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燕國悲歌

  • 秦楚漢墮
  • 花生米拔罐
  • 3376字
  • 2023-11-08 17:40:35

自古燕趙悲歌士,此話一點也不差。

燕人自古以來就極具情緒感染力,心情愉悅時喜歡高歌起舞,心情悲憤欲絕時亦喜歡高歌抒情。

今日情到傷心處,眾人皆情不自禁,一同放聲悲歌長吁。

宋昌眼見氣氛烘托的差不多,以手撫淚,哽咽道:

“諸位,今日許是我等最后歡快一聚,從此以后陰陽兩隔,海岱西峰,不知何時再聚。

且各安天命好自為之,若不忍金刃之苦,或可出外儌終日與禽獸胡人為伴,從此不聞鄉音,否則天下之大安有容身之地?!?

“宋兄,難道我等就別無他路嗎?”

郭穎的話令眾人精神紛紛一振,目光如炬般一同望向宋昌,祈望宋昌能說出令大家安心的話來。

可不出所料,宋昌依舊唉聲嘆氣,聲音低沉沙啞道:“時至今日,大勢已去,我亦無他法,為眾計,總不能投秦去吧?”

“這……”

宋昌一語話畢,眾人一時皆沉默不語,無人反駁唾罵,也無人欣喜贊同。

氣氛死寂般的安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說不上如何所想。

坐在人群中的夏元在宋昌說完這句試探性的話后,就一直默默觀察著眾人,看著眾人若有所思,患得患失的表情,夏元心中瞬間大定。

從眾人沒有一開始就激烈反駁來看,此事有戲,到底是家國勢力,家國,家國,家在國前,國沒了可以再換一個,家若沒了那就真的沒了。

已經猜透眾人想法的夏元,適時咳嗽一聲,呵斥宋昌道:

“姊夫休得胡說,在座都是大燕忠良,國破殉國即可,焉能貪生怕死,行此露怯求活之事!

就做姊夫心神恍惚口不擇言,下次慎言慎行,需提防小人所害,諸位以為然否?”

“左司馬此言在理,宋兄慎言??!”

“然也,然也,我等君子聞言一笑而過,若讓胥人聽去,恐不利自身。”

“是矣,是矣,今日之話,出得此間當不得外傳,否則共誅之!”

“君子之交,當是如此!”

不管眾人心中如何做想,表面上都斬釘截鐵表示不多想,不外傳。

夏元與眾人的話好似驚醒宋昌一般,宋昌懊惱撫面,就坡下驢道:

“昌醉矣,之前言語皆不足信,勿放心上,勿放心上?!?

宋昌的話眾人微笑回應表示理解,但具體心中如何想法,就不得而知。

畢竟今日無飲酒一事,何來醉酒一說,不過看破不說破已是眾人的基本技能,倒也沒人愚蠢的去揭破宋昌話中漏洞。

之后的聚餐就顯得波瀾不驚,全程只論風花雪月,閑文逸事,不說半點軍國大事。

但剛才宋昌最后一句投秦說詞,卻如同魔咒一般,籠罩在眾人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狩獵宴會過后,眾人三三兩兩各自散去,唯有夏元等人留在原地,指揮家人收拾什物。

夏元以手負背,站立在一望無際的平原雪地中目視眾人離去,隨手捏著塊炙肉,情緒頗采的宋昌漫步至夏元身旁意有所指道:

“我以秦暴詐怖各家,觀其言行,已有心動存活之意,元弟當趁熱打鐵,頭顱引動?!?

夏元聞言,回首望著宋昌英俊瀟灑的臉龐,沉吟一二,緩緩開口:

“當日設謀徒田棟顏面丟盡,為我所辱,其必懷恨在心以間探我虛實謀劃于我。

我反其道而行之,表里不一,其必震恐,以截我,屆時不費吹灰之力,自可讓田家自入甕中,為我所用。”

“哈哈!元弟此計妙矣!”宋昌撫掌大笑道:“這叫不出劍戟以制人!”

“勿言,實不知你家兵卒準備的如何?”

對夏元的探問,宋昌一副大可放心的表情道:“早已準備就緒,我燕人中游牧騎射、漁獵策騎的也不在少數。

這些人生性彪悍、堅韌不拔、武風濃烈,且多是慷慨悲歌悍不畏死之士。

招募成軍,教習旗鼓軍紀,稍加訓練,便可重現當年我遼東堅兵的風采!”

宋昌這話說的倒是不差,遼東這地方歷來什么都缺,但唯獨不缺優質兵源。

在極度惡劣環境中磨礪出的燕人搏虎縛熊,從不缺勇氣與格殺技藝。

加之燕人悲歌輕生死的性格,鑄造了他們一身鐵骨彪心,是天生的敢戰士。

當然若沒有一個嚴密的政權來組織他們,一盤散沙下的燕、遼之人各自為斗,自然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

可若有個猛人梟雄之類的能組織糅合他們,那么這些天生的戰士就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歷史上遼東兵數次南下中原,橫掃大江南北,就是最好的證明。

燕人的輕生死性格,不止是百姓如此,就連貴族也不逞多讓。

被夏元禁足的夏扶那貨,就是在歷史中眾人高歌為荊軻送別的時候,夏扶許是覺得大家唱歌給荊軻送別不助興,當場表演了一場自殺給大家助興的戲碼。

由此可見燕人輕生死的說法,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燕國這種苦寒不毛,燕胡雜交之地,百姓生活貧苦,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餓死、凍死、染病而死,葬身獸口或死亡在胡燕沖突之中。

