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化:工巧篇
- 王振鐸
- 1057字
- 2024-01-04 10:29:20
什么是玉器
什么是玉?你也許會說,玉就是好看的石頭吧!這種回答當然不算錯,但并不科學,和古人的回答差不多。古人將一切溫潤而又有光澤的美石都稱作玉。漢代大學問家許慎給玉字下定義:“玉,石之美者。”他又列舉玉的五種德性:“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這就是說,玉具有仁、義、智、勇、潔的優良品質,這當然是把玉人格化了的說法。
從今天的礦物學角度來看,玉是軟玉與硬玉的總稱。軟玉屬于角閃石類,主要成分是硅酸鈣錳,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在2.55—2.65之間,以出產地在中國境內新疆和田的最有名,它是中國古代玉材的重要來源。硬玉屬于輝石類,主要成分是硅酸鈉鋁,硬度在莫氏6.75—7度之間,比重在3.2—3.3之間,主要產地在與緬甸毗連的云南西部地區。由于它的顏色很像翠鳥的羽毛,近代人也把硬玉稱為翡翠。玉的各種顏色分別是由礦物所含的鐵、鎳、鉻等元素的不同的化合物形成的。除了軟玉、硬玉之外,古人還用碧玉、水晶、玉髓、瑪瑙、綠松石、蛇紋石、孔雀石制成器具,所以古代玉器所包含的內容很廣泛。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產玉,如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附近,新西蘭,澳洲,美洲,非洲的津巴布韋,歐洲的波蘭和意大利。這些地區也都有玉制品的發現,但以中國的玉器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并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時代風格,代表著世界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在新石器時代金屬工具出現之前,人們是用什么方法把玉礦從石料堆中開采出來的呢?開采出來的玉料,又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鋸開,劈成有用之材的呢?從出土的玉器圖案中,我們看到這些美麗的紋飾有陰線,有陽線,有浮雕,還有平凸和隱線,組成極其復雜的幾何圖形和動物圖案,這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完成的?這些問題恐怕只有考古學家才能正確地解答。我們的祖先同石料打了幾百萬年的交道,在打制和磨制石器的過程中,對不同石料的硬度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他們知道石英是最堅硬的石頭,用它可以開采玉料。如果玉料需要鋸截、琢磨、穿孔、雕刻、拋光,要用石英砂和水作介質,不斷穿鑿琢磨。切割時要有輪鋸,古稱圓砣,協以固定裝置,如同傳統治玉所用的水作凳一類的琢玉機。《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致就是描述治玉的過程。如果需要打孔,還要借助于細石器,鉆孔時加水加砂,反復揉搓。《詩經》上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就是這個意思。總之,琢玉離不開石英。石英砂又稱“解玉砂”,硬度在莫氏7度。
根據出土玉器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后期,治玉同制陶一樣成為一個專門的生產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