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酋長如何掌權:史前政治經濟學
- (美)蒂莫西·厄爾
- 3652字
- 2023-09-28 11:17:37
中文版序
我非常高興能在張煉的邀請與幫助下出版 《酋長如何掌權》一書的中文版。語言問題常常在研究同一主題的學者之間造成壁壘,因此本譯本旨在與一個新的學術群體建立聯系,以共同探討 “社會進化”這一重大問題。在未來,我期盼能與我的中國同行們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對話,你們所研究的案例涉及數千年間的無數社會變革,其中必定有許多能使我受教。
我過去的工作離中國很遠,我的相關知識充其量也是十分邊緣的。我的研究主要關注新世界 (南美洲安第斯地區)、太平洋 (波利尼西亞)以及北歐 (斯堪的納維亞)等地區的酋邦社會。若要歷史性地審視,這些案例間的關聯是什么?從表面上來看,他們之間毫無關聯,各自有著獨立的社會變遷史。但我相信,在他們各自運作以組織起中央集權且社會分層的區域性社會的過程背后,必定存在發揮了作用的共同機制。波利尼西亞與安第斯地區的初興復雜社會在包含灌溉系統的集約化農業經濟的支持下掌控住了密集的人口。與之相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青銅時代存在著的則是低人口密度的社會,它們處在農業國家的邊緣地帶,憑借著對財富物品貿易的控制而得以存續,后者主要包括金屬、琥珀以及可能存在的奴隸(Ling et al.,2018).在本書中,我羅列出了各式幫助酋長創建區域性政治體的權力運行過程,包括對于基本財政和財富財政經濟、戰士力量以及宗教組織的控制。它們在不同的案例中以不同的方式相互混雜、配合。
中國深遠的歷史記錄下了其非凡的社會政治復雜性,這在資本主義誕生之前的世界舞臺上是無與倫比的。她的成就是眾所周知的,其中包括持續的人口增長,對特有動植物的馴化 (如粟黍、水稻、水牛),農業的高度集約化 (如持續性地對土地施肥、修筑梯田及灌溉系統),穩固的定居聚落 (由村莊最終發展為城市),復雜的高溫技術 (得以生產出最高品質的陶瓷及金屬器),經濟的專業化,不斷發展的社會不平,以及大規模的政治組織機構等。對于你們所擁有的世界,我自身的理解始終是有距離的。我近年來在臺灣展開了工作 (Chao and Earle,即將出版),主要目的在于審視臺灣東海岸酋邦社會的興起,及其融匯為一個跨境貿易/劫掠綜合體的過程。在我們的論述中,這一區域隨后通過軟玉及金屬交換與東南亞的初興復雜社會建立了聯系,反而與此時的東南沿海地區相對隔絕。但是,中國的歷史在這期間深刻地引起了我的興趣,尤其是其在與世界其他社會的社會復雜性進化對比中顯示出的獨特性。
我們該如何解釋中國發生的宏大社會進化過程?希望我這本書能為此提供一些洞見,或至少是一些值得考古學參與檢驗的假說。在青銅及鐵器時代,中國社會已達到了國家的組織階段,并通過廣泛的貿易逐步與歐亞大陸上其他復雜社會或簡單得多的社會建立了聯系。這些聯系以及潛在的生產與貿易體系成為后續許多社會發展的關鍵性驅動力。這一體系內的各成員間是相互依存的,通過世界經濟運行使人類整體的復雜性得到發展,對于前者的控制既有區域性的,也有跨區域的。然而,真正定義了中國獨特性的復雜性要素早在新石器時期相對獨立的環境中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在隨后通過征服、合并、競爭等手段擴展到了中國的周邊區域。我相信,中國獨特的早期歷史以及她隨后的擴張,都能通過本書展現的酋長權力動態體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釋。
簡單地說,酋邦是統治著數千到數萬人口的區域性政治體。出于分析的目的,我認為所有這一人口規模內的政治體都能被稱作酋邦,盡管對它們的描述及稱謂在不同的案例中各不一致。與簡單的村落社會相比,社會組織的區域性規模需要有著相應的組織制度支撐,背后則是對于勞力及資源的調配能力。或許所有酋邦社會唯一的統一特征便是區域性的聚落等級結構,其中包括特殊的紀念碑、人口的集中定居點以及酋長群體獨特的墓葬及住房等。酋邦社會既不是必定產生的,也不是單一變量的。它們展現了在潛在的政治經濟體系差異基礎上,制度形式發展出的強烈多樣性。為向卡爾·馬克思致敬,我將其稱作強調獨特政治經濟體系和資源調配手段的不同 “生產方式”(Earle,2020).這些多樣性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與生物進化有著很大的相似性,這也將幫助我們進行理解。
實際上,我希望結束那些識別如酋邦這樣的社會類型的嘗試。社會類型學發展出了關于定義標準的各色清單,而這無疑已變成了史前史研究者的克星,以及當前研究所批判的焦點。相反,我更強調區域性社會 (或者說酋邦)形成并得以維持的具體過程。這些社會全都有酋長嗎?這在民族志中或許被清晰地記述并標定了下來,如在波利尼西亞所發生的那樣,但它們在考古學中的識別既不容易,也從未被統一。這便是因為權力的基本特征各異,會根據經濟控制、戰士力量、宗教信仰等權力來源社會要素的不同而產生各自的表現。取得控制的機會通常會系統性地出現,而當早期領導者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便會開展各種措施來增強其統治。如夏威夷的案例所展現的那樣,灌溉系統的修建明確地定義了財產所有權,酋長對其修建活動的組織又使其獲得對于勞力服務的總體權利 (參見第二章).統治的水平高低與否事實上并不能代表相應社會是否已與更平等、更小規模的社會有了質的區別。相反,酋長們所擁有的權力和控制能力會根據其發展政治經濟體系的差異而有著明顯不同。因此,后者才是我試圖考察的主題。
