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工程做法則例戰(全2冊)
- (清)工部頒布
- 20251字
- 2023-09-27 14:20:41
九檁歇山〔1〕轉角前后廊單翹單昂〔2〕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
【注釋】
〔1〕歇山: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歇山頂可以被分解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類似懸山頂,下部分類似廡殿頂。由于屋面共有九條脊,因此也被稱為“九脊殿”。在高度上,其既可以作單檐,也可以作重檐,而后者建筑規格較高。
〔2〕單翹單昂:在斗栱中線上伸出一個翹和一個昂。
【譯解】使用斗口為三寸的單翹單昂斗栱,建造九檁進深帶轉角前后廊的歇山頂大木式建筑的方法。
【原文】凡面闊、進深以斗科攢數定,每攢以口數十一份定寬(原注:每斗口一寸,隨身加一尺一寸為十一份)。如斗口三寸,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攢寬三尺三寸。如面闊用平身斗科四攢,加兩邊柱頭科各半攢,共斗科五攢,得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如次間收分一攢,得面闊一丈三尺二寸。梢間同,或再收一攢,臨期酌定。如進深用平身斗科八攢,加兩邊柱頭科各半攢,共斗科九攢,并之,得進深二丈九尺七寸。如廊內用平身斗科一攢,加兩邊柱頭科各半攢,共斗科二攢,并之,得前、后廊各進深六尺六寸,加之,得通進深四丈二尺九寸。
【譯解】面寬和進深都由斗栱的套數來確定,一套斗栱的寬度為斗口寬度的十一倍(原注:如果斗口的寬度為一寸,則斗栱的寬度是斗口寬度的十一倍,即一尺一寸)。如果斗口的寬度為三寸,那么可得一套斗栱的寬度為三尺三寸。如果在面寬方向上使用四套平身科斗栱,兩側均使用半套柱頭科斗栱,則共計使用五套斗栱,那么可得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如果次間少用一套斗栱,則可得面寬一丈三尺二寸。梢間與次間的面寬相同,或者梢間比次間少用一套斗栱,斗栱使用的具體數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如果進深用八套平身科斗栱,兩側均使用半套柱頭科斗栱,則共計使用九套斗栱,可得進深為二丈九尺七寸。如果廊的內部用一套平身科斗栱,兩側均使用半套柱頭科斗栱,則共計使用兩套斗栱,可得前后廊的進深均為六尺六寸。房間的進深與前后廊的進深相加,可得通進深為四丈二尺九寸。
【原文】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除平板枋斗科高分位定高(原注:每斗口一寸,隨身加七尺為七十份),如斗口三寸,得檐柱連平板枋,斗科通高二丈一尺,內除平板枋高六寸,斗科高二尺七寸六分,得檐柱凈高一丈七尺六寸四分,外每柱徑一尺,加上、下榫各長三寸。如柱徑一尺八寸,得榫長各五寸四分。以斗口六份定徑寸(原注:每斗口一寸,隨身加六寸為六份),如斗口三寸,得檐柱徑一尺八寸。兩山檐柱做法同。

歇山
歇山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其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
凡金柱以出廊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拽架尺寸用加舉定高。如廊深六尺六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二拽架一尺八寸(原注:每拽架以斗口三份為一拽架得九寸),共深八尺四寸。按五舉加之,得高四尺二寸,并檐柱、平板枋、斗科通高二丈一尺,得金柱高二丈五尺二寸。外每柱徑一尺,加上、下榫各長三寸。如柱徑二尺,得榫長各六寸。以檐柱徑加二寸定徑寸。如檐柱徑一尺八寸,得金柱徑二尺。
凡小額枋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兩頭共除柱徑一份一尺八寸,得凈面闊一丈四尺七寸,即長一丈四尺七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四分之一。如柱徑一尺八寸,得榫長各四寸五分。榫廊子小額枋,一頭加柱徑半份,又照本身高加半份,得出榫分位。如本身高一尺二寸,得出榫長六寸。一頭除柱徑半份,外加入榫分位,亦按柱徑四分之一。以斗口四份定高,如斗口三寸,得小額枋高一尺二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厚一尺。兩山小額枋做法同。
凡由額墊板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兩頭共除柱徑一份一尺八寸,得凈面闊一丈四尺七寸,即長一丈四尺七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十分之二。如柱徑一尺八寸,得榫長各三寸六分。以斗口二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三寸,得由額墊板高六寸,厚三寸。兩山由額墊板做法同。
凡大額枋之長俱與小額枋同。其廊子大額枋,一頭加檐柱徑一份,得霸王拳分位;一頭除柱徑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柱徑四分之一。以斗口六份定高。如斗口三寸,得大額枋高一尺八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大額枋厚一尺六寸。兩山大額枋做法同。
