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追隨歷史的足跡

1940年1月的一天,天氣寒冷,大衛·本-古里安 (David Ben?Gurion)驅車前往位于死海邊的卡莉亞酒店,這里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陸地。他在此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未來的傳記作家們定會為他和他的同僚——以色列的這些創建者們著書立傳,而這些傳記作品將以何種方式呈現自己?他希望有一個 “年輕、聰明、優秀的傳記作家”為他們立傳。顯然,這樣的傳記作家才能覺察到他和他的同僚的 “弱點、缺陷和不足”,正如本-古里安本人所寫的:他們可不是什么 “救死扶傷的天使、六翼天使和小天使”。但是,這樣的傳記作家是否能夠同時對他們保持尊重,并真正領悟他們輝煌成就的歷史意義呢?在人歸塵土后才開始探究、了解他們的情況下,他是否可能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多少重要的內容呢?1死亡常常縈繞在本-古里安心頭,揮之不去。

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一樣,本-古里安孜孜以求地塑造他本人和他所處時代的歷史敘事。在以色列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曾想象,在3000年之后,有一位考古學家發掘出以色列的手工制品。他可能會發現關于1948年獨立戰爭的一部編年史,并從中了解到以色列的勝利。但是,如果這位考古學家找到的是埃及、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報紙殘留,上面記載的是阿拉伯人的勝利的話,這該如何是好呢?本-古里安想知道,這位來自4958年的考古學家應該相信哪一方呢?2

本-古里安寫的日記、文章、書籍、信件和演講詞足有數百萬字,每一天他都會奮筆疾書上幾小時。他有一回說道:“有時我都吃驚于自己的筆耕之勤。”3他寫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為了贏得后來者的同情,并試圖影響他人的創作。在以色列國防部決定出版一部1948年獨立戰爭的官方史書時,本-古里安要求該書著重強調他為獲取武器裝備所付出的努力,也正是這些武器使戰爭勝利成為可能。他告訴該書的作者,“槍可不是憑空而來的”。和本-古里安不對眼的幾位以色列國防軍軍官撰寫和編輯了另一本書,對該書,本-古里安如此寫道:“本書的編纂者們玷污了偉大的獨立戰爭和為此而獻身的數千名勇士。”4

作為一名人物傳記的狂熱讀者,他經常試圖再現這些作者的不同動機。本-古里安針對他隨身帶到卡莉亞酒店的其中一本書,這樣寫道:“普魯塔克顯然不喜歡馬呂斯,所以對其極盡侮辱誹謗之能事。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能抹殺馬呂斯令人欽佩的男子漢氣概。”5蓋烏斯·馬呂斯 (Gaius Marius)是羅馬的一位將軍和政治家,他之所以引起本-古里安的注意,很可能是因為其性格的內在沖突和個性的變化無常。

本-古里安與數位傳記作家合作過幾次,這些作家都將他視為以色列國父。不過,也并非所有人都將他奉若神明。1967年初,《希伯來百科全書》要收錄 “本-古里安”這個詞條,此舉引發了爭議。該詞條的編纂者是這部著作的主編、希伯來大學教授葉希亞胡·雷博維茨 (Yeshayahu Leibowitz),他也是本-古里安的宿敵。他向 《晚報》(Ma1001b4ariv)這家日報表示,“我認為本-古里安是猶太人和以色列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他所撰寫的詞條也采用了這種觀點。表面看來,本-古里安對此不以為意。他回應說:“我不在乎雷博維茨教授寫了什么,我在乎的是我做了什么,無論好壞都是如此。”但事實上,他相當生氣。他寫信給 《希伯來百科全書》的出版商:“雷博維茨被仇恨和憤怒沖昏頭了。”他的所作所為與普魯塔克對馬呂斯的行為如出一轍。幾年后,一位雕塑家告訴他關于將在海法建造 “萬神殿”的計劃,“萬神殿”中將會展示該國偉人包括政治家、作家、藝術家、軍隊將領、科學家、運動員和其他杰出人物的半身雕像。本-古里安聽后自然十分高興,他寫道:“我告訴他說,我喜歡這個主意,但除此之外,我也不會再多說什么。”6

