
在第11章“預防”中,你將學會運用從有毒的關系中獲得的信息來識別有毒的人和狀況。成功脫身的你可能會在與人相處時過于敏感。要學會辨別自己感受到的究竟是恐懼還是準確的直覺,熟悉常見的警示信號。如此一來,你便能繼續擁有充實的生活和健康的關系了。
本書的章節按照從寬泛到具體的邏輯進行編排,先對有毒的關系進行概述,再具體討論如何從心理虐待中康復。雖然我建議你讀完所有的章節,但是不按順序閱讀也沒關系,因為每一章都聚焦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在書中各個部分,你會看到人們講述的各自的經歷。本書還提供了大量核查表和幫助你實現治愈的活動。例如,你會發現寫日記是記錄進展和感悟的絕妙方式,如果你還沒有日記本或記事軟件,不妨現在就做好準備。你還將意識到,積極的心態有助于緩解焦慮、抑郁和悲痛,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于更清晰地思考和決策。
請使用本書來指導你完成治愈,重獲新生。現在,你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撥開迷霧,看清楚有毒的關系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