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可信辭典

神話動物進化論:角 顓

文/古火拉茲 紅色皇后


中文常用名:角顓

中文正名:獨角巨地鼠

學名:Monogaulus1

異名:角端、角??、甪2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嚙齒目-米拉鼠科(Mylagaulidae)-角地鼠屬(Ceratogaulus)


在中國神話動物中,角顓(jiǎo zhuān)并不出名,這是因為它與另一種動物都擁有“有角”“有鱗”的特征,只看書中記載未見實物的人很容易混淆,而那種動物恰恰是大名鼎鼎的麒麟。數千年來,角顓似乎一直生活在麒麟的陰影里,只是偶爾在史籍中崢嶸乍現,直到清代,才因為皇家的偏好而流傳起來。隨著清王朝的覆滅,這種神獸又曇花一現般消失了。

然而,對于生物學家來說,角顓堪稱真正的珍寶。它的身上,幾乎集合了地球上最獨特獸類的主要特點,是“最不可能存在的生物”之一。

202307009

《禽蟲典》中的角顓圖

演 化

雖然從巨大怪異的外形上,完全看不出角顓與嚙齒目有關,但它在演化上和體長十余厘米的地鼠關系很近,尤似已經滅絕的有角囊地鼠(Ceratogaulus spp.),反倒和外形極其接近的麒麟沒有親緣關系。這一點可以從它們的足部得到體現:麒麟是典型的偶蹄類動物,角顓卻長著地鼠一般的爪子。角顓之所以不像其他地鼠那樣營地下生活,顯然是因為它們巨大的體型。

202307010

有角囊地鼠

這種體形的變化可能是由于控制生長的基因出現了突變。早期的始角顓和有角囊地鼠的外形非常接近,并沒有后來的鎧甲,區別只是頭部并非雙角而是獨角。后來由于基因突變,始角顓的體型不斷擴大,難以躲藏,又無法迅速逃跑。但它也沒有大到如大象一樣,能純粹依靠龐大的體型擊退捕食者,因此幾乎變成了一座移動的巨型肉庫。如果不是因為嚙齒類動物強大的繁育能力,很難相信它能夠幸存下來。在這個演化過程中,大自然讓始角顓走上了一條非常獨特的生存之道:它們中的一小部分幸存者褪掉了長毛,進化出了骨質鎧甲,這讓它們看上去像身著犰狳服的印度獨角犀,巨型肉庫因此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巨型坦克。與之類似的進化過程,也可以在雕齒獸和甲龍身上看到。

202307011

甲 龍

角顓巨大沉重的頭顱讓它們也像印度獨角犀一樣難以仰頭吃到鮮嫩的枝葉,因此它們保留了祖先啃食地下根系的習性。很難說角顓巨大的頭顱和食根的習性孰因孰果,但很顯然,繼承自遠古地鼠的利爪成為它們挖洞掘土的利器,讓這一切怪異的特征變得自洽可行起來。生命演化的奇妙,在角顓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307012

雕齒獸

形態特征

角顓體型與麒麟非常相似,但比麒麟稍大,肩高一百五十至兩百厘米左右,雄性體重約一千千克,雌性比雄性略重。角顓的獨角和麒麟一樣都屬于骨質角,由鼻骨上部突起的骨骼和覆蓋其上的角質皮組成,不同的是,角顓的骨質角心上套生著厚達兩厘米以上的角質纖維,可以說是長頸鹿角和犀牛角的混合。雄性角顓的角長可達一百厘米以上,雌性角較短。

角顓全身無毛,身體外側覆蓋鎧甲似的骨板,上覆薄而韌的黃褐色角質表皮,摸上去堅實而光滑,成年角顓的鎧甲甚至會因摩擦變得有金屬光澤。無骨板的部分則長著厚實的皮膚。頭骨平,耳較小,四肢粗壯結實,前后均五趾,皆具長而彎的鈍爪,尾從基部開始漸細。

如果說麒麟很像放大版穿山甲的話,角顓則極似巨型犰狳,頭頂、身體和四肢外側、尾巴上都覆蓋著深入皮膚的厚實骨質盾板,根據位置可以分成頭甲、頸甲、軀甲、尾甲和左右肩甲、左右臀甲。這些骨甲相互分離,微有重疊,由彈韌結實的皮膚連接,從而可以更嚴密地保護自己。其中頸甲呈帶狀,尾甲為環狀,都可以靈活活動;軀甲則是整塊骨板,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大型哺乳動物的脊椎一般都比較僵硬,這是需要承擔巨大的軀干重量而變得結實的代價,角顓軀甲是一個整體,正與此有關。

