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海闊憑魚躍!
- 明末:洋鬼子被薅哭了
- 日月永明
- 2074字
- 2023-10-20 00:01:00
香山縣。
“老爺…”
推開書房的門,李齊小心翼翼的進了屋子,躬身道。
李淳只是微微抬頭望了一眼,并未發問。
“船…開走了…剛剛…午時初,船隊出了珠江,奔大海去了…”
李齊忍不住擦著眼角的淚水,語氣略顯哽咽。
摸著手中的書封,李淳面色沉重道:“吳大人呢?”
“吳大人也跟著走了…”
李齊躬身答道。
放下書卷,李淳起身道:“把書房封起來,每日安排人來打掃,任何一本書,都不能移動,這里的書…都是可染一本一本整理的…”
抽了抽鼻子,頗有一種失落感,吳滿德拉著他押注徐毅的時候,他是不愿意的。
畢竟,卷入那些紛爭之中,李家縱然在香山很有權勢,那也不足以自保。
但挨不住吳滿德死的說成活的,李淳松了口,本以為徐毅會在廣東大展拳腳,以他李家在廣東的地位,或多或少都能給到極大的幫助。
但…徐毅帶著人,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香山…
帶走了他的兒子,帶走了他的侄兒,帶走了他半數家財,帶走了他的心肝寶貝,留下的,只有無盡凄涼。
“可染的閨房,也要每日打掃。”
……
碧波藍天,揚帆起航。
八十八艘大船,以錐形前航,三種完全不一的船只,一艘略大的艦船,作為指揮艦,居于中央,站在船上一眼望去,四面八方,皆是友軍。
可若是站在天上下望,不足百艘的船隊,浩浩蕩蕩,乘風破浪。
艦船。
“將軍,我們這算不算是孤注一擲啊…”
自從入了海,王瑋心中七上八下。
“伸頭是一刀,縮脖也是一刀,反抗不一定死,不反抗,只能死。梭哈也是一種藝術。”
徐毅能說什么,他的事情已經鬧到應天去了,鬼知道得罪了應天的哪個大老爺,為了自保,他別無選擇,沒有殺黃道周,已經是徐毅極為克制了。
“這個時間點,剛剛好。”
徐毅望著地圖,依照地圖來看,根據真實判斷,山海關…不,準確的說,整個遼東的防御,都是極為空虛的。
可以用空虛到令人發指來形容。
崇禎十七年九月底,多鐸率軍南征,徐毅雖然不記得具體日期,但依照如今應天還安穩,還占據徐州來看,清軍南下的步伐應該最多是剛剛開始。
不過徐毅知道的是,清軍南下,為了覆滅大順,應天政權,可謂是傾巢而出,多鐸,阿濟格,統領八旗精銳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兵馬,外加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漢八旗,全數南下。
順天即便有清軍駐扎,最多不會超過三旗兵馬,按照清軍的建制,一旗兵馬七千五百人的規模,多爾袞在順天能調動的兵馬,最多不超過三萬。
說破天也不會超過三萬。
他要守護順天,鞏固順天的統治,關外的老家赫圖阿拉,沈陽城,外加如今更重要的順天城,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給漢人駐扎。
甚至不能有漢人軍隊。
而大順政權,雖然節節敗退,但還沒到滅亡的邊緣,仍舊在奮力抵抗,哪怕各自為戰,也足夠牽扯清軍和包衣奴才的精力。
“以我推測,多爾袞入關,一樣是孤注一擲,赫圖阿拉,沈陽兩城,加在一起也不會有一旗兵馬,包括三海關在內。”
“清軍想要南下,必然要用到吳三桂,耿仲明等人的漢八旗兵馬,而用漢八旗又不得不防漢八旗,所以,無論怎么看,多爾袞想要控制大軍出征,順天的空虛是必然的。”
“這就是他們的悲哀。他們想要建立穩固的統治,但卻沒有足夠的族人可堪一用。大明太大了,需要布防的地方太多了。”
“他們也絕不會想到,會有人渡海突擊山海關,所以,我判斷,關外的八旗兵,大部駐扎在沈陽城。”
“而跟著多爾袞入關的清軍,絕大多數駐扎在順天府。”
徐毅看著腳下的地圖,這確實是他們的悲哀,大明輸個十次八次的,仍舊能拉出來十幾萬軍隊,輕輕松松的。反觀多爾袞。
如今勢力壯大,想要鯨吞天下,但他內部的空虛,是藏不住的,蒙滿八旗,不過三十萬可戰之兵,其中滿八旗,也就十數萬。
無論是遼東,亦或是山海關,多爾袞既不會讓漢人駐防,也不會讓蒙人駐防。
指著順天的方向,徐毅開口道:“突襲山海關,成功的幾率,至少有八成,但是拿下山海關之后,我軍應當如何運作。”
從各方分析,清軍的背后不堪一擊,這是必然的,先天劣勢,不是多爾袞一個人能彌補的。
“東出,收復遼東,虎視關內,據山海關之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西進,沿路招兵,圍困京師,敲山震虎。若我軍圍困順天府,則多爾袞必生慌亂,城內百姓,喜迎王師,剃發易服之下,反抗本就跌出不斷,屆時,外有我軍,內有叛亂。”
王瑋躬身道。
實際對于突襲山海關這件事,千戶以上將官,都是愿意的,滿八旗人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突襲山海關的成功率,可謂是極高。
但問題是,拿下山海關,他們也是孤軍,沒有外援,空守一座雄關險要…
“要做足聲勢,但是登陸之后,我軍的戰馬,恐怕不能迅速恢復體力,而野戰也非我軍強項。我傾向收復寧錦。”
“以寧錦為基礎,開墾募兵,據城而守,尚有騰轉挪移之地。”
林芝躬身道。
“收復寧錦…”
徐毅看著山海關的東西兩線,東邊是寧錦,西邊是順天。
“收復寧錦,我軍以優勢兵力,迅速席卷而下,如將軍所言,順天之清軍,必不多矣,若寧錦,山海關一線皆失。多爾袞騎虎難下,他若來攻山海關,必定要籌集足夠之兵。”
“兵少,談何攻克山海關,可等他召集兵馬的時間,我軍于山海關布置城防,招募漢民,發放糧米,據雄關高城而守之、”
“沈陽一帶的小股清軍,不足為慮,拒守錦城,萬無一失,清軍只能自關內猛攻山海關,若清軍集合在山海關,則關內必定亂起。”
“清軍久攻不下,豈有不退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