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導讀
元素的有趣之處在于不同的元素有著不同的原子結構,不同的結構賦予了元素不同的性質。在區別不同元素的時候,化學家和物理學家會采取不同的辦法:化學家會關注這些元素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而物理學家則更看重與這個元素的原子結構相關的一些數據。這些數據對于區分、描述每種元素十分重要,我在展示每種元素的時候會為其設置一張“名片”,記錄它們的一些較為常見、用途比較廣泛的信息。
元素序號:即原子序數,是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號。它等于該元素的核電荷數,即原子核里的質子數或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例如,鈦(Ti)的原子序數是22,它的核電荷數就是22。
相對原子質量:也稱為原子量,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u),大小等于碳-12原子質量的1/12。由于電子的質量極小,而且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相近,因此原子質量單位可以看作質子或中子的質量,一種元素的原子量可以近似看作其質子數和中子數的總和。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種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一個整數,這是因為這個“單一的原子的質量”取自該元素的“典型樣本”,它往往是由多種具有不同質量的核素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不同的取樣地點也會導致不同的比例)。因此,該元素的原子量就不再是整數了。例如,鈦的原子量為47.867,它是由質量數從46到50的鈦原子按照一定比例后混合得到的。
密度: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數據,是指絕對純凈的元素樣本的完美單晶在1物質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在宏觀層面上由于諸多原因而無法得到。固體和液體密度的常用單位為克/厘米3(g/cm3),氣體則是克/升(g/L)。
熔點、沸點:分別指在1標準大氣壓下,一種晶體由固態轉變為液態和由液態轉變為氣態的溫度,常用單位為攝氏度(℃)。例如,在1標準大氣壓下,鈦在1670攝氏度時會熔化變成液體,在3287攝氏度時會汽化變成氣體。
原子半徑:通常指原子的大小,它并不是一個精確的物理量,因為在不同環境、不同定義下, 它有著不同的數值(對于不同的元素使用不同的定義是更為科學的做法)。人們通常認為原子近似于一個球體,大小為30~300皮米(pm,即10-12m)。本書統一引用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的數據。
原子發射光譜:由于每種元素都具有獨特的電子構型,當原子接收外來能量時,電子會被激發并再次回到基態,從而發射出具有特征波長的光線。相應的圖示展示了對應元素發射的譜線。
位置導覽圖:標明了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你可以通過該元素和附近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發現它們的一些性質呈規律性的變化。
晶體結構:描述晶體內部的粒子規則排列的最基本的結構特征。我會在附錄中對這個概念進行更深入的解釋。
關于本書中展示的樣品,除了它們的照片以外,還有一些文字來描述或者解釋說明這些樣品,例如它們的外觀是如何形成的。對于一些顯微攝影照片,我還會標記顯微照片的實際寬度。希望這些說明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欣賞本書中展示的樣品。現在,讓我們開始這場視覺的盛宴吧。
元素序號符號:
(22) Ti
相對原子質量:
47.867
密度:
4.507 g/cm3
熔點:
1670 ℃
沸點:
3287 ℃
原子半徑:
176 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