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記 直播的樂趣
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元宵節后,遲遲等不到開學返校的通知,校園里的木棉獨自開,寂寞落,又是一個被隔離的春天。不久,接到教育局的通知,準備開展線上教學,學校也進行了線上教學的培訓。
疫情暴發前,我做過不少網絡直播課,那個時候的直播課和疫情下的直播有很大的不同,疫情前的直播是逐步推進,不停反思改進的過程。最初是為了給自己的課留下資料,上課時,用手機錄像。后來直播平臺興起,就開始利用“微吼”平臺直播,主要是面對學生家長,讓家長看到老師和學生上課的狀態。直播中有很多的樂趣,這一切要上溯到2010年。
(一)
我們常說老師是個擺渡者,送走一批學生后,又迎來了新的一批學生。2010年秋天,我又回到七年級教學,每天備課上課,充實快樂。那天,科組長突然告訴我,國慶節后,學校要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我表示知道了。科組長接著說他們決定讓我和小黃老師代表語文科組參加。
我驚訝地說道:“不是青年教師的比賽嗎?”“對呀!40歲以下都算青年,何況你連35歲都不到!”科組長笑瞇瞇地說道。好吧!原來在他們心中我還年輕。于是,我和剛剛畢業的小黃老師開始備課,準備國慶節后的比賽。
時光流轉,歲月不居,和2002年相比,我早已褪去了青澀,心態大不相同。2002年時年輕氣盛,想在比賽中一展風采,結果在備課組內都沒能出線。現在只是把賽課當成一項任務,所以選參賽篇目的時候順其自然,課上到哪個單元,就選哪個單元的課文,最后決定拿《山市》參賽。
盡管沒有把勝負放在心上,但課總歸是要上好,不然既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自己。《山市》是文言文,作為比賽課,自然不能按照常規流程上課,必須要有點新意,如果能有亮點那就最好不過了。怎樣才能出新呢?我陷入了沉思。《山市》選自《聊齋志異》,記錄了一場海市蜃樓,如果發生在今天,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媒體一定會蜂擁而至,長槍短炮對準海市蜃樓,記者繪聲繪色描述現場的狀況。文言文教學中,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是教學的重點,我為什么不采用新聞播報的形式來進行翻譯教學呢?心中有了頭緒,教案很快就完成了。后來看到深圳有位老師也如此教學,不謀而合,真是有意思。
把“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解釋清楚,也是《山市》教學的一大重點,地理老師的解釋最權威,于是我邀請教地理的胥老師幫我錄了一小段視頻解釋海市蜃樓的顯現,上課時直接播放,也算是個小彩蛋。畢竟是賽課,有些環節需要提前準備。自習課的時候,我叫了幾位同學出來,告訴他們公開課的事情,并且要以記者的身份向同學和聽課老師播報這場“海市蜃樓”,給他們布置了具體的任務。
幾位同學領命而去,開始構思如何播報了。其實他們的任務還挺重的,首先要透徹理解原文,不僅要把原文翻譯為現代文,還要轉變為口語,符合新聞播報的特點。說實話,對于初一的孩子來說,還是有挑戰的。第二天,幾位同學過來復命,鄺岳馳同學張口就來:“各位觀眾!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奐山電視臺的記者,現在由我為大家播報這個奇特的自然現象,我就在酒樓的上面……”播報結束后,戲精上身,又給自己加詞:“請大家不要走開,稍作休息,廣告之后馬上回來!”聽了他的播報,我們個個都忍俊不禁。
他有那么強的表現欲,何不充分發揮他的特長呢?于是,我又重新修改了設計,完成本課字詞教學任務后,再讓他以記者的身份,分別采訪觀看到這場“山市”的觀眾,同學們分別以客人、店家、商販的角度作答,然后播放地理老師的視頻,解釋海市蜃樓的成因,最后讓學生提筆給蒲松齡寫信,告訴他山市是一種光的折射現象。
比賽的時候,上課氛圍極好!當投影上出現地理老師的視頻時,連評委都驚呆了!最后,這堂課被評為一等獎。當然,上面還有特等獎。《山市》后來編入小學教材,我再也沒有上過此課了,這堂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只能說是一種模擬,給我后來的直播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
