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煉焦炭窯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2663字
- 2023-10-04 06:01:00
先根據地形和生產能力簡單在地面畫一個窯形平面圖,然后鏟平地基,清除雜草、石塊,并用打夯機或者人工石夯將地基夯實到合乎要求為止。
接下來第一步就是挖土方:將地基線放好后,即可按照圖紙,開挖煉焦窯的底盤,底盤深一般是六十厘米,底直徑五百厘米,斜坡為四十五度。上口直徑六百厘米,使底盤呈上大下小,底平的“等盤形”。
底盤挖好后,再挖通風道和地下操作坑。通風道深六十厘米,長四百厘米,從圓窯底中心開始直通地下操作坑,地下操作坑長一百五十厘米,寬一百二十厘米,高一百二十厘米。
砌磚先砌通風道。砌磚時兩邊墻橫砌,底部平砌兩層,兩墻相距十二厘米,砌完后在通風道上橫蓋一層磚,同時在窯底平鋪一層磚,與通風道上蓋磚齊平,窯底中心要留十二乘十二厘米方孔一個,名曰火井口。
在斜坡后部分砌一層平磚后,即可開始砌窯墻,砌前要將窯墻的地基填平并夯實。窯墻厚八十厘米,上厚六十五厘米,高一米左右。自上而下稍向里帶弧形傾斜。有條件時,里墻可用耐火磚砌成。外墻要砌得嚴密,不留一點縫隙,否則會使窯體在澆窯時開裂或者煉焦時透風化焦。
窯墻下面從第二層磚開始要留火道瞭望孔,每個高二十厘米,寬十一厘米,由里墻直通外墻。里墻瞭望孔的上沿還要砌一道寬十厘米,深八厘米、上下直通的深槽,作為中火道。瞭望孔的多少可根據窯的大小而定,只要保證瞭望孔之間的距離在九十厘米左右即可。一般六百六十厘米直徑的窯身,留三十個瞭望孔,五百厘米直徑的窯身要留十八個瞭望孔就行了。
砌窯墻時,還要注意要在裝煤和出焦方便的適當位置,留一百二十厘米寬的窯門。
最后,可以砌地下操作坑,先在底部砌鋪一層磚,再在靠窯的兩側各橫砌一道磚壁,砌至與地面相平,再砌成拱形圓頂,再將通風道入口留出。
現在的民用磨坊效率比之以前高了太多,導致不怎么使用,所以王初仁決定工業碾磨也使用既有的水車,工業碾磨坊就在民用碾磨坊旁邊,需要切換使用時通過變換兩根水車傳動軸就行。
而現在王初仁考慮的是一步到位用鐵碾還是先用石碾,經過工匠的建議以及王初仁的考量,決定一步到位直接上鐵碾。
王初仁走出了工地,回到書房考慮怎么解決煤的問題,今后不管是煉焦還是煉鐵、還是煅燒水泥,都會用到大量煤礦。一直購買肯定不劃算,府谷這個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煤礦,在后世神木煤田可是中華第一煤田。
王初仁決定買一個煤礦,離黃甫川堡不遠處就有一個官煤礦,王初仁派人向這個煤礦負責人打探了得知,這個煤礦虧損嚴重,府谷縣早就想丟掉了。
由于大明朝政府特殊的規定,導致一般商人不會輕易接受各種煤礦、鐵礦;一個是因為稍微不注意就會虧損,二是礦工難管理,很容易暴動,還有明朝特有的總甲制度;接手礦山賺不到錢都是小事,礦工暴動弄得自己家破人亡才是得不償失。除非是大富礦,就會有本地的豪強地主而且還有官方背景的人接手,這種家族勢力就是當地的地頭蛇,黑白通吃。像黃甫川堡的那個小煤礦,人家根本看不上。
得知這個消息后,王初仁大喜,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只是需要去府谷辦理轉讓手續。看來去了孤山堡之后還得去一趟府谷縣城。
王初仁讓王建樹監督水泥窯、煉焦窯的建造,還有火磚的燒制,又安排羅世偉帶領軍戶采集石灰石與粘土做好儲備,為今后大規模燒制水泥做準備。
安排好一切之后,王初仁準備明天就出發去孤山堡,隨行的有叔父王建河兩個堂兄王初義、王初禮和幾個親衛保護,在路上順便可以了解一下各自性格,比較在這個時代,自己沒有什么可依靠的,親族是自己唯一可以依靠且可信的力量了。杜氏本來想讓小玉前往照顧起居,王初仁以全程需要騎馬為由拒絕了。開玩笑,這次是去辦正事的,又不是去吃喝玩樂享受的,帶著一個丫環照顧像什么話!