凡平板枋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外每寬一尺,加扣榫長三寸。如平板枋寬九寸,得扣榫長二寸七分。其廊子平板枋,一頭加柱徑一份,得交角出頭分位。如柱徑一尺八寸,得出頭長一尺八寸。以斗口三份定寬,二份定高。如斗口三寸,得平板枋寬九寸,高六寸。兩山平板枋做法同。
凡桃尖梁以廊子進深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定長。如廊深六尺六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長一尺八寸,共長八尺四寸。又加二拽架尺寸長一尺八寸,得桃尖梁通長一丈二寸。外加金柱徑半份,又出榫照隨梁枋高半份。如隨梁枋高一尺二寸,得出榫長六寸。以拽架加舉定高,如單翹單昂得二拽架深一尺八寸,按五舉加之,得高九寸,又加螞蚱頭、撐頭木各高六寸,得桃尖梁高二尺一寸(原注:螞蚱頭、撐頭木詳載斗科做法)。以斗口六份定厚。如斗口三寸,得桃尖梁厚一尺八寸。以斗口四份定桃尖梁頭之厚,得厚一尺二寸。
凡桃尖隨梁枋以出廊定長。如出廊深六尺六寸,即長六尺六寸。外一頭加檐柱徑半份,一頭加金柱徑半份。又兩頭出榫照本身高加半份。如本身高一尺二寸,得出榫各長六寸。高、厚與小額枋同。
凡順桃尖梁〔1〕以梢間面闊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定長。如梢間面闊一丈三尺二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長一尺八寸,共長一丈五尺。又加二拽架尺寸,得順桃尖梁通長一丈六尺八寸。外加金柱徑半份,又出榫照順隨梁枋〔2〕高半份。如順隨梁枋高一尺二寸,得出榫長六寸。高、厚與桃尖梁做法同。
【注釋】
〔1〕順桃尖梁: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順著面寬的方向放置,因此而得名。
〔2〕順隨梁枋:位于順桃尖梁下方,是與順桃尖梁平行放置的枋子,起著連接山面的檐柱與金柱,承托順桃尖梁的作用。
【譯解】檐柱的高度為斗口寬度的七十倍減去平板枋加斗栱的高度(原注:如果斗口的寬度為一寸,檐柱的高度為一寸的七十倍,即七尺)。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檐柱與平板枋和斗栱的總高度為二丈一尺。減去平板枋的高度六寸,再減去斗栱的高度二尺七寸六分,可得檐柱的凈高度為一丈七尺六寸四分。當檐柱徑為一尺時,加上、下榫的長度均為三寸。若檐柱徑為一尺八寸,則可得榫的長度均為五寸四分。以斗口寬度的六倍來確定檐柱徑(原注:每個斗口的寬度為一寸,為斗口寬度的六倍,斗栱的寬度即六寸)。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檐柱徑為一尺八寸。兩山墻的檐柱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金柱的高度由出廊的進深和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的拽架尺寸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為二拽架,其長度為一尺八寸(原注:斗口寬度的三倍為一拽架,據此可以計算出一拽架的長度為九寸),二者相加為八尺四寸。使用五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四尺二寸。加上檐柱、平板枋和斗栱的高度二丈一尺,可得金柱的高度為二丈五尺二寸。當柱徑為一尺時,加上、下榫的長度均為三寸。若柱徑為二尺,則可得榫的長度均為六寸。以檐柱徑增加二寸來確定金柱徑。若檐柱徑為一尺八寸,則可得金柱徑為二尺。
小額枋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兩端共減去柱徑的尺寸一尺八寸,可得凈面寬為一丈四尺七寸,則小額枋的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均為柱徑的四分之一。若柱徑為一尺八寸,則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四寸五分。廊子里的小額枋,一端加柱徑的一半,再加出榫的長度,出榫的長度為自身高度的一半。若自身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則可得出榫的長度為六寸。一端減去柱徑的一半,再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柱徑的四分之一。以斗口寬度的四倍來確定小額枋的高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小額枋的高度為一尺二寸。以自身的高度減少二寸來確定其厚度,可得小額枋的厚度為一尺。兩山墻的小額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由額墊板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兩端共減去柱徑的尺寸一尺八寸,可得凈面寬為一丈四尺七寸,則由額墊板的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均為柱徑的十分之二。若柱徑為一尺八寸,則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六分。以斗口寬度的兩倍來確定由額墊板的高度,以斗口的寬度來確定其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由額墊板的高度為六寸,厚度為三寸。兩山墻的由額墊板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大額枋的長度與小額枋的長度相同。