2018年學校為迎接區“高效課堂”的復評,安排我執教語文活動課《朗讀者》,這是第一堂真正意義上的直播課。當時在“微吼”直播平臺上,有600多位家長和同行圍觀了這場教學直播活動,影響較大。直播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吸取《變臉》的教訓,上公開課時想為自己錄像。后來了解到“微吼”平臺既可以錄像,也可以直播,就干脆把這堂課變成了直播課。
直播完成得很順利,和平時上課相比其實并無特殊之處,不過是借助信息技術把上課的場景推送出去。家長通過手機能夠看到自己小孩上課的樣子,所以他們的評價很高。后來又陸續直播了幾次,發現還是有一些不足:1.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帶有不確定性,而直播課的基本流程是預先設計好的;2.直播的時候,師生精神高度緊張,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還要關注鏡頭和家長,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所以,后來采用直播形式的主要是名著分享課。有一次直播的時候有很多家長送花,刷禮物,發彈幕,學生也會通過鏡頭和家長打招呼,看著大家開心的樣子,一個想法逐漸在我心頭形成:既然“微吼”平臺有這么好的互動效果,可不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我們的課堂,共同分享親子閱讀體驗呢?
心動不如行動,我查看了名著分享會的安排,下周由六位同學分享:1.潘奕懷《一個人的朝圣》;2.王喆越《射雕英雄傳》;3.伍雨茜《解憂雜貨店》;4.張笑凡《人間失格》;5.張逸天《明朝那些事兒》;6.許歡睿《解憂雜貨店》。于是,我在班群發了一則通知,詢問下周名著分享的時候,有無問題需要孩子回答。家長們很積極,提供了很多的問題,考慮到直播的時長,最后將家長們的提問整理成7個,打印出來后張貼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做好準備:
同學們看到家長提出的問題后,一下炸開了鍋。這些問題緊扣名著,而且還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回答,真是太有挑戰性了,特別是下周分享的六位同學,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思。看到他們的狀態,我心中竊喜,這正是我需要的效果。我也和家長們一樣,期待他們的表現。
(三)
這周的時間仿佛特別漫長,好不容易盼到星期三第三節,那是我們每周一次的名著分享課,雷打不動。我拿著三腳架提前進了教室,架好手機,點開鏡頭進入直播間,一堆學生圍了過來,看著直播間問:“天外是誰啊?”“天外就是我!”學生一聽樂了,上課鈴響了,學生們紛紛回到了座位。
“上課!”他們大聲說,“我愛語文,我愛孫老師!”我笑了,他們也笑了,我們大家都笑了,家長們陸陸續續進了直播間,直播正式開始了。第一位分享的是潘奕懷同學,前段時間他腳趾骨折,他早早地就站在了講臺上,我讓他坐著分享,他堅持站著,拐杖就放在椅子旁邊。
他為我們分享了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他先從佛山市50公里的徒步活動聊起,請他的同桌葉睿明同學談談徒步的體驗,然后指出50公里的徒步其實和朝圣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朝著一個目標不停地走下去。緊接著,他又投影出三組朝圣的照片,自然過渡到對《一個人的朝圣》介紹。介紹故事情節,感情真摯,講到主人公要徒步把信送到老朋友的療養院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他的介紹中,當然也包括我。
“他兒子十二歲的時候溺水,按照常理,父親肯定是不顧一切地沖過去,然而他卻彎下腰,先去解鞋帶,這個動作深深傷害了他的兒子,父子之間從此有了隔閡。”他娓娓道來,我們都靜靜地聽他講解。“最后,他用85天的時間走到了療養院,見了朋友最后一面!”至此結束了對整個故事的介紹。
