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平西山上
無風。無浪。歷史杳無蹤跡。
水是藍的。天是藍的。山河委婉而且舒坦。
沒有唯一的路,任何方向皆可抵達云天;沒有復雜的企圖,每一種心甘情愿都能在云山霧海里一一呈現。
山是想象中的。路也是想象中的。唯獨人融不進這幅畫卷。這兒是名副其實的天堂!
為什么沒有雨,彩虹也會出現?為什么沒有月光,地上仍鋪滿寒霜?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除了石徑,除了人們攀登的豪情與干勁,自由上下的,還有流年時光和不知疲倦的云影天光。
風,常年在這里流連,似乎它所能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懷念;云,不停地在這里祈福,似乎它最想實現的愿望就是得道成仙;就連那棵已經活了八百年的老松,也覺得與其蹉跎歲月,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閑。
春有香茶,夏有甜瓜,秋來紅葉,冬至流霞。眼前的翠黛,仿佛兩扇門開。逶迤時霓裳花謝;奔放時龍騰虎躍。不見樵夫,萬里河山如織錦;沒有家長里短,人間一派桃李源。
僧人在這里出家,木魚擊打冬夏;道姑在這里修行,拂塵了卻凡心。石階苔痕暗紫,遠離燈紅酒綠;香燭裊娜空門,明滅富貴恩寵。千百年也許可以算時間漫漫,但山間的鳥鳴卻從不過問誰創(chuàng)造了宇宙繁星!枝頭上如果不能開出智慧的花,結出智慧的果,蜜蜂和蝴蝶為何要修煉成這花瓣上的精靈?倘若采花釀蜜的不是勤奮的園丁,又有誰能在不停明滅的燈下盼來前程似錦?
西山上沒有大紅大紫的花。牽牛一百前和一百年后擁有相同的俊秀。香樟樹曾經四海為家,在這里,它們平靜地看著人們忙忙碌碌的休假。
游人到西山來,大都心潮澎湃,故而也就未能放下牽掛。他們在風景如畫里大呼小叫,我時常能看到:他們的肉體興致沖沖,他們的靈魂一絲不掛。
二、花山
“花”事實上跟鮮花沒有什么聯系。花山,在當地壯語里大致是“紋理斑斕的山”的意思。
花山在廣西寧明縣境內,左江的東岸。花山之所以出名,緣于臨江崖壁上那些稀奇古怪的圖形和文字。這些圖形和文字比中原甲骨文的歷史似乎還要久遠,因為它象形的逼真程度與抽象文字的距離的確非常遙遠。而人類越是古老就越顯得沒心沒肺這個規(guī)律,似乎也可以證明:花山崖壁上的圖形與文字的作者恐怕要比甲骨文的發(fā)明者出生的時間要更早一些。
崖壁上圖形與文字的內容,以生產、生活、祭祀居多,除了一些古靈精怪的叉叉點點、一些歷經風雨沖刷而難以辨認的圖形和文字之外,剩下的東西可以看成是一部壯族先民的史詩。它告訴人們:
太陽出來,我們狩獵采集;篝火熊熊,我們慶賀豐收。在星光滿天的時候,我們祈愿吉祥;在風調雨順的季節(jié),我們默默墾荒。住在山上,山洞為我們阻風擋雨;活在水邊,魚蝦幫我們益壽延年。我們唱歌,只因我們生來就會歌唱,像知了,個子雖小卻什么都能知曉;我們跳舞,只因為我們一生都在舞蹈,穿越叢林,涉水翻山,追趕落日和朝陽。揮一揮木棒,聲明我們有力量;敲一敲鑼鼓,表明我們很勇武。站著,遙望遠山;蹲著,提防豺狼。如果有風吹草動,我們或緊急聚攏,或消失在莽莽林叢……
花山算不上崇山峻嶺,類似的紋理在南方的河岸也極為常見。只因為它記憶錄了古人的行蹤,才讓人們不厭其煩地到這里來,期待與這些遠古部族的重逢。
三、龍脊看梯田
沒有塔可以通天。山頂是我們可以仰望的風景。
那藏在云海中的梯田被整齊疊放在這里已近千年,在時光飛逝,斗轉星移中,依然不改它那春綠秋黃的莊嚴。
記憶中應有,花褪殘紅,燕子低飛,梅子黃時雨。可古老的村莊,人聲鼎沸,聽聞不到柴門犬吠,水車咿呀。只有紅院高墻、四處招搖的海報,與歷史默默相對。
庭院四周,沒有桂花與修竹,沒有吊蘭、瓜架,也沒有老人在午后的陽光里擺弄發(fā)黃的古書。路上沒有牧童,也看不到有人用樸素的面容晾曬桃花源里恬靜安樂的古風。人們請客吃飯,兜售特價商品,用商人的眼神揣摩游客的心思與家境。
