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為大明培養一個軍事領袖
- 大明:從崩劉伯溫人設開始做紈绔
- 維度螞蟻
- 2200字
- 2023-10-06 14:33:43
教育這朱樉跟朱?,劉玘干脆就直接放棄了。
至于對于朱棣的教育,就是讓他成為一個軍事領袖。
這樣的一個軍事領袖精神,就是要使得他成為一個優秀的指揮官。
從古至今,特別是近現代戰爭之前,所有戰爭歷史之中。
這樣的軍事領袖縱觀華夏歷史,有且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教員。
抗美援朝戰場上,哪怕戰損比達到百分之百,哪怕剩下最后一個人。
這最后一個人都可以把身上捆滿手榴彈,一個人追著幾百個人跑。
最后一人斬殺兩三百人。
這樣的兵并不是個例。
這就是要催生出一個軍事之中的戰爭領袖,這樣的領袖會為大明帶來莫大的好處。
使得整個軍隊的戰斗力,可以說是直線提升。
甚至還培養出一支有信仰有追求打不垮,拖不散,也不怕死的鐵軍。
這就是對于朱棣的培養,將他給培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領袖!
這樣的一個軍事領袖不敢說是戰無不勝,但是絕對會率領一支鐵軍橫掃世界。
這對于大明未來的開疆拓土起到一個十分關鍵的作用。
培養出一個軍事領袖出來,培養出這樣的軍事領袖精神。
無疑就是要花費一些時間的,但是這樣的時間,不管如何來說都是值得。
孕育出一個強大的大明軍事領袖,這一個領袖會為大明做到多少的功績。
想想劉玘都覺得難以言喻的激動!
朱標是一個合格的君主,朱棣就是一個合格的大元帥。
哪怕此時的朱棣還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但是聯想到此人十七八歲就跟著大明的名將們,一起出征,現在就培養他,顯然不會太早,甚至可以說是正合適,這樣的一個合適,也就是恰巧送到自己門上來了。
這么好的璞玉,這么好的一個料子,怎么可能就這么放任浪費呢?
劉玘瞧著朱棣的眼神里面多了幾分的謀劃和計較。
正常來說,按照歷史上的一些戰爭經驗來說,一般來講的兩軍作戰,戰損比達到百分之一二十,就會出現潰逃了,因為一旦看到一個人跑,就會開始形成一股蔓延的瘟疫一樣,這本身沒有什么錯。
畢竟害怕那都是人都會有的情緒,更別提在這樣的一個短兵相接,白刃戰,血和肉碰撞的年代。
但是從整個中華的戰爭歷史來看,哪怕是古代中國,也有戰爭之中軍隊的戰損兵,可以達到一個十分厲害的百分之三十,哪怕是在這樣的一個慘烈情況下,也依然沒有逃兵的出現,這就是著名的冷兵器巔峰之戰。
就是華夏歷史上冷兵器的巔峰之戰——香積寺之戰。
在這一場戰爭之中,雙方戰損比,可以說是已經徹底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五十。
在公元757年的時間你,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可以說是徹底已經,整整燃燒了兩年。
大唐境內的所有人,可以說是已經精疲力竭了。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大面積的潰兵也沒有出現。
更別提是在這一場著名的香積寺之戰之中,雙方都沒有出現一個逃兵。
這本身就有點兒接近軍事領袖精神的作用。
雙方的將領主帥,已經給了士兵們一種巨大的勇氣,覺得這一場戰斗,自己會贏,因為以前就是這樣贏過來的,所以他們相信領袖。
香積寺之戰可以說是在精疲力竭的雙方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
就在那雙方軍隊,不斷在橫跨黃河與長江流域間的三條戰線上不斷廝殺的時候。
這一場戰爭就爆發了出來!
劉玘回憶起各類的戰爭,腦海里快速的過了一遍后。
對于朱棣的培養,也就大體大定了一個目標。
大明不可能永遠不可能不碰到一個對手。
所以為了日后出現,猶如這安史之亂的時候,雙方的軍隊同實力的較量。
就需要培養出各類的軍事領袖出來,甚至將軍事領袖的精神貫徹在大明的武備之中。
以此來培養和教育將領們!
要知道,當時大唐的雙方,由于各自都具有一樣的技術、甚至一樣的戰略目標。
還有可以說是一樣的資源優勢,所以雙方都是將戰爭給拖延到了一個僵持階段。
兩邊你可以說都是唐軍,不是藩鎮出身,就是近衛出身。
就這樣的一種情況,大明日后越強,也就越會出現。
畢竟不可能有千秋的帝國!
遇到任何的風險,都要提前的未雨綢繆。
而且朱棣很適合做一個標桿,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領袖。
要么是那名震世界的元帥,要么就是未來的一個拿破侖一樣的人物。
成為一支軍隊的靈魂,成為一支軍隊的象征!
要知道哪怕就是香積寺之戰這樣的戰斗戰損比,依然沒有潰逃,足夠笑傲整個戰爭史了。
但是如果要跟自己要傳授給朱棣的這樣的軍事領袖精神比起來,那也是一文不值。
自己的這一種軍事領袖精神。
可以說是完全劃時代的存在。
任何戰爭的培養跟著精神比起來,那都是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自己要講的這種軍事精神,哪怕就算是戰損比接近百分之百,哪怕就是慘烈不已,甚至可以說是已經戰至最后的一兵一卒了。
甚至極其有可能在裝備極其落后的情況下,不如對面的情況下,哪怕是如此不利于己方的各類環境之中。
但是依然會在軍隊之中,在武將領袖之中,甚至元帥之中,脫穎而出那一種逆境之中轉敗為勝的角色。
就比如士兵中的佼佼者,可以一個人就滅掉幾百人,甚至俘虜整個敵人一整個營連排,那都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士兵就可能,像是神話一樣,打出令人震驚的戰績!
而且這種戰績一定不會是個例的存在,而是會不斷的冒出,猶如雨后春筍一般。
說是多點開花那也不為過!
劉玘已經為眼前的朱標也好,還是朱棣也罷,都給他們安排好了教育他們的方式,更是已經精心策略了他們會接受的知識跟思想。
自己也不是要洗腦他們,而是要他們接受更為先進的理念跟知識,要使得大明比歷史原本當年那樣還要偉大的話,必然要接受全新的知識,甚至要接收更為先進的理念,甚至乃至于后世的一些政治理念跟軍事理論,都是他們要接受跟學習。
劉玘望著朱標,嘴角一笑,說道:“太子殿下登門拜訪,為的不單單只是這兩份奏疏吧?說實在的,草民雖然還未入仕途,但是對于國策之道,我還有更多的經世致用的理念,甚至都是救國救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