角顓的骨甲上多有排列規則的鉚釘狀結節,看上去仿佛固定在骨甲上的鱗片,這也是角顓和麒麟外形上有明顯不同,記載卻容易混淆的原因。

202307013

犰 狳

生活習性

棲息在亞熱帶森林或山地,雄性獨居,雌性則和幼獸一起組成三至五頭的小群,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內遷徙。夜行性,白天睡覺,晚上出來覓食。雜食性,以啃食樹根或倒掉的樹干為主,也吃能遇到的一切小動物,同時吃腐爛的動物尸體。

202307014

清乾隆掐絲琺瑯角顓香爐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看似巨大的犰狳或者犀牛,角顓卻保留著許多地鼠類動物的特征和習性。角顓的牙齒呈板狀,堅硬且終身生長,咀嚼肌發達,有利于啃食堅韌的根莖。具頰囊,一直延續到耳后頸部,常常快速啃斷食物后臨時儲存在頰囊中,之后才慢慢咀嚼,與偶蹄類動物的反芻相似。尤為獨特的是,角顓腰部具有香腺,可分泌淡黃色的膏狀分泌液,具有特別的香氣,不過只在發情期分泌,作為求偶時召喚異性的信息素。角顓在清代被皇家重視,香爐多被制為其形態,正是源于這一特征。

巨大的體型和嚴密的鎧甲似乎改變了角顓身為鼠類的膽怯性格,變得像犀牛一樣蠻橫魯莽。感覺到危險后,它們不是像麒麟一樣縮起來,而是伸著獨角沖向敵人,利用巨大的體重撞飛對方,速度甚至可以達到驚人的每小時四十千米,只是往往只能持續十余秒。如果這樣幾次后還無法擊退對方,角顓才會趴伏在地上一動不動,靠著堅實的鎧甲硬撐下去。

和麒麟隨遇而安地選擇天然洞穴不同,角顓善于掘地的習性讓它們可以挖出適合自己體型的半球形土坑,幾乎正好能夠“填平”自身,從而起到隱藏效果。

角顓也能游泳,游泳前會在頰囊和肺鼓滿空氣,以增加浮力。

角顓在野外的壽命一般為二十至三十歲。

繁 殖

角顓一般在秋季交配。由于獨居,交配期的雄性會四處尋覓雌性并分泌信息素,受到吸引的雌性則會發出低沉婉轉的叫聲回應,交配后雄性即離開雌性,尋找其他配偶。

妊娠期長,達十八個月,每胎兩只,春天生產,生產前雌性會尋覓隱蔽處掘坑,并鋪上枯草布置產房。初生幼崽發育完全,能在幾小時內獨立行走,全身粉紅色,甲胄柔軟,易于蜷曲。在兩周歲鎧甲完成骨化之前,小角顓一直依靠母獸保護。

母獸哺乳期約五個月,這也是雌性角顓極少的進食新鮮枝葉的時期。小角顓大約三個月時開始進食嫩草,并隨著食量的增加轉為木質為主。

社會行為

雄性角顓具有一定的地盤性,以尿液劃定。當有競爭者闖入時,雄性角顓會用低沉的嘶吼進行警告,如果警告無效,則會氣勢洶洶地沖上去。有趣的是,這往往是虛張聲勢,為保護骨板,雄性角顓之間的爭斗并非撞擊,而是用肩部進行角力。由此可以知道,角顓的獨角其實主要用于繁殖競爭時展示優良基因。

地理分布

角顓并非中國原產動物,主要分布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山區。三千至四千年前,這里氣候相對溫潤,角顓曾大量分布,后來隨著中亞氣候變得干旱和寒冷而逐漸滅絕。

考古發現

雖然角顓在民間的聲望遠不如其他異獸,但在官方的史書中,角顓卻并不罕見,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人工飼養,并被司馬相如記錄在《上林賦》中。這應該是西域開通之后異國進貢所得。

角顓的奇特形象,特別是能夠產香的特點,讓它很快成為藝術品的原型。晉張載《擬四愁詩》即有“佳人遺我雙角端,何以贈之雕玉環。愿因行云超重巒,終然莫致增永嘆”之句。

202307015

《元史》連環畫中有關角顓的記載

角顓最著名也最具傳奇性的故事發生在元代。元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發兵印度,在鐵門關遇到了角顓,被認為是祥瑞,竟然制止了這場戰爭。《元史》《太祖紀》和《耶律楚材傳》都記載了這件事:

(太祖)十九年,甲申……是歲,帝至東印度國,角端見,班師。

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202307016

青玉甪端 故宮博物院藏

外表“形如鹿”和象征“好生惡殺”的描寫,顯然出自角顓是瑞獸的定位。但這個描述也很容易讓人想到麒麟。這從側面反映了角顓會和麒麟混淆的原因:古人對動物的描述往往簡單抽象,絕大多數人又沒有見過實體,很容易出現描述者清楚、閱讀者誤解的情況。

從邏輯上看,瑞獸止戰更可能是為征戰受阻甚至兵敗尋找的堂皇理由,因此神化這種動物就成了官方認可甚至鼓勵的事情。《太祖紀》里只是說“角端見”,《耶律楚材傳》里就有了“作人言”,而在《宋書·符瑞志下》中,“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旌星之精,靈異如鬼神”。從稀見珍獸演變為神話生物,角顓提供了一個鮮活的例證。

釋 名

《康熙字典》:“角端即角顓,謂一角正立不斜,故名角端。角,古音祿,字林、正韻訛作‘甪’,非。”“(顓)又與‘專’通,獨也。”《玉篇》也說:“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顓者,專也,頊者,正也。”這是由“專一”引申而來的含義,所以“角顓”就是獨角獸的意思。寫作“角端”,本來就有“一角端正于中”的意思。至于《魏志·鮮卑傳》中認為角端為一種弓箭:“端牛角為弓,世謂之角端者也。”則是同名混用了。

關于角顓的名字,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設皇家苑囿豢養珍禽異獸,唯對獨角獸“角端”之名不以為然,以七畫之字不吉,且字頭“刀”形似雙角,而角顓獨角,這才去掉一筆,造了“甪”字表示獨角。雖然這顯然是一個牽強附會的傳說,但由于角顓的罕見,很多書仍想當然地說“角端”是錯誤的寫法,以“甪端”為名,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202307017

清 銅鎏金甪端鎮紙

角顓合寫又作“??”,或稱角??。《說文解字》稱:“角??,獸也,狀似豕,角善為弓,出胡休多國。”胡休多國在《藝文類聚》中作“胡休夕國”,顯然是因為“多”“夕”形近產生了錯訛。在《太平御覽》中,又被叫作“胡尸國”,注云“休尸國”,均不相同。由于歷來大家對胡休多國不知所在,也就不知道角顓具體出處了。其實“胡休多”就是“休多胡”的意思,“胡”是胡人、外國的意思,并非音譯,“休多”才是音譯的具體國名,也就是《史記》中的匈奴部落“休屠”。匈奴并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和“胡人”一樣屬于泛稱。《太平御覽》注里提到的“休尸國”正是“休屠國”的訛寫。休多、休屠更為人熟知的譯名是印度,這里的印度并非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其地域并非局限于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北印度更曾與西域接壤。休多、休屠、身毒、天竺、印度和波斯語“Hindhu”、希臘語“India”一樣,都源于梵語印度“Sindhu”。《元史》中說成吉思汗在東印度遇到角顓,并非妄言,只是這里的印度范圍遠在今天的印度之外罷了。

角顓的角極具彈性,非常適合制弓,加之生活于塞外胡地,曾被善于騎射的游牧民族大量捕獵,制作角弓。漢代著名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李陵曾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兵敗被降,武帝大怒,百官詈辱,而司馬遷遭受宮刑也是因為為李陵說話。后來,武帝又聽信讒言夷其三族,李陵徹底斷絕與漢朝關系。盡管詐降終成真,但李陵仍念故國舊友,曾贈送被匈奴囚禁的漢使蘇武十張角顓弓。

或許正是人類以其角制弓,給了這種動物最后一擊。“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今天的犀牛,何嘗不是正在經歷角顓曾經歷的一切?


【責任編輯:竹子】


1Mono(獨)和gaulus(米拉鼠科的通用后綴,意為大膽、魯莽)組合而成。本名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先生擬定,特此致謝。

2“甪”音“鹿”,意同“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龙岩市| 锡林浩特市| 清新县| 大港区| 楚雄市| 望奎县| 龙泉市| 洞头县| 盐边县| 仁布县| 锡林郭勒盟| 许昌市| 兴宁市| 沙坪坝区| 前郭尔| 八宿县| 道孚县| 瑞昌市| 阿拉善右旗| 四子王旗| 咸阳市| 定远县| 长治县| 云龙县| 固镇县| 沈阳市| 古蔺县| 九台市| 株洲县| 龙海市| 长白| 镇康县| 金乡县| 托克逊县| 延川县| 阳山县| 鹿邑县| 饶平县| 太仆寺旗|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