小孩不愛上學。路上見到的背包人不是商客就是驢友。他們急匆匆地進山、出山,并不為探親訪友,只為利益或到此一游。他們所做的短暫停留,很容易把這里的寧靜偷走。
山,仿佛還是從前的山,不過參天的古樹已經沒有;水,依稀還是往昔的清流,但不再有魚蝦巡游。一條晃眼的馬路沿著陡坡盤旋而上,似乎要穿越云天,閃閃的白光分外炫人眼目,卻無法讓人看見歲月篤實厚重的風骨。山寨的白天和夜晚,在熱鬧中浮躁,在浮躁中凄涼。
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盛開過茶花,曾經逗留過月華,曾經傳唱過無數遍清風明月,九月桑麻。
很難接受,這不分晝夜的萬家燈火,竟不是慶賀豐收或團圓;觥斛交錯,只是燈紅酒綠,上演新版的紙醉金迷。
傳說中,這里可住過八仙,可撫養(yǎng)過山水和田園詩人!他們彌留時留下的話語,還鮮活如從前:道不可告,告即不得。
時光當然不會倒流,這里不再有動人的風景。行走在山寨放著寒光的石板路上,除了無法排除的失落,我只能盼望,在突然的某一個角落,能意外拾撿到一點一蓑煙雨、兩袖清風的記憶,安慰自己不虛此行。
四、在潿洲
大海沒有盡頭。我在海邊的石頭上遙望明月,像湯顯祖五百年前面對牡丹亭。
波濤洶涌的大海用毋庸置疑的力量擁抱海灘,仿佛一松手就會失去苦苦追求而來的心愛的姑娘。懸崖峭壁以一種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俯瞰世界,顯示出世外高人獨有的境界與悠閑自在的灑脫、豪邁。
今夜星光滿天。北斗和南斗在很近的距離用已經失傳很久的方言聊天。銀河里船來船往,擺渡的人都說曾經遇見過嫦娥和吳剛。月宮中的那棵桂樹開了很多的花,星星點點的,很像流螢飛火。那濃濃的花香漫天飄舞,讓喜歡釀造桂花酒的太白金星眉飛色舞。
天上基本沒有風。殷勤問候仙女們飲食起居的人,不是玉帝,也不是玉帝的妃子,而是那個早已年邁的看門人。他衣衫襤褸,盡管已經窮困潦倒,卻仍然懷有一顆仁慈的愛心,保持著年輕時憐香惜玉的高貴。
霧色很濃,帶著海風特有的腥味和潮濕。一座古舊的燈塔用一種前傾的姿勢向大海深處投放燈火,那光芒有些迷亂,有些執(zhí)意,很像一個可以擁有多種選擇的少女,突然間被要求必須馬上確定陪伴自己未來人生的伴侶。她的猶豫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海浪和濤聲是今夜的主角。它們輪番上演的節(jié)目除了聲勢浩大,似乎也沒有更多的精彩,就如同我在巖石上用心等待,也沒能等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幸好我不是詩人,不會在不能確定的時空里安放自己的靈魂與肉身。所以,當我開始感覺寒氣逼人的時候,我丟下了所有的牽掛,重新回到雖然有些凌亂卻很溫暖的人間。
五、大龍湖
大龍湖在廣西上林縣境內。這里的風光,算得上是一個天然的集秀山、麗水、人杰地靈于一身的洞天福地。
大明山的余脈環(huán)繞四周,南方獨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它的綽約與不凡。每一片青綠的山,每一帶縱橫的崖壁,每一條曲折幽深的小路都朝向一個寧靜溫和的家族——陽光、雨霧、水、奇花異草,隨處可見;飛鳥、游人、數不清的林中精靈,流連忘返。在這個天地里,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鐘靈毓秀,能讓人稍稍感到俗塵不遠的,只有那偶爾在山間裊娜升起的炊煙。
這里的水是干凈的,有著從源頭走來時就明亮的顏色!它們用透亮清澈織成淺灘明察秋毫的意境,又用透亮飽滿造就湖區(qū)遠景深邃的蔚藍,讓整個大龍湖看上去就像一塊澄澈的和田藍玉——在溫涼中蘊藏淡然,蘊藏火熱,蘊藏玲瓏剔透,以及無法形容的純潔與華貴。而那些鋪墊在水底的鵝卵石,則因為碧水的常年滋潤,顯得格外的健康與吉祥,很像沐浴了陽光的石榴子,用一種白里透紅的芬芳充盈在春華秋實的夢的世界里。