根據果爾達·梅厄 (Golda Meir)的說法:“我們由衷地祈禱,本-古里安能夠承載著光環,永載史冊,但可悲的是這幾無可能。這對他與對我們而言都是個不幸的消息。”7為本-古里安立傳的傳記作家們發現,他們面對的是浩如煙海的檔案材料,而這些材料會影響他們對本-古里安或好或壞的判斷與評價。總體看來,這些材料展示了本-古里安之堅強、優點和成就,同時也凸顯了他的局限性、弱點和失敗。

他的一位熟人曾說過:“本-古里安這個人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從一開始,他就展現出意識形態上的虔誠,并讓周圍的人深感敬畏。8猶太復國主義的夢想是他最大的愿望,也是他身份的本質和個性的核心。他在18歲時就用希伯來語寫道:“猶太國家的重建需要我們這些人的犧牲。如果我們這些承受國破家亡之災的年輕人都尚且不能勇于犧牲自我的話,我們就徹底完了。”9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都是如此堅信。他把自己視作,也被其他人視為一個歷史的化身。他的思想條理清晰、體系嚴整,即便自相矛盾時,也給人如此印象:他的言論反映了持久的、深刻的、一致的、不變的和審慎的判斷。他準備著在任何情況下隨機應變。

他非常希望成為一名領袖人物,而且也渴望著領導權威所能賦予的一切,即實現夢想,這對他而言也意味著自我實現、責任、權力和歷史地位。他時常喚起人們對 《圣經》和猶太人命運的思考,但他也認識到要實現建立一個猶太國家的夢想路阻且長,需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許多人和他一樣胸懷遠大目標,但卻沒有幾個人如同他那般從小就癡迷于政治,也沒有幾個人如他那般勤奮,或者像他那樣能夠把控細節。這些特征使他成為一名不可或缺的領導者,即便他并非無所不能。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也有一些頗不尋常的戲劇性時刻,比如,他在故鄉波蘭揮舞手槍威脅猶太資本家,在牛津一家書店的地下室中度過了幾個小時,在沙漠中牧羊,在白宮中體味權力的氣息,在莫斯科紅場等待列寧的到來。他投身政治事業,作出改變命運的決定,把人們送到戰場上,站在戰死的傘兵的遺體旁,深深著迷于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壯美,并在巴勒斯坦最古老的橡樹下尋求和平。對以上所有經歷,他都付諸紙筆,記述得完整而精妙,并在其中常常透露出一種詩意的情愫,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種情愫竟出自本-古里安的手筆。

在記錄他一生的數千張照片中,沒有哪一張能夠像1948年5月14日星期五這天在特拉維夫的羅斯柴爾大街上拍攝的那張照片那樣,能如此準確地表達他的個性。這張照片中,一個頭發花白且濃密的矮個子男人,正從一輛看上去官氣十足的黑色林肯轎車上下來。他的妻子寶拉 (Paula)在他之前下車,他跟隨在妻子身后,向通往市立藝術博物館的樓梯走去。一群人圍在這棟建筑旁。本-古里安身穿深色西裝,打著領帶,一只銀色的領帶夾把領帶固定住。他左手拿著一頂漢堡帽,手臂下夾著一個細窄的公文包,看起來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律師,而不是一位有魄力的革命家。下車后,他用力關上了車門。一位普通青年身著制服,站在汽車旁不知所措,這身制服正是代表著這個即將誕生的國家。本-古里安在這位青年面前停下,突然向他鞠了一躬,并將右手置于前額,莊重而又充滿活力地向他敬了個禮。在那一瞬間,他似乎將這位不知所措的青年與猶太歷史上的英雄聯系在一起。

當時他62歲,身材有些矮胖,看上去比他實際年齡要大。幾分鐘后,他將宣布以色列國的建立,并監督 《獨立宣言》的簽署。他即將成為這個新國家的首任總理,并將領導這個國家應對建國初期近15年的各種挑戰。他跑上樓梯,似乎要確保他不會錯過這歷史性的時刻。

?