緊接著,他拋出了一個問題:“朝圣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謝皓晴同學如此回答:“朝圣不僅是徒步,也是在徒步中走向新生,感受生活的過程!”潘奕懷很滿意,他又繼續補充:“字面意思是朝拜圣像,多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動。通常,它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許多宗教認為特定地方有靈性和重要性。它也用來比喻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同學們都很吃驚,沒想到他的感悟如此深刻。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這段話是從資料中查找的。
關于朝圣,他也有自己的理解,于是他飽含深情地讀了起來:“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場朝圣之旅,的確,死亡確實是目的地,這段旅程也確實很累很辛苦。但朝圣有一個要求:只要開始,就必須無違初心,一直走下去。朝圣的真正目的是在艱苦的旅途中,向神展示你堅定不移的內心,或在艱苦的路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再或感受陌生人美好的幫助。”
他頓一頓,最后強調:“我們現在的學習壓力很大,有些人覺得自己付出了也沒有收獲,于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其實,所有的努力都會扎根,最后送給大家四個字:永不言敗!”家長們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他的真誠!最后,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我扶著他回到了座位。
在王喆越、伍雨茜分享完自己心儀的作品后,我把家長的問題展示出來,請同學們做出解答。其中王喆越同學的回答尤其精彩,她這樣說道:“金庸的武俠小說側重家國情懷,古龍的小說側重俠義精神。如果讓我穿越到金庸的小說中,我最愿意做洪七公!首先,洪七公特別仗義;其次,他特別有管理智慧;另外,他還是一個美食家,收了黃蓉這樣一個會做菜的弟子之后,他就能吃到更多美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聲和掌聲。張笑凡和張逸天分享后,已經快要下課了,討論完剩余的問題,下課鈴就響了。許歡睿同學只能留到下周再和同學們分享,他略顯失望,但沒有辦法,不能影響到下一堂課的教學。
這次嘗試很成功,學生開心,家長滿意,我們圍繞共同的話題暢所欲言,充分領略文學的美妙,我用直播收到的打賞買了書籍獎勵給孩子們,他們更開心了!后來,名著分享成了我們班的保留節目,本來規定每位同學五分鐘,結果所有的人都會超時。以后的分享課就只能安排五位同學,還必須要提前上課。
(四)
春節之后“遇上”新冠,然后隔離在家上網課,每天都在直播,上課平臺換成了騰訊教室,互動效果并不好!返校上課時已經5月初了,網課期間知識點落實不好,很多內容需要重上一遍,因為課時關系,上學期開展得很好的名著分享課也不得不停了下來,轉眼就是6月了。
我準備上《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這是一篇新選入教材的課文,記敘作者跟隨攝制組在格拉丹冬游覽的經歷,描寫了長江源頭的壯美景色,抒寫自己兩天之內在不同地點的不同感受。我反復研讀課文,如果以時間順序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未嘗不可,但學生剛剛月測完,效果未必好。
看到課后有道練習題,要求引導學生觀賞記錄片《話說長江》或者《再說長江》,聯想到作者是跟隨攝制組去的,這篇課文可否采用電視紀錄片的形式展開呢?我又搜索了一下其他老師關于本課的一些教育設計和課堂實錄,發現真的有老師采用這樣的形式上課。于是,《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的課堂結構也就很清晰了:
上課時學生在草稿紙上默默完成第二個環節時,我在教室巡視,發現每個小組至少有兩位同學對我布置的作業特別投入,于是下課前指定了小組長,9班的組長是:羅圣壹,何承敏,謝謙,王煒鋒,謝樂天,張逸天,王喆越,曾鳴,潘奕懷,皇甫昕豫,李至,梁馨安,周芷明。10班的組長是:袁奕舒,鄭洋祺,劉子著,陳心妍,鄧粟堯,王佩瑤,李文杰,趙玥,肖瑞麟,林詠詩,陳雨果,梁曦雯。
我要求小組長收集每位組員的創意,每位組員至少要提供一個鏡頭的素材。小組長們很負責,這項作業實際上要求每位同學都要認真研讀課文,小組長收集整理組員素材的過程,就是自學提升的過程。