第二天,王初仁在杜氏擔憂與不舍中騎馬離去,看著杜氏眼中的不舍,王初仁又一次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心中想:古人誠不欺我,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更加堅定了王初仁想要發展、積蓄力量保護上天給自己的溫暖。千叮嚀萬囑咐小玉好好照顧杜氏,又向王建樹和周銀、羅世偉交代,讓他們好好管理新開荒的土地,還要大力招募流民,在他回來之前,至少招募一千青壯;王建樹聽到要招募這么多人之后說:初仁,招募一千青壯加上附帶的家人,至少就有兩三千人,咱們的糧食根本不夠啊!聽到王建樹說糧食問題,王初仁考慮了一下說:叔父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先把人口招募到,只要咋們有兵,有青壯,糧食就自然有了,想當年咋們黃甫川堡光是駐軍就有一千五百人,軍隊都能養得起,難得流民還怕養不起嗎,只要拖到秋收就行了。
辭別眾人之后,便離開了黃甫川堡,王初仁記憶中自己還是第一次孤山堡;王初仁幾人騎著馬走在官道上,此時正值初夏的清晨,天氣還是比較涼爽,路上行人還是不少,王初仁看著眾多趕路的行人穿著都是衣衫襤褸,步子里藏著些虛弱,臉若菜色、雙眼空洞無神,一副饑餓加上營養不良之相。道路兩邊的樹木和草地由于許久的干旱變得有些許枯黃;而道路上的行人真正趕路的怕是只有少許,大部分都是逃難的。此番景象,完全就是一幅末代亂世景象;
而此時大明王朝的中央剛剛經歷了崇禎登基之后第二年的改元,少年天子將閹黨已經將清理干凈,魏忠賢已經伏法,少年天子又在東林黨的忽悠下將錦衣衛、東廠裁撤,斷了自己的耳目、爪牙;但是這一舉動得到了東林黨眾“君子”的大力稱贊,稱崇禎為中興之君。大明朝頗有一番中興現象;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皇帝失去耳目爪牙,文官集團失去制衡,而東林黨充斥著滿朝野,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一黨獨大。形成了“眾正眾正盈朝”的政治局面。皇帝就成了瞎子、聾子,東林黨文官權利被無限放大,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更加阻攔皇帝收商稅,礦稅,將更多的賦稅強加到農民身上,導致更多農民破產,失去土地,成為流民,慢慢的滾雪球,流民越來越多,稅收越來越少。文官失去監督制衡后,貪污腐敗也更嚴重。此時還發生了一件大事:袁崇煥拜兵部尚書,督師薊鎮、遼鎮,兼督天津登萊軍務,又向崇禎帝陳訴了以往遼東巡撫與遼東經略使不和造成的嚴重后果,要求崇禎帝撤銷了登萊巡撫和遼東巡撫兩個地方大員,并向崇禎帝許諾五年平遼。崇禎帝本來就比較急功近利,就答應了袁崇煥的要求。
袁崇煥自此成為薊鎮、遼東鎮、登萊、天津的最高長官,加上欽差大臣、兵部尚書的頭銜,又有尚方寶劍加持,讓袁崇煥在遼東說一不二,唯一一個變數就是皮島的毛文龍。也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埋下伏筆,讓后金沒有后顧之憂,同時為乙巳之變埋下禍端,從而袁崇煥自己也被凌遲處死。
王初仁讓隨從親衛向逃難的行人指引去往黃甫川堡的方向,并解釋說黃甫川堡正在招募流民。眾人聽見此消息,立即神色一振,仿佛吃了一碗老干飯似的,趕忙朝黃甫川堡方向趕去,生怕晚了就沒有名額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