宣布國家成立之前的那一周繁忙而緊張。他努力工作,憂心忡忡,而且睡眠不足。大部分時間他都和軍隊將領在一起,他們中的一些人并不滿意,甚至聲稱要發動政治叛變。巴勒斯坦戰爭半年前就已打響,并且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耶路撒冷長時間以來一直被圍攻,通往該城的各條通路都被阻塞。幾個猶太人定居點被迫向阿拉伯軍隊投降。一些軍事行動出師不利,已經有1500名猶太人陣亡,這其中大多數是軍人,其余的則是平民百姓。10本-古里安匆匆寫下了一長串需要他作決定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阿拉伯人是否應該被驅逐出去?”11

此時,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阿拉伯人已經無家可歸了。在許多城市中,包括在海法和雅法,許多阿拉伯房屋已經空無一人。那是“巴勒斯坦大災難”(Nakba)的第一階段。本-古里安從未如此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巴勒斯坦的一個猶太人占多數的獨立國家。

宣布建國的前一天晚上,他一直在修改完善 《獨立宣言》的最終版本。這份文件有數份草稿。即將被任命為以色列外交部部長的摩西·夏里特 (Moshe Sharett,當時用名仍為謝爾托克Shertok)將它們校對整合成一個版本。后來他談道:“我編撰的這個版本相當完美。該版本采用了 ‘有鑒于此、有鑒于彼、有鑒于其他一些因素’的表述形式,最終得出的結論措辭為 ‘因此’!”他認為如此的結構和行文構建出了 “內部的懸念”。但是本-古里安想要的可不是一份類似租賃合同的文件——他想要的是一份令人印象深刻且鏗鏘有力的歷史性宣言,而且這份宣言要能達到在子孫后代中耳熟能詳的效果。他將文稿帶回家,幾乎完全推倒重寫了一遍。為此,夏里特從未原諒過他。12

本-古里安的版本強調以猶太復國主義的敘事模式記述猶太歷史。開篇的頭兩句話就貶低了大流散時代的猶太人對猶太歷史的貢獻:“以色列地是猶太民族的誕生之地。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以塑造。”夏里特的版本從猶太人的流亡寫起,而本-古里安重新撰寫的版本則強調了猶太國被毀滅之前的獨立地位。他著重強調了20世紀初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身份,這其中也包括他本人,認為他們是 “拓荒者、突破封鎖的新抵達者(ma1001b4apilim,不顧英國當局的限制性規定,仍然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和捍衛者”。這就將猶太復國主義事業與勞工運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夏里特引用了聯合國在1947年11月29日通過的關于巴勒斯坦的決議,該決議呼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該決議還規定,在兩個民族間分割巴勒斯坦,而本-古里安在自己的版本中則有意忽略了這個事實。該 《獨立宣言》承諾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并享有憲法保障。這個新國家將成為一個 “猶太國家”,但沒人真正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本-古里安本人也不知道。

儀式組織得很倉促,這樣的話就可以趕在安息日開始之前結束。事實上,因為針對上帝是否應在宣言中被提及存在分歧,整個儀式在最后一刻都險些被取消。宗教團體的代表們堅持認為應當提及,而左派的一些成員則表示反對。本-古里安說服所有人都同意使用“以色列磐石”(Rock of Israel)這樣的措辭。由于為大典所準備的書法藝術作品無法按時完成,宣言的簽署人都將他們的名字簽到了一張空白羊皮紙的底部。13本-古里安將該宣言視作跨越2000年歷史、重返過去的一步,以此重新確立了希伯來國家的獨立地位。他完全有理由在簽署這份宣言時展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但他在日記中寫道,他感覺自己是一群慶祝者中唯一悲傷的人——這個國家還有種種不確定性。他引用 《塔木德》中的一種表述說:“國家不會被盛在金盤里呈送給一個民族。”本-古里安也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述這個意思:“以色列國的未來不會一帆風順的。”14他的悲觀主義使他不再沉迷于幻想。他有一回說道:“我已經覺察到了可能發生的最糟糕情況,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這樣做。如果這沒有發生,那很好,但是,你需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人類可不是理性的動物,你根本不知道驅動他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一些情況下他會產生什么念頭。”15他預判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軍隊會入侵以色列,并將其摧毀。他堅信以色列能夠取得勝利,相信自己有能力帶領他們贏取勝利,也相信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他聲稱這個國家的建立是對猶太大屠殺中 “數百萬人慘遭屠殺的補償”。16