因死亡長伴于身,當人們對死亡司空見慣后,就會對死亡平視之,并不懼怕,甚至認為死亡是種解脫。

正是因為這種社會風氣盛行,培養了燕國人輕生死的心態。

再加上燕人糧食不足,半耕半獵或半耕半牧,經常入山林草原與野獸、天地搏斗獲取食物。

導致燕人不僅技藝嫻熟,更是堅韌膽大,是天下最優良的兵源之一。

像燕人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射箭的傳統風氣,更是其他諸國沒有的優勢。

當然這種不同優勢各國也有,秦人的組織服從度是其他六國比不了的,趙人的馬術也是其他諸國沒有的優勢。

韓國的工匠、齊國的學術、楚國的舟船水手、魏國的游俠、人才,都是天下各國各自的特色優勢。

這里面其他各國還好,唯獨魏國,好似將技能點歪了。

魏國善于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但唯獨卻不善于發覺人才,任用人才,經常導致人才大量外流,成了天下名副其實的人才培養基地。

商鞅、張儀、范雎、吳起、孫臏、樂毅、魏章、公孫衍、尉繚等人還不算太頂尖的,就連后世的漢高祖劉邦都在魏國進修過人際關系學。

拋開燕國其他不說,在兵源素質上還真是天下一等。

至于說燕兵素質那么好,還為什么被秦軍打的狼狽而逃一事,這還真不能怪士兵。

第一、燕國雖有軍功爵制度,也確實在實行,但燕國的軍功爵制度沒有秦軍功爵涉及的那么廣,那么深。

同等條件下,秦軍功賞賜非貴族百姓者,以大夫為頂點,黔首爵不過大夫,若超過則折算成錢,一爵抵萬錢。

也就是說秦功賞賜黔首只能授封士一級的爵位,秦國士一級的爵位共有四級,分別為公士、上造、簪裊、不更。

公士在秦軍中可擔任伍長,上造可擔任什長,簪裊可擔任屯長,不更可擔任百人將。

雖然黔首不能授封大夫爵位,但好歹一爵抵萬錢,有大筆錢可以拿,故而秦軍士氣還是很高的。

但燕國則不然,燕國的軍功爵制度有上卿、亞卿、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共九級制度。

其中燕國黎首最高的封爵頂點在上士,總共三級爵位,比秦軍的士要少一級。

上士在軍中最高也只能任個屯長而已,超過上士的爵位雖然也會抵錢,但也不過數百錢最多千錢罷了,如此寡待,有何士氣可言?

這一點上后世很多人都想錯了,甚至是不了解,誤以為六國沒有軍功爵,只有秦國一家才有軍功爵,甚至只要立功就能一直升。

但其實不然,秦軍功爵并不是后世人想象的暢通無阻沒有限制。

秦軍功爵跟其他六國一樣,對黔首只授封士一級,士級以上的爵位非士大夫貴族百姓不授。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穿越到戰國,然后投奔秦國、憑借事功或軍功一路升遷的事情,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除非你是貴族百姓,哪怕是其他國家的貴族百姓也行,但必須有姓。

像黑喜、驚之類這種無姓氏的黔首不管你立多大的功,你的天花板就是不更。

所以說穿越到戰國末期黔首身上,若真想改變命運,要么投靠劉邦,要么投靠陳勝吳廣,要么自主創業。

否則你一輩子只能是個黔首,運氣好點做個微薄小吏,再別無他路。

燕軍打不過秦軍除了上述的賞賜問題外,燕國高層的昏庸無能也是主要一點,燕國無能人連累的燕軍也打不了勝仗。

明明前一刻樂毅還率領著燕軍在齊國大殺四方,可樂毅一去,燕軍先被齊軍擊敗,后又被趙國按在地上摩擦。

所以說燕軍被秦軍擊敗,還真不怪士兵,問題是出在燕王、朝廷與領兵將領身上。

這一點上趙、楚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趙軍與楚軍在軍功賞賜方面跟燕國一樣也不如秦國厚,但人家兩國在高層還是有些能人的,趙有李牧、楚有項燕。

趙軍、楚軍在李牧、項燕的帶領下就曾多次擊敗秦軍,逼得秦國用離間計在政治上除掉李牧。

由此可見,秦軍雖然比六國軍隊強大,但單從戰力來論,秦軍并未達到碾壓六國的程度。

李信全軍覆沒以及王翦用國力拖死項燕等一些事跡無不說明,秦國強大的是國力與基層組織力度,這才是秦國可以一統天下的根本。

秦國的軍功爵雖然同樣發揮著作用,但并沒有后世想象的那么神話。

只能說秦國的軍功爵比六國的軍功爵優越厚賞一些,但并沒有夸張到你有我無,形成天壤之別的差距,否則六國早被秦國滅了,哪還能撐到現在。

正在與宋昌討論的夏元,忽然見曠野中飛來一騎,來人不及下馬,便已經氣喘吁吁,聲音焦急吶喊道:

“襄平來信,言大王車架已至百里開外,請家主速速回趕回!”

“什么!大王來了!”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福安市| 建德市| 白玉县| 锡林浩特市| 张家界市| 南召县| 鹤岗市| 巴林左旗| 泽州县| 定陶县| 亳州市| 汝南县| 嘉兴市| 哈巴河县| 彰武县| 抚州市| 深水埗区| 都匀市| 会同县| 库车县| 大连市| 西林县| 金坛市| 仁化县| 明水县| 岱山县| 木兰县| 灵武市| 威海市| 娄底市| 潮安县| 广德县| 建湖县| 长阳| 杂多县| 玛纳斯县| 元谋县| 临泉县| SHOW|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