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愛不釋手的劉伯溫
- 大明:從崩劉伯溫人設開始做紈绔
- 維度螞蟻
- 2150字
- 2023-09-27 10:01:55
劉伯溫撿拾起來,手捧著這一頁頁隨意灑落地上,桌上,甚至玘兒手邊枕著的這一些墨跡都還未干,寫滿字的上好青竹宣紙。
劉伯溫閱覽著這一字一句,一行又一行組成的奏疏文章!
被其中的微言大義,經世致用,治國良方,給深深吸引。
筆下驚風雨,
疏成泣鬼神!
好半響,劉伯溫都無法從其中的內容回過神來!
他就這么席地而坐。
一張張的細看起來。
最終,等到門外傳來李叔喊老爺吃飯的聲音。
劉伯溫這才,驚醒過來!
已是,月上柳梢頭,早已黃昏傍晚。
“玘兒!你真是給爹,太多,太多,太多的驚喜了!”
“這字也是不錯,雖然玘兒風流頑劣!但從小這字,還是未耽擱的,一直在練的。”
“雖然比不上玘兒的好友宋璲,宋家的那二小子,但也端正!”
“嗯,不錯!好策,好字,哈哈哈!”
劉伯溫見玘兒還在熟睡。
又恐他受寒。
又擔心他被叫醒未睡好。
干脆就從自己的房間里,取出當年學生楊憲贈與自己的一件貂皮大絨袍給玘兒披上。
這才退出書房。
也特意留飯給玘兒。
劉伯溫吃著飯手旁還放著劉玘寫的奏疏,細細的品讀著。
特別是關于其中百官俸祿不足,還有監察跟商業稅的問題。
商業稅中可以抽取一部分,提高官員薪俸。
這可是一個好事呀!
如今的薪俸歲祿真是太低了,折合米價相當的不值錢。
這不是逼著一些守正的官員動歪腦筋嗎?
曾經自己就建言過陛下,要提高官員俸祿。
須知,貪鄙在率不在下,教訓在政不在民!
今官吏,皆是祿薄,粟米貴,不足以贍養父母,養活妻兒。
這是一個事實!
劉伯溫看到自己家這個小兒子,將官員跟富商的利益對立起來的做法后。
更是明白,商業稅中抽取一部分給官員當做俸祿。
本身就是使得官員們跟商賈成為一個對立的關系。
若不好好收取商稅,那你們做官的薪俸也就沒了。
難道要回到以前的薪俸嗎?
由奢入儉難!
這個道理世人皆知,人性也是如此。
劉璉跟劉璟瞧見今日自己的父親,除卻回家后心情大好。
更是一直手捧著一卷不知道什么東西的文章。
甚至都忘了吃飯!
也不由得好奇起來。
當劉伯溫看到考成法的一刻!
更是贊嘆不已。
如此一來,官員們就有可以實際看到的考核標準了。
從績效來看升遷和獎勵,甚至是懲處。
這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劉伯溫此時并不知道的是,劉玘在寫下這個考成法的時候。
并不是單單只是后世張居正改革的考成法。
更是加以改良革新過的!
這里面就是奉行一個最大的標準——唯一能讓官僚產生工作積極性的只有KPI的考核,尤其是考核結果和仕途升遷掛鉤的時候。
官員最大的動力,就將會極大的激發出來。
張居正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沒有后世穿越來的劉玘那么深刻。
萬歷年間的張居正的考成法是一種以上逼下,提高推行他新政效率的一種方法。
這本身就是對上負責,至于劉玘這個,還增加了,后世的互相監督跟相互檢舉。
甚至還有民間秘密搜集巡查,暗地里實地考核。
這不單單只是對上負責,也是對朝廷對陛下負責。
也是更進一步的,對大明的百姓們負責。
官僚體系的高速運轉,這本身就是歷朝歷代追求的一個目標。
這是一個游戲規則,劉玘打算創造出這么一個規則。
至于實行后,肯定也會隨著挖掘出一大批不稱職、不干凈的“大老虎”和“小蒼蠅”們。
這也是必然的!
按照歷史上張居正的考成法一經實施,不過一年不到的時間里,就裁撤了官員三分之一……這是極其恐怖的一個數字,對于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來說。
現如今的官員考核制度,本身是老朱搗鼓出來的京察。
這一種三年一次的考核,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更別提老朱歸天后,后面繼任的朱家子孫們。
一騎絕塵的,不斷更改,直到十年一次。
徹底坑害了大明!
京察的“四格”“八法”,三年一考……等等。
劉玘建議全部改革,更為一年一考的唯KPI績效為標準的考成法!
劉伯溫閱覽到最后,對于獨立于六科給事中跟都察院外。
還要再設置一個獨立部門,直轄皇權的監察院。
監察院也要在各地分設。
以此來配合考成法跟監察朝中百官,各地官員。
劉伯溫越看越心驚,這些辦法不單單可以說是行之有效了。
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互為補充,又為表里!
君臣佐使,無一缺少!
太合適如今的大明了!
劉伯溫越看越興奮,飯也不吃完。
手捧著策論文章,徑直返回臥室。
——秉燭夜讀去了!
午夜,劉伯溫提筆想在自己兒子這一份奏疏上面添一點東西!
想著完善一下。
卻發現遲遲無法下筆。
縱然天縱奇才,學問淵博的他。
也赫然發現,自家小兒這國策奏疏。
這一份折子里,自己什么也無法添加了。
因為這就是一份完美的方案。
自己不管如何增加,都顯得是那么的畫蛇添足。
一聲嘆氣,劉伯溫也不知道自己是高興還是落寞。
自己居然在這一刻,必須得承認,自己不如自己的兒子。
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一刻的劉伯溫,這個大明朝國士無雙的謀臣。
終于是認輸了!
此份國策,無須更改,更無須增加任何一處。
一字不改,最為完美!
多之一分則亂策。
少之一分策不全!
這就是一份獨屬于自己小兒子的國策。
也只有天縱奇才,才能構想揮灑出來這般的經天緯地之策!
劉伯溫攤開桌面上的這份玘兒所寫的策疏。
流連忘返的還在閱覽。
還是不由得驚嘆連連!
“圣人孟子開篇法先王,以圣賢之心,教化官吏!”
“可自家小兒卻提出這‘行為論’,以儒為基,以法制章,規范百官。”
“舉商鞅變法的例子,但玘兒卻又不全重法家,而是強調儒與法合一……大才!”
“監察院跟商業稅,都與官員掛鉤,一氣呵成的解決之道。”
“告訴百官們,守法就能得利,守法就是守住分配的資源!”
——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