慶典結束后,他返回到 “紅房子”——軍隊總部的別稱,坐落在離海灘不遠的地方。前線戰報紛至沓來,情況危急,令人不安。夜里,他被叫醒兩回,一次被告知杜魯門總統已經承認這個新國家,另一次則是被送到電臺,以便向美國廣播他的講話。在廣播過程中,埃及的戰機出現在特拉維夫的上空,爆炸聲隱約可聞。本-古里安告訴美國人:“此時此刻,他們正在轟炸特拉維夫。”回到家后,他把這一切都記在了日記中:“身著睡衣的人們從自己的房子中探頭向外張望著,但沒有過度恐慌的跡象。”他回憶起閃電戰期間他在倫敦的情景,似乎期待著特拉維夫也能經歷這一決戰時刻。他認識到文字創造歷史的力量,在20年后試圖糾正特拉維夫的居民不夠勇敢的印象,他在原來的日記中添加了以下幾個字:“我感覺,他們會堅持下去。”17

他沒有把以色列國的建立歸功于自己,這樣做其實合情合理。30年前,英國人決定協助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開啟了建立以色列國這項偉大事業的進程。本-古里安領導一代人投身這一進程,特別是在獨立之前的10年。他已經投身政壇40年,幾乎在到達巴勒斯坦時就開啟了政治生涯。他幾乎參與了猶太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他24歲時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使他卷入了政治斗爭,從那時起,他就努力爭取并維持自己在整個民族中的領導地位。那些比他資歷老的前輩,首先是伯爾·卡茲尼爾森 (Berl Katznelson),再加上幾個潛在的宿敵,一個又一個地死去。右翼勁敵澤夫·雅博廷斯基 (Ze1001b4ev Jabotinsky)去世,再加上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主席哈伊姆·魏茨曼 (Chaim Weizmann)的身體日漸衰弱(本-古里安試圖繼承這位猶太高層政治家的衣缽),這使他在世界范圍內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幾乎沒有對手。

通常來講,他尊重政治體系的基本規則,并且傾向于將自己放于中心的位置。他愿意付出幾乎任何代價來實現猶太復國主義的理想,同時在處理問題時,他也會考慮戰術上的讓步和務實的妥協。同僚們對他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批評者中既有他的反對派,也有執政聯盟的同事。有時人們對他的要求和主張視而不見,他的提議提案遭到否決。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接受他的領導。他所在的政黨將他視為政治和民族的財富。有時候,同僚的所作所為像極了背后說老師壞話的學生。“我口頭上反對他,但還是把票投給他,因為我信賴本-古里安,而且我自己不想承擔責任。”他的一位內閣部長曾如是說。18

他在大庭廣眾下頻頻露面,回復人們寫給他的信件,而且對于很多訪客也是來者不拒,這其中不乏形形色色討人厭的人。19他通常會事先寫好演講稿,但他的高明之處在于,在發表演講時,他的種種表現會讓人們感覺他好像是在即興演說。他的許多演講都持續數小時,演講中的句子冗長、復雜,更適合觀眾閱讀而不是傾聽。他尖銳的嗓音和矮小的身材,不利于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本-古里安越來越成為正確且可行的猶太復國主義的象征。