下午第八節是自習課,我從辦公室出來,彩霞滿天,南風習習,這是個美好的下午。看到鄭洋祺同學坐在走廊的輔導桌上,很認真地寫著什么,我經過他身后時,看見了他桌子上面翻開的語文書,正是《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那一課,他很投入地在寫解說詞,本想和他打個招呼,但看到他脖子上細細的汗珠,沒有忍心打擾他。來到9班,看到謝樂天同學也在很認真地畫著結構圖,他們對待作業的態度真的感染了我,這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福的老師。
回到辦公室,我重新梳理了上課的思路,然后召集這些小組長開會,向他們闡明上課的思路,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所有的鏡頭必須以課文為依據,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素材進行裁剪,分享的時間為五分鐘左右,形式可以多樣。于是他們回去繼續準備。
(五)
第二天,又是一個晴天,好天氣,好心情。這天的課堂異彩紛呈。上課是一種相互促動的活動,同學們的分享深深地吸引了我。剛開始想用手機錄下他們的精彩瞬間,后來發現這嚴重干擾了我上課,于是干脆把手機交給了同學。以前總是對自己的教學用語不滿意,這堂課上,他們精彩的表現點燃了我的激情,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教學用語如此順暢。下課后憑著回憶整理了同學們的發言,其實好多話說過就忘記了,可能有張冠李戴的地方。
學生展示片段節選:
我對學生的點評: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是這段時間上得最順的一篇課文,可以說有點出人意料,好得有點猝不及防。首先是我的設想吸引了學生,然后是學生的態度感染了我,師生雙方不停地調整,不停地相互感染,才有了成功的課堂。
附:教學手記
《大雁歸來》
冷雋描繪類
(學生:曾鳴)
(學生:溫子洋)
(學生:梁文煒)
(學生:周楚軒)
融情于景類
(學生:陳銘超)
(學生:古雋宇)
(學生:梁馨安)
(學生:梁家麒)
情景交融類
(學生:潘奕懷)
(學生:張夢瑤)
(學生:謝沅芷)
(學生:謝皓晴)
課堂剪影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上課剪影

潘奕懷同學分享閱讀體驗
學生心語
我為準備好有趣的PPT花費了許多心思,也曾對著鏡子練習,哪怕我仍處于骨折康復期,但當我拄著拐杖站在講臺時,緊張充斥著我的身體,同學們突然響起的掌聲給了我莫大的自信。我便開始講述一個關于信念和堅持的故事。孫老師坐在學生當中和同學們一起認真聆聽。我十分慶幸沒有因為骨折錯過這次機會,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也將自己的精神養料分享給了更多人。這堂課孫老師講得不多,但每一個人都收獲頗豐。
——潘奕懷(南海實驗中學2018屆學生)
身為一個武漢人,家鄉就坐落在長江邊上,學習《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這篇課文時,我的內心懷著深深的敬畏之情。有幸被孫老師選中進行課上匯報,給同學們當了一回“導游”,激動中又懷著一絲忐忑,對于畫面的選擇,鏡頭的切換,文案的設計,都十分慎重。沉浸在孫老師生動的教學中,我似乎感受到蒼涼酷寒的長江源頭,流過歷史的滄桑巨變,蹚過王朝的興衰更迭;我仿佛駐足在長江邊,穿越了歷史,與杜甫、李白對話。三尺講臺,在孫老師的生動教學下,裝進了整片青藏高原。
——王佩瑤(南海實驗中學2018屆學生)
我其實一直對自己的作文水準沒有多少自信,宏哥一直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我的習作,不論在我選了多么奇怪的主題時也鼓勵我寫下去,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厚著臉皮動筆,最終也有了些許收獲。宏哥上課也很不一樣,比起單純為我們講述知識,他更希望我們能主動愛上語文,比如直播,比如上課講故事,那次學習《昆明的雨》,居然讓討厭吃蘑菇的我對蘑菇產生了興趣(笑)~
——張笑凡(南海實驗中學2018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