廊子里的大額枋,一端加檐柱徑的尺寸,作為霸王拳;一端減去柱徑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柱徑的四分之一。以斗口寬度的六倍來確定大額枋的高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大額枋的高度為一尺八寸。以自身的高度減少二寸來確定其厚度,可得大額枋的厚度為一尺六寸。兩山墻的大額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平板枋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平板枋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當平板枋的寬度為一尺時,外加扣榫的長度為三寸。若平板枋的寬度為九寸,可得扣榫的長度為二寸七分。廊上的平板枋,一端加柱徑的尺寸,作為出頭部分。若柱徑為一尺八寸,則出頭部分的長度為一尺八寸。用斗口寬度的三倍來確定平板枋的寬度,用斗口寬度的兩倍來確定其高度。如果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則可得平板枋的寬度為九寸,高度為六寸。兩山墻的平板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桃尖梁的長度由廊的進深加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間距來確定。若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間距為一尺八寸,則得總長度為八尺四寸。再加兩拽架的長度一尺八寸,可得桃尖梁的長度為一丈二寸。向外出頭的部分為金柱徑的一半,再加出榫的長度,出榫的長度為隨梁枋高度的一半。若隨梁枋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則出榫的長度為六寸。桃尖梁的高度由拽架的尺寸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單翹單昂為二拽架,拽架的尺寸為一尺八寸。如果使用五舉的比例,則可得高度為九寸。再加上螞蚱頭和撐頭木,二者的高度均為六寸,則可得桃尖梁的高度為二尺一寸(原注:螞蚱頭、撐頭木的尺寸在斗科做法里有詳細記載)。以斗口寬度的六倍來確定桃尖梁的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桃尖梁的厚度為一尺八寸。以斗口寬度的四倍來確定桃尖梁梁頭的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桃尖梁梁頭的厚度為一尺二寸。
桃尖隨梁枋的長度由出廊的進深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則桃尖隨梁枋的長度為六尺六寸。在外側的一端加檐柱徑的一半,另一端加金柱徑的一半,兩端出榫的長度為隨梁枋本身高度的一半。若隨梁枋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則兩端出榫的長度均為六寸。桃尖隨梁枋的高度、厚度與小額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順桃尖梁的長度,由梢間的面寬和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的間距來確定。若梢間的面寬為一丈三尺二寸,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的間距為一尺八寸,二者相加得長度為一丈五尺。再加兩拽架長度,可得順桃尖梁的總長度為一丈六尺八寸。外加金柱徑的一半,再加出榫的長度,出榫的長度為順隨梁枋高度的一半。若順隨梁枋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則可得出榫的長度為六寸。順桃尖梁的高度、厚度與桃尖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原文】凡順隨梁枋以梢間面闊定長。如梢間面闊一丈三尺二寸,即長一丈三尺二寸。外一頭加檐柱徑半份,一頭加金柱徑半份。又兩頭出榫照本身高加半份。如本身高一尺二寸,得出榫各長六寸。高、厚與小額枋同。
凡挑檐桁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外每徑一尺,加扣榫長三寸。如徑一尺,得扣榫長三寸。其廊子挑檐桁,一頭加二拽架長一尺八寸,又加交角出頭分位,按本身徑一份半。如本身徑一尺,得交角出頭一尺五寸。以正心桁之徑收二寸定徑寸。如正心桁徑一尺二寸,得挑檐桁徑一尺。兩山挑檐桁做法同。
凡挑檐枋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內除桃尖梁頭之厚一尺二寸,得凈面闊一丈五尺三寸。即挑檐枋長一丈五尺三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三寸,得榫長各三寸。其廊子挑檐枋,一頭加二拽架長一尺八寸,又加交角出頭分位,按挑檐桁徑一份半。如挑檐桁徑一尺,得出頭長一尺五寸。一頭除桃尖梁頭之厚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三寸,得榫長三寸。以斗口二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三寸,得挑檐枋高六寸,厚三寸。兩山挑檐枋做法同。
凡正心桁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外每徑一尺,加搭交榫長三寸。如徑一尺二寸,得榫長三寸六分。其廊子正心桁,一頭加交角出頭分位,按本身徑一份。如本身徑一尺二寸,得出頭長一尺二寸。以斗口四份定徑。如斗口三寸,得正心桁徑一尺二寸。兩山正心桁做法同。