他有一回說道:“在我遇到一個具體問題,如今天該怎么辦、明天該怎樣做的時候,我就變成了一臺計算機。”在另外一個場合,他借機解釋說:“我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解決所有猶太復國主義的問題。我總是以理性的方式提出問題、處理問題。”20他將自己比作正準備建造房子的工程師。他說,建造房屋的動機可以是 “審美的、宗教的和超驗的”,但是到了實際建造的時候,“你必須去稱重、去測量……治國之道也同樣如此”。21實際上,他經常受到強烈情緒的支配,進而左右他的行為,影響他的決定。有時人們會驚異于他那種自以為是的態度和不顧一切的頑固立場。22這種情緒的爆發可能源于精神憂慮的刺激,而這種精神憂慮狀態可能會使他失去自控能力。其他時候,他會事先計劃好這樣的情緒爆發。他不僅常常將挑戰自己領導權威的舉動視作對他個人的侮辱,還將其視作對國家利益的侵犯。在本-古里安身上,猶太復國主義理念和他的自我融為一體。在他當時領導的這個國家生活并不容易。當時,以色列人都被期望將集體的需求置于個人的期待和愿望之前。在為歷史服務的過程中,每個公民都是一名戰士,而本-古里安則是這部歷史的指揮官。

?

認識他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寶拉在內,都一致認為 “他并不了解人”;這也許是對他自我中心主義和他習慣于挖苦、羞辱別人的一種婉轉的表達。有時他是一個報復心強又吹毛求疵的人,他也會時不時地撒謊。他毫無幽默感,是個輸不起的人,很少道歉。一位熟悉他的人說,他對人本身并無興趣,他唯一關心的是,他如何能夠利用他們。23

他的文章總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他對各種拈花惹草類的輕浮行為全無興趣,但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瑞秋·亞奈特·本-茲維(Rachel Yanait Ben?Zvi)是以色列國創建者之一,她給后人留下了一個隱藏極深的秘密,多年來對此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她去世后,這個秘密才被本-古里安遺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公之于眾。1940年那天,亞奈特也住在卡莉亞酒店,她看到本-古里安身邊有一個年輕的女子。亞奈特對本-古里安非常了解。她說,他艷遇不斷。24而且,他似乎是更愛 “愛情”這件事本身,而不是愛某個特定的女子。

同樣,他深深愛著的還有他的夢想,而且很害怕夢想會離自己而去。他說:“彌賽亞時代比彌賽亞本身更為重要。在彌賽亞真的到來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彌賽亞了。當你可以在電話簿中找到彌賽亞的居住地址時,他就不再是彌賽亞了。”有時,他似乎很希望自己夢想成真,同時卻又害怕夢想真的成真。他想實現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同時又害怕未來的自己在每天醒來后就重復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25有一回,他召集一些作家開會,會上與作家們分享了自己對彌賽亞的這種思考。他傾向于認為自己的個人夢想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問題之一。

1948年9月的一天,他從指揮作戰中抽出身來,為柏拉圖進行了一番辯護。《達瓦爾報》(Davar)的作家兼記者葉吉爾·哈珀林(Yechiel Halperin)寫了一篇文章,本-古里安對此作出了回應。哈珀林在文中聲稱,柏拉圖 “認為讓奴隸制度萬古長存沒有什么不好”。本-古里安在一封信中作了糾正:柏拉圖在他的 《理想國》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奴隸制度。他寫道:“沒錯,柏拉圖是一名貴族,他的政治理念也是貴族式的,但他的政治主張是一種純粹和正確意義上的貴族制度,也就是,國家應當由優秀的人來治理,或者如他所言,國家應由哲學家治理,也就是讓那些擁有絕對正義、真實正直的人來統治,這些人不會因為自己居廟堂之高而為自己謀利,他們甚至都不愿意身居高位,統領一方,但他們必須這么做,這是他們的責任。”

