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燕國滅亡
書名: 秦楚漢墮作者名: 花生米拔罐本章字數: 2205字更新時間: 2023-11-29 16:32:39
“善!”夏元隨即道:“第一件,大王必須下詔書,言今夜之事乃將渠兵變劫持大王,我等是奉大王之命入城平叛的。
第二件,大王下罪己詔書,言明自己失德失才,致使國家淪喪,自知已無顏秉國執政,理應退位讓賢。
秦王承天意,應人心,所謂吊民伐罪,一統宇內,大王自知天意不可違,人心不可欺,自愿退位,舉萬里江山,歸附秦王。
如今已是商湯失德,武王伐紂之際,秦王必成天下共主一統天下,此人神共憤之時,天王懸崖勒馬,為時不晚,如此大王可活!”
夏元說罷,燕王當即掙扎道:“夏司馬,一事可應,二事不可應,若寡人投秦,趙王、韓王前車之鑒啊,寡人豈不自尋死路?”
見燕王拒絕投秦,一旁的騎嬰直接不耐煩道:“夏司馬與他商議什么,他若敢不應,一劍斬了他就是!”
說著騎嬰竟真的拔出劍,想要一劍斬了燕王。
騎嬰的魯莽舉動嚇得其余人臉色齊齊大變,燕王更是嚇得一屁股坐地上,連忙呼喊道:
“騎卿且慢,騎卿且慢,寡人寫就是,寡人寫就是!”
騎嬰是真想殺燕王,還是嚇唬燕王的,沒人知道,燕王不敢賭,夏元等人也不敢賭。
好在燕王認清現實,屈服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寫起罪己詔書。
正在此時,有人來報鹿家反了。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在場的六人齊齊一震,夏元更是茫然道:“鹿家反誰了?”
是的,這就是六人的疑惑所在,按說以鹿松的狡猾,首鼠兩端的性格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不應該如此不智啊?
聞夏元言,來人直接道:“反咱們!”
“為何要反?”這是田成的話。
“說是鹿家宗主鹿松死在了亂兵中,于是鹿松之子鹿仁一氣之下直接反了,說是要給鹿松報仇。”
搞清楚事情原委后,在場的六人皆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作答?
這確實是意外中的意外,也是眾人都沒想過的事情,誰能想到鹿松這么倒霉,會死在亂軍中。
不過現在說什么都已經無法挽回,六人相互對視一眼,田成似下定決心道:
“事到如今,已無可挽回,那就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把鹿家一并鏟除了!”
“附議。”
“只能如此。”
于是鹿家的命運就這般被六人決定了,今夜過后將沒有鹿家,算是此次事變中覆滅的第二個遼東郡望家族。
以后將沒有遼東十一家,只有遼東九家,十一家的歷史也將同燕國的命運一般成為過眼云煙。
這便是大變中的恐怖,任你千年世家百年豪族,只要一步踏錯,便立刻飛灰煙滅。
在武力暴力的物理攻勢下,任何禮儀詩書人脈關系,都將顯得蒼白無力羸弱不堪。
夏元在派出夏汗領兵平叛之后,燕王也將兩份詔書寫完。
待六人輪流觀看后,圈出一些錯誤用詞以及不合時宜的用句,讓燕王重新改了一遍。
改過一次后,燕王詔書終于搏的六人一致通過,爾后決定詔書明日頒布,燕王直接被眾人派兵軟禁起來。
這一晚,襄平整整亂了一夜,直到黎明時分,整體局勢才被新鮮出爐的遼東九家聯手控制住。
但仍有些許零碎的騷亂,卻無關緊要,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些許騷亂不足為奇,最遲到午間便一一戡定。
此刻一夜未眠的田、夏等九人,坐在已經被打掃一番的行在大堂中,討論起迎接秦軍一事。
一夜未眠,有些發寒的田成,捏著通紅的鼻子,對其余八人道:“秦軍的回復也很簡單,說是不用太過繁瑣,入城儀式一切從簡。
我等兵馬率先出城,由秦軍接管城防,爾后大王袒露白衣,負荊于城西十里迎接秦軍。
爾后獻上降表,恭請秦軍入城,入城結束后,我等改旗易幟,受秦國印信朝服,之后各有調用去處。
原本說好我等都是要調用燕南任命的,這也是我等據理力爭所求,可不知秦人怎么想的,又反悔了。
說是遼東外儌胡人蠻夷盤踞,大軍南下入燕后,遼東空虛恐為胡人據。
故而我等兵馬悉數調往長城戍邊,襄平等各縣防務悉數由秦軍接管。
但好在秦軍也明白,他們軍馬稀少,且不知遼東地理氣候,不可能擔負所有防務,故而各地鄉邑仍由我等駐防,如此也算是將我軍編入秦軍之中了。”
說到最后田成忍不住嘆氣道:“唉!我等終究是侍妾養的,沒有富貴命,一輩子也離不開這遼東苦寒不毛之地。
燕國在時,替燕王以及燕南朝官守邊,等燕國即將亡了,卻還要接著替秦王、秦人守邊,富庶之地永遠也沒有咱們的份啊!”
說起此事眾人皆重重一嘆,能去富庶的中原,誰愿意留在這鳥不拉屎的遼東苦寒邊境之所。
原本想借著這次投秦的機會,想遷移到中原為官立業,可人家秦人也不傻,直接把他們留在了遼東繼續守邊。
遼東這地方在當下人看來,那是極其惡劣之所,窮山惡水與死亡對等的代名詞。
后世人對西伯利亞以及亞馬遜是怎樣的印象,當代人對遼東就是怎樣的印象。
秦軍都不想在遼東久留,只想駐兵控制襄平等幾個遼東重要郡縣,其余兵馬盡數班師回朝。
遼東其他廣闊之地皆由投誠整編后遼東兵馬駐守。
其他人對沒能如愿以償調到中原去而惋惜,唯有夏元卻不這么想。
雖說夏元也想調到中原富庶之地去,可既然秦人根本不給他們這個機會,那也沒什么可惜的。
雖說現在的遼東確實是苦寒不毛之地,但不管如何也總比百越那地方強。
且亡國之人沒有話語權,能不被秦軍卸磨殺驢已經算不錯了,那敢再有其他非分之想。
眾人一陣商榷后,隨即派人攜帶燕王昨夜書寫的兩份詔書布告,發往襄平全城,以及遼東各郡都。
且說隨著使者攜帶詔書布告飛奔各地,以及襄平徹底維穩,燕王便白衣負荊,帶著遼東眾人以及近萬兵馬,出襄平十里迎接秦軍。
此番出城的燕國官吏并無多少,大部皆為遼東本地官吏。
原因也簡單,昨夜事變,隨同燕王東走的朝廷文武公卿,盡數被捕殺,故而此番除夏元等遼東官吏外,并無朝官。
于是隨著燕王官吏軍隊依次出城,城外早已準備就緒的秦軍開始入城接管防務。
待午時許,從衍水上游趕來的李信,已經帶領秦軍在西城十里外列陣以待,與徒步而來的燕王等官吏會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