還有一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是,酋長的行為到底出于其個人利益,還是群體利益。答案顯然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變化的一種平衡。集合行動理論 (collection action theory)認為,不同類型的國家 (以及作為其形成基礎的酋邦)依其收入來源構成了一條光譜(Blanton and Fargher,2008).酋長權力來自調配本地勞力和資源的程度越高,便越依賴于群體的支持,且需要提供相應的服務。他們需要開展儀式,以及其他會將平民與領導者相互捆綁并為后者帶來優勢的活動。但當權力收入來自外部時,領導者便會更強調其自身的利益,并將其與大眾有效地隔絕開來。這不是對于酋邦的類型學劃分,而是資源調配過程和控制組織財政之間存在的區別。當然可以在合作結構酋邦 (酋長強調社會的一般利益)和排他酋邦(領導者致力于使自身與平民不同)之間做出簡單的二元劃分(Blanton et al.,1996),但如上文所述,在實際的情境中,不同手段是會被混雜著以使權力中央化的。
當我以考古學的視角看待酋邦時,我發現不同案例間的對比更加凸顯了各自權力關系和來源的重要影響。許多早期酋邦都以紀念碑建筑而聞名,這顯示了酋長從儀式活動中獲取權力的能力。這些酋邦通常都會修建非凡的紀念碑景觀以展現區域性的權力組織,但其中的酋長卻并不一定會在日常消費和喪葬行為上與平民有所區分。另一種情況是,酋邦會更依賴于對特殊物品的購置與制造,通常會因此與遠方建立聯系,而從群體外部獲取權力,并愈加強調這些物品因此所獲得的獨特性,這便是所謂的排他性策略 (Blanton et al.,1996).因此,酋長的地位更可能在住房、物品消費以及特殊墓葬中對于個體的標識中得到表現。根據這些參照標準,不同時空條件下的酋邦中所應關注的重點便有所不同。
我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酋邦的誕生與定居社群內的一套獨特等級體系有關,并與儀式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玉石器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獲取被限制,只有熟練工匠才能參與制作,并會最終被用來標識精英的特殊地位。我注意到,許多玉石器盡管除展示外并不能被實際使用,但卻代表著武器,這是精英統領戰士力量的明確標識。更晚階段中征服戰爭與戰士的重要性很有可能在區域性酋邦的階段里便已初步形成。在這之中,貿易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貿易將象征性權力的來源從本地拉遠到了跨區域的尺度上。在中國核心的農業國家誕生與發展之時,其周邊呈弧狀分布著許多酋邦政治體,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特殊物品的流動,而這又是核心區域的城市精英們所渴求的。盡管和農業核心地帶相比,周邊區域所誕生的酋邦密度很低,但它們卻適應出了控制貿易瓶頸的發展手段 (Earle et al.,2015),這些通常由畜牧人群構成的戰士社會甚至還時而能夠征服核心區域。
與自然選擇相似,社會變遷也代表了進化過程中的選擇,針對的是各式各樣的制度組織及行為模式。它作用于文化行為和它們的后果,而不是由基因所決定的表現型。如同自然選擇,社會選擇也并不是具有內在目標或無法避免的,而代表了個人和群體為其所感知到的自身利益和生存所做出的一次次決定。群體選擇會發揮作用,如更大、更中央化的人群常在競爭中驅除或吞并更簡單的社會。但這并不是始終如此簡單的,群體的組織是多層次的,其中包含著更次一級的群體,后者也會因本地或其他產生沖突的利益而相互開展斗爭??脊艑W作為一門歷史科學,其重要目標之一便是研究社會進化的過程與結果。中國深厚的社會歷史及其內在的時空對比及變化為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我很高興我關于酋邦進化的思考能被提供給中國的學者們,希望這對研究社會長時段的形成發展有所裨益。
蒂莫西·厄爾
2023年2月1日
參考文獻
Blanton,R.,G.Feinman,S.Kowalewski and P.Peregine.1996.A dualG processual theory for the evolution of Mesoamerican Civilization.Current Anthropology 37:1-14.
Blanton,R.E and L.Fargher.2008.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PreGModern States.New York:Springer.
Chao,ChinGyung and T.Earle.in press.Taiwanese prehistory:Migration,trade and the maritime economic mode.Current Anthropology.
Earle,T.2020.A Primer on Chiefs and Chief doms.Clinton Corners,NY:Eliot Werner Publishers.
Earle,T.,J.Ling,C.Uhner,Z.StosGGale and L.Melheim.2015.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metal trade in Bronze Age Europe:Understanding regional variability in term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articul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8(1):1-25.
Ling,Johan,T.Earle,and K.Kristiansen.2018.Maritime mode of production:Raiding and trading in seafaring chiefdoms.Current Anthropology 59:48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