三周后,在 (獨立戰爭的)幾場終極戰斗烽煙將起之時,他又給哈珀林寫了封信,在其中關注了柏拉圖的 《法律篇》。他過去一直打心里認為這部著作 (以對話形式出現)是偽造的,當他得知這部著作確實是由柏拉圖所著時,感到很是遺憾。他認為,與 《理想國》中浸染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律篇》幾乎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嚴厲的審問者。他嘗試著向自己解釋,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他寫道:“這兩本書寫于人生的不同階段。柏拉圖撰寫 《理想國》時差不多50歲,正值其文學才能和智力的鼎盛時期,無論從哲學還是從藝術上講,這本書都是他的巔峰之作。而在創作 《法律篇》時,柏拉圖已處人生的暮年,當時他已經80歲了,他的心靈不再柔軟,靈魂也愈發無情,思想中滿是憤懣。”同樣的事情也會在本-古里安身上重演。然而,他急于為柏拉圖辯護,為此又補充說:“我并不確定奴隸制是不是那個時代最不公正的事情——在我看來,戰爭比奴隸制更糟 (而且也是造成奴隸制的一個成因),而且至今仍然存在。”他補充說,這也是柏拉圖的觀點,我們應該感激他。26本-古里安其實錯了——柏拉圖在 《理想國》中確實提到了奴隸制。不過,柏拉圖的對話錄成為他建國的指南。他將柏拉圖的半身雕像,連同佛陀和摩西的雕像一道,擺放于自己書房之中。27

他在自己的家中發起并主辦了一個 《圣經》學習班,并積極提倡兩大概念以界定以色列國的道德準則和命運,以及其對本國和世界的責任:第一個是 “上帝選民”,這個術語出自上帝與以色列人之間的約定 (《出埃及記》19:5-6);第二個是猶太人本著先知的精神,對正義原則與和平原則的尊崇及承諾,這使得以色列成為 “列國之光”(《以賽亞書》49:6)。他在演講和著述中,頻繁地提到這兩大概念。很大程度上,他將這些概念視作他為自己有關該主題的一篇文章所選的一個標題:“位高則任重”(Noblesse Oblige)。28以一種能使以色列成為 “列國之光”的方式行事,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脆弱和對全世界支持者的依賴。但他也作過截然相反的陳述。他宣稱:“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非猶太人說了什么,而是猶太人做了什么。”29實際上,他通常相當重視其他民族。同他的絕大部分同胞一樣,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喜歡引用 《塔木德》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和界定以色列人:“這個民族被比作塵土,比作星辰。當他們衰退之時,他們卑微如塵土,而當他們騰飛時,他們崛起如星辰。”30這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認可的一種心理結構,對此他心知肚明。他寫信給夏里特:“如果你要使用批判性 《圣經》學術研究的方法來細讀我的日記……您可以證明這本日記實際上是由兩個生活在不同時期的人所寫的。”本-古里安具備一種能力,可以以一種審慎而又有勇氣的方式進行自我剖析,而且樂此不疲;而這也是令他如此魅力四射的一個原因。31

?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他們的名字將出現在致謝里。我花費了五年多的時間寫完本書,在此期間,以色列的媒體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提及本-古里安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市面上已經有四本他的傳記,此外,在很多其他書籍中,他也是核心人物。32有一部關于本-古里安的紀錄片是根據以前對他的私密采訪制作的,吸引了大量觀眾。這足以表明以色列人是多么渴望正直誠實、充滿力量的領導,多么希望了解這位充滿魅力的人物和他戲劇性的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阳新县| 铜鼓县| 衢州市| 明星| 广德县| 菏泽市| 武山县| 漳州市| 武汉市| 抚州市| 突泉县| 山东省| 石城县| 泰州市| 潞城市| 鸡东县| 邛崃市| 江孜县| 团风县| 沙洋县| 郧西县| 福清市| 微博| 丰原市| 玛沁县| 武鸣县| 乐安县| 青河县| 宜春市| 保定市| 阳西县| 来凤县| 宣武区| 九台市| 阿合奇县| 湟中县| 枣强县| 巨野县| 荆州市|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