凡正心枋計三層,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內除桃尖梁頭之厚一尺二寸,得凈面闊一丈五尺三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本身之高半份。如本身高六寸,得榫長各三寸。其廊子正心枋,一頭除桃尖梁頭之厚半份,外加入榫分位,按本身高半份,得榫長三寸。第一層一頭帶螞蚱頭長二尺七寸;第二層一頭帶撐頭木長一尺八寸。以斗口二份定高。如斗口三寸,得正心枋高六寸。以斗口一份,外加包掩定厚。如斗口三寸,加包掩六分,得正心枋厚三寸六分。兩山正心枋做法同。
【譯解】順隨梁枋的長度由梢間的面寬來確定。若梢間的面寬為一丈三尺二寸,則順隨梁枋的長度為一丈三尺二寸。在外側一端加檐柱徑的一半,另一端加金柱徑的一半。兩端出榫,出榫的長度為自身高度的一半。若自身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則可得出榫的長度均為六寸。順隨梁枋的高度、厚度與小額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挑檐桁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挑檐桁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當挑檐桁的直徑為一尺時,外加扣榫的長度為三寸。廊子里的挑檐桁,一端需增加兩拽架,長度為一尺八寸。再加與其他構件相交之后的出頭部分,該部分的長度為本身直徑的一點五倍,若本身的直徑為一尺,可得該出頭部分的長度為一尺五寸。以正心桁的直徑減少二寸來確定挑檐桁的直徑。若正心桁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則可得挑檐桁的直徑為一尺。兩山墻的挑檐桁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挑檐枋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減去桃尖梁梁頭的厚度一尺二寸,可得凈面寬為一丈五尺三寸,則挑檐枋的長度為一丈五尺三寸。外加兩端入榫的長度,其為自身的厚度。若自身的厚度為三寸,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廊子里的挑檐枋,一端需增加兩拽架,長度為一尺八寸。再加與其他構件相交之后的出頭部分,該部分的長度為挑檐桁直徑的一點五倍,若挑檐桁的直徑為一尺,可得該出頭部分的長度為一尺五寸。一端減去桃尖梁梁頭厚度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自身的厚度。若自身的厚度為三寸,可得入榫的長度為三寸。以斗口寬度的兩倍來確定挑檐枋的高度,以斗口的寬度來確定其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挑檐枋的高度為六寸,厚度為三寸。兩山墻的挑檐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正心桁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正心桁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當正心桁的直徑為一尺時,外加的相交部分的榫的長度為三寸。若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榫的長度為三寸六分。廊子里的正心桁,一端與其他構件相交后出頭,該出頭部分的長度為本身的直徑。若本身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出頭部分的長度為一尺二寸。以斗口寬度的四倍來確定正心桁的直徑。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正心桁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兩山墻的正心桁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正心枋共有三層,其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減去桃尖梁梁頭的厚度一尺二寸,可得凈面寬為一丈五尺三寸。兩端外加的入榫的長度為自身高度的一半。若自身的高度為六寸,可得入榫的長度為三寸。廊子里的正心枋,一端需減去桃尖梁梁頭厚度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自身高度的一半,可得入榫的長度為三寸。第一層正心枋有螞蚱頭,長度為二尺七寸;第二層正心枋一端有正撐頭木,長度為一尺八寸。以斗口寬度的兩倍來確定正心枋的高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正心枋的高度為六寸。用斗口的寬度加包掩來確定正心枋的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包掩為六分,可得正心枋的厚度為三寸六分。兩山墻的正心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原文】凡里、外拽枋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里面除桃尖梁身厚一尺八寸,得長一丈四尺七寸;外面除桃尖梁頭厚一尺二寸,得長一丈五尺三寸。里、外拽枋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三寸,得榫長各三寸。其廊子拽枋,里一根,一頭除桃尖梁身之厚半份;外一根,一頭除桃尖梁頭之厚半份。各加入榫分位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三寸,得榫長三寸。外一根,一頭帶撐頭木長一尺八寸;里一根收一拽架長九寸。高、厚與挑檐枋同。兩山拽枋做法同。
