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故事如何掌控思維
- (美)喬納森·歌德夏
- 1625字
- 2023-10-30 17:02:42
推薦序 讓故事帶我們放慢腳步
黃天怡
電影《驢得水》制片人
知名譯者
相信你一定感覺到了,我們正處于一個“快”時代。
信息的傳播、人群的流動、技術的更迭……一切都在越來越快地加速運轉。當4G已經因為太慢被提升到5G,當受歡迎的短視頻時長從5分鐘縮短到3分鐘,當“卷”的年齡從20歲提前到了2歲……洪流之中,我們都在身不由己地被推著往前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1)曾經將人類的思維方式歸納為兩大類:快思維和慢思維。其中,快思維被認為是一種更快速、更不消耗腦力、更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如今恰是“快思維”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開始創造越來越多的“概念”和“公式”,讓它們代替我們來思考和判斷——想想那些“三步學會”“五分鐘讀懂”的公號爆款文章吧;還有IMBT人格測驗的流行,竟讓每個人都變得可以用四個字母來概括。快思維傾向于為復雜的問題尋找簡單的答案,并且非常容易為慣性驅使。于是發達的信息并沒有幫助我們擺脫標簽,只是徒增了標簽的數量。
那么,問題來了:該怎樣回歸更有控制力、更主動的思維方式?
讓我們想想這個快時代為什么能讓我們如此身不由己。短視頻能做到頻繁轟炸你的“爽點”,手游能通過層層遞進的獎勵吸引你不斷氪金,這些被科技外衣包裹的產品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內核,那就是對人類思維模式的掌握。沒有什么是憑空而來的。正因為它們把人類的思維機制研究透了,才能精準地設下重重圈套,包你一個欲罷不能。
所以說,掙脫這些圈套的本質,是進行一場奪回大腦主權的戰役。為了做回自己的主人,我們也要去理解我們的思維,這就涉及人類學、腦科學、哲學、心理學……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感到有些不得其門而入,那么“故事”就是我們需要的那個最易上手、最深入淺出,同時也是覆蓋面最廣、延展性最強的工具。
被稱為“好萊塢編劇教父”的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寫道:
故事是人類思維的鏡像。
從幾萬年前的火堆旁,到如今的大銀幕前,經過時光的淬煉,人類將故事鍛造出了一個固有的結構。這個結構并非無中生有,它反映的恰恰是人類共有的精神DNA。越是深入地了解故事,我們就越會為它與人類思維特性的高度契合而感到驚嘆。為什么故事都有起承轉合?為什么都有一個主人公?為什么一定會發生沖突?然后一定會有一個高潮和一個結局?所有這些都是因為符合了人類的期待才被保留下來。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摸清故事構建的基本規律,我們就可以反過來用它去窺視潛藏在我們心靈中的秘密。
除了故事的結構,故事的內容也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寶庫。心理學家榮格著名的“原型”理論,就是建立在對經典神話與童話的解析之上。這些歷經千萬年流傳下來的故事已經超越了普通文學創作的范疇,成了集體潛意識的承載之物。換句話說,它們凝結的是人類共有的經驗,傳遞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不僅如此,它們還集中了各類情節與人物的“范式”。直到今天,不論是好萊塢還是短視頻,所有的故事包裝得再光怪陸離,其內核也依然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了解故事的“祖先”——故事原型,能讓我們不那么容易被表象迷惑,而更能直探本質。
當我們掌握了故事的原理,理解了故事的規律,我們就能領悟到故事的意義,從而看到“快時代”真正的問題。我們會意識到這個網速越來越快的世界只不過在不斷地給我們提供零散的信息,它們是散亂的、割裂的,它們不能構成一個故事。如果不假思索地任由這些信息占據我們的大腦,我們很快就會被AI取代。如果我們僅僅明白信息之間要存在關聯,但缺乏構建這種關聯的能力,也只能束手就擒地接受他人創造出的虛假故事,于是漸漸地變成了等待被收割的韭菜。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只屬于自己的故事。所有的過往構成了我們獨一無二的故事背景,所有的體驗就是故事中精彩紛呈的章節。世上的信息再繁雜,也不過是我們用來講述的語句,而我們自己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無人可以取代。看懂銀幕和紙頁上的故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撰寫我們自己的人生故事。讓故事不再止步于消遣,而是能切實地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與世界建立起聯系,為人生賦予意義。愿故事賜予我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