這里的山是俊雅的。它們或獨立,或三五成群,或連綿蜿蜒地流動在水中、岸上、綠林中,雖都個頭不高,卻無一例外的坦坦蕩蕩,把儒雅、古樸、清秀、安逸一股腦攬入懷抱,讓大氣、泰然、平和、穩(wěn)固和諧生長,組成湖光山色、畫里長廊,從骨子里透著既波瀾壯闊又含蓄柔婉的格調,在碧波蕩漾間,顯露著和藹以及難以言說的自在和逍遙,讓人心儀,讓人神往,同時又讓人自慚形穢。山上有許多蟲鳥,它們看來似乎也已在這里安居樂業(yè)了數不清的世紀,它們的自由與無拘無束,同樣很容易讓人想起歷史的古老與大地的篤實。
美麗的山水,自然盛產美麗的物產。大龍湖的魚、蝦、蟹等,無一例外地都清甜可口。無論煎、煮、烹、烤,均能香氣四溢、誘人味蕾;大龍湖四周山上出產的竹筍,甜中帶香,脆韌清爽,以完全自然生態(tài)的氣息讓它不出深山便已名聲在外,供不應求。大龍湖山上的奇花異草無數,以蘭花、杜鵑、野菊、三角梅、金銀花最為常見,不同的季節(jié),山間、路旁,水灣、崖上,人們很容易就能尋覓到它們的身影,它們的自然與芬芳同它們的生命一樣,在無為中釋放,在無畏中凋零,無憂無煩,永無止境,很讓人羨慕,也讓人心生羞愧。
我第二次來到大龍湖正值夏天,正巧又碰上一個雨后天晴的好時光。在湖邊的小路上,那些熟悉的三角梅開得無比燦爛,用紅的、粉的、紫的,云霞似的花朵夾道相迎,讓我一下子有了幸福的感覺,那感覺實實在在又恍如隔世。
六、盤陽河
盤陽河在廣西河池市地界。
因為主要的河段在河池市巴馬縣境內,因為在流經巴馬時,有一截河段九曲回腸,形似漢字草書中的“命”字,故又被傳說成長壽之鄉(xiāng)的命河。五一小假時,我來到巴馬,沿盤陽河岸徒步。
來自遠方深山的盤陽河水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地盤,用干凈、特別,顯示獨一無二的個性。水深的地方,呈綠色;水淺的地方,呈藍色。也許是在山地幽谷中穿行回環(huán)的緣故,河水流經的地方,總會水霧繚繞,云蒸霞蔚,有一種神界仙國的秀美。
百魔洞、百鳥巖、鳳山三門海,是盤陽河上的3個著名旅游景點。“魔”在當地壯語是“泉眼”的意思。百魔洞,顧名思義,就是有上百個泉眼冒出的溶洞。由于洞內河水的底下不停地有泉眼冒出泉水,加上河流所穿越的溶洞有一線天,有盈虧月亮,有通幽曲徑,有不停從頭頂灑落的陽光、水珠等奇觀,自然組合出了一個魔幻神奇的世界,讓人一走進去,就如臨幽冥,如入鍋鼎,如履潭淵,自然而然心馳神往、心驚膽戰(zhàn)、心潮跌宕。
百鳥巖則以洞中多鳥而聞名。這鳥既有現實版的真身,如飛燕、家雀、畫眉等,它們世代生活在這里,并成為這里不可或缺的精靈,也有夢幻版的假象,如石天鵝、石錦雞、石斑鳩等,它們全都是溶洞滴水塑造的奇觀。在百鳥巖中行走,就像走進了鳥的世界,或鳥類博物館,讓人在感受世界繽紛奇妙的同時,也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無所不能。洞中鵝毛管狀的巖滴石鐘乳,細如游絲,雪白晶瑩,密密麻麻地粘貼在洞壁和洞頂上,成就了世界溶洞中難得一見的奇觀。
三門海則是山與水巧妙布局,在盤陽河上形成的地理奇跡。直切而下的狹長崖壁,在東、西、南三面構成天作之門,它們都通向一個開闊的深潭。因為深潭面積巨大,波光粼粼,云蒸霞蔚,又時常看不到邊際,于是便有了海的美名。人們乘坐游船到這里來游玩,在三個石門中自由出入,也感覺自己儼然闖入了大海,進入了龍宮,在海上泛舟,在龍的家族生活的世界里騰躍。
盤陽河的兩岸,長著綿延不絕的鳳尾竹。它們端莊、清秀,一片片,一叢叢地隨著河道蜿蜒,與周圍的黛色石山、山上盎然的綠色植被一起,拼接成河岸的風景,如涂如抹,如詩勝畫。
在盤陽河邊徒步,不思不想,讓周圍的清爽、寧靜、和諧、曼妙自由釋放,而自己就做那空氣中干凈的負氧離子,做那水中輕快的小小漩渦,任由時光流逝,任由歲月沉淪……那種感覺實在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