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回廣元,12點多的成都東的車。
因為耳機沒有了(充電槽掉了),只得去買一個,東站肯定沒有,或者有,應該也不會太正規,這火車站附近帶給人們的心理陰影是多大。
所以,在牛王廟下地鐵,然旁邊一圈,發現一家叫欣晴通訊的手機維修,進門,一小伙正在給一老太太修手機,抬頭問我需要什么,便回復了耳機,本來我想他可能回復下有還是沒有就完了。
沒想到,他給老太太說了聲讓她等一下,便放下手中正在維修的手機,從柜臺后出來給我介紹。
無線98,有線58,想想冬天穿著毛衣,有線套進去就得了。于是拿了個有線的。
按我的生活習慣,連盒子一塊給錢走人,不曾想,小伙說打開試一下吧。
于是,我拆開了,試得時候,發現有點插不緊,小伙把我手機拿過去,說接口有點堵,接著他便拿起他的工具給我清理起來,不看不知道,小小的充電口竟然里面有那么多絮裝雜物,老太太都在旁邊說竟然有這么多。
我問小伙,自己可以清理么?他邊清理邊說說沒有工具最好不要,容易短路。
清理完了,還滴了油,然后用紙巾把里面擦干凈。
全程超過五分鐘,而且沒有要錢。
完全可以想像大部分其他人,隨便搞搞,反正才買最便宜的耳機,能接通行了。
他的工作邏輯:哦,手機孔堵了,嗯,清理干凈,仔細,一點一點清理。
上個油用紙巾擦亮,好了,漂亮,完美,真開心。
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做這個事情,慢慢做到完美,然后感受完美的事情從手中出現的成就感,而不管事情最后是為了誰,或者更復雜的東西。
道德經52章
人,作為生命體來到這個世界,是很多很多非常非常小的概率而形成,而人,作為生命體來到這個世界,因為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又是必然,這是道生之。
每個人最終的性格、對事物的感知洞察、對美好的感受程度、對生命意義的洞察,又都是像一道菜,組成它的是油鹽醬醋、火候等等外界很多因素,而這些比如油的好壞,鹽的好壞等等都決定這個菜的品質,絕難改變。
這也是我們說任何人的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也是環境對人有決定影響的因素,而這些外界因素這就是德畜之。
人類區別于動物在于人類會使用工具創造工具,我們又在使用工具的同時增長自己對世界、對宇宙的探索,也形成于物而來的很多哲學,也是古人謂格物致知,從行動中去探索未知、增長對現實世界的了解和感知,成為對世界的世界觀,這是物形之。
對人、對事、對世界宇宙有了認識,便有了適應、改變世界,或者對于世界(或者某些行業、某些特定細節)不合理的更新、優化的想法,而世界有正確認識的人都知道,當,我們要改變一件事,就去做,一直做,一年、十年、一輩子、一代人、兩代人、十代人,直到實現為止,此為勢成之。
很多人的基礎是由對現狀的感知深度決定的發現可優化、可創新,然后形成創新之后的結果愿景,再借助世界擁有的資源,以堅決之勢,去實現它,不急功近利,不在時間,沒有時間限制,時間是直到實現為止,這是成事之理由。
而事成不為所功,即使是實現了巨大的結果,它也只不過是必然會出現的而已,沒有偶然,它是本來就可以有的,只不過自己按照事物規律做了,它自然的有了結果而已,其他人按照此去做,也同樣有此結果。沒什么可以居功或者驕傲的。
于世界而言也一樣,即使我們所做能給世界帶來巨大改變,它也不過本來就有的,如果一個人受到同樣環境的感受和啟發,或者擁有同樣資源,只要有同樣的堅持精神,也能。
只不過這個使命給了自己,資源給了自己,時間給了自己,名譽給了自己而已。
故,任何事情,別想著什么功勞往自己身上攬,這世界,沒有任何功勞歸功于某個人,成功是因為人類歷史的必然,在千萬失敗人的基礎之上,才形成的,于個人,純無關。
而又,所有的這些功勞都是資源形成,與己無關,那為什么要去辛苦而做呢?
有機會、有資源去實現偉大的項目,本身就是非常美好的體驗,為知道成功而做的事,本身就是能讓人美好的事。
正如譚嗣同,知道自己赴死,是未來美好的一個過程,那么通過用赴死的行動成為這個的一環,于自己而言,它就是美好,美好的事情做起來,也能感受美好,不是嗎?即使死亡,它也是帶著美好的。
于己無關,功成又何必自居呢?不是自己的功勞,難道不該低調,繼續向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