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海求知:天文學的奧秘
- 蘇宜編著
- 883字
- 2023-10-09 15:45:03
1.1 古人觀天
1914年,梁啟超先生到清華大學做了一次題為《君子》的演講。梁啟超先生引用了《周易》里面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日月星辰,出沒天庭,健行有序,君子因明天理而奮發圖強,永不停息;厚重大地,容載萬物,坦蕩胸懷,君子應察地勢而積累道德,承擔事業。此后,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直至今日。
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經在其著作里提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這里的三代是指夏、商、周3個朝代,“三代以上”應當是指距今約5000年的遠古時代。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有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埋在古黃河岸邊的一個古代墓葬,墓主人的骨骼相當完整。在墓主人骨骼的兩側,分別有用河里的蚌殼擺成的一條龍和一只虎的圖案,大小與人相近。在墓主人腳的那一頭還有一個圖案,是用一堆蚌殼配上兩塊人的大腿骨構成的北斗星。

古墓葬
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考證,這個古代墓葬里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和北斗星的圖案,表現了當時古人對天上星辰的一種崇拜。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歷朝歷代的人根據天上的星辰,用5種動物形象(玄武為龜和蛇組合而成的形象)抽象而來的。經過考古學家用現代方法檢測,這個古代墓葬距今約6460年,年代比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也就是比殷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還要早3000多年。這一重要的考古遺存現已從原址遷移到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廳。

甲骨文
天文知識小卡片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古人刻在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或龜甲上的文字,它是1899年由晚清官員王懿榮在一塊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被首次發現的,出土地又稱殷墟。
1978—1985年,考古學家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發掘出一處遠古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經考證,就是傳說中的堯都遺址,所處的時期是距今約4500年到3900年的遠古時期。在堯都陶寺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古人用來測量日影長短的天文儀器——圭尺,它是古人根據日影的長短來確定季節的一種天文儀器。這說明在大約4000年前,我國古代先民就已經掌握了科學的天文觀測方法。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發現復原了古人觀測太陽、確定季節的觀象臺模型。

陶寺遺址觀象臺復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