凡井口枋之長,與里面拽枋同。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本身厚一份,如本身厚三寸,得榫長各三寸。其廊子井口枋,一頭收二拽架長一尺八寸,一頭除桃尖梁之厚半份,外加入榫按本身厚一份。以挑檐桁之徑定高,如挑檐桁徑一尺,井口枋即高一尺,厚與拽枋同。兩山井口枋做法同。
凡老檐桁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老檐桁即長一丈六尺五寸。外每徑一尺,加搭交榫長三寸。其梢間老檐桁,按面闊內除安博脊〔1〕分位得長。徑與正心桁同。
凡老檐墊板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內除七架梁頭厚二尺二寸,得凈面闊一丈四尺三寸,老檐墊板即長一丈四尺三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照梁頭之厚每尺加入榫二寸。如梁頭厚二尺二寸,得榫長各四寸四分。其梢間墊板,一頭除梁頭厚半份,一頭除金柱徑半份。加榫仍照前法。以斗口四份定高,一份定厚。如斗口三寸,得老檐墊板高一尺二寸,厚三寸。
凡老檐枋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內除柱徑一份二尺,得凈面闊一丈四尺五寸,即長一丈四尺五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四分之一。如柱徑二尺,得榫長各五寸。高、厚與小額枋同。
凡天花墊板以舉架定高。如舉架高四尺二寸,內除老檐枋之高一尺二寸,桃尖梁高二尺一寸,得天花墊板高九寸。長、厚與老檐墊板同。
【注釋】
〔1〕博脊:在歇山頂建筑中,是位于兩山與山花板交界處的脊,與進深方向平行,與垂脊和戧脊相交,起著填補兩山屋面瓦的連接處,防止雨水滲漏的作用。
【譯解】里、外拽枋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分,里拽枋需減去桃尖梁的厚度一尺八寸,可得其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外拽枋需減去桃尖梁梁頭的厚度一尺二寸,可得其長度為一丈五尺三寸。里、外拽枋的兩端分別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與拽枋的厚度相同。若拽枋的厚度為三寸,則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廊子的拽枋,里拽枋的一端需減去桃尖梁厚度的一半;外拽枋的一端需減去桃尖梁梁頭厚度的一半。里、外拽枋分別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與拽枋的厚度相同。若拽枋的厚度為三寸,可得入榫的長度為三寸。外拽枋的一端有撐頭木,其長度為一尺八寸。里拽枋向內縮進一拽架,縮進的長度為九寸。里、外拽枋的高度、厚度與挑檐枋的高度、厚度相同。兩山墻的拽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井口枋的長度與里拽枋的長度相同。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與井口枋的厚度相同。若井口枋的厚度為三寸,可得入榫的長度為三寸。廊子里的井口枋,一端需縮進二拽架,縮進的長度為一尺八寸;一端減去桃尖梁厚度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與井口枋的厚度相同。用挑檐桁的直徑來確定井口枋的高度。若挑檐桁的直徑為一尺,則井口枋的高度為一尺。井口枋的厚度與拽枋的厚度相同。兩山墻的井口枋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老檐桁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老檐桁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當老檐桁的直徑為一尺時,與其他構件相交的部分外加的榫的長度為三寸。梢間的老檐桁的長度由面寬減去安裝博脊的占位來確定。老檐桁的直徑與正心桁的直徑相同。
老檐墊板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減去七架梁梁頭的厚度二尺二寸,可得凈面寬為一丈四尺三寸,則老檐墊板的長度為一丈四尺三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當梁頭的厚度為一尺時,入榫的長度為二寸。以此計算,若梁頭的厚度為二尺二寸,可得入榫的長度為四寸四分。梢間的老檐墊板,一端減去梁頭厚度的一半;一端減去金柱徑的一半。外加入榫的長度,其長度按照前述方法進行計算。以斗口寬度的四倍來確定老檐墊板的高度,以斗口的寬度來確定其厚度。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老檐墊板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厚度為三寸。
老檐枋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減去柱徑的尺寸,即二尺,可得凈面寬為一丈四尺五寸,則老檐枋的長度為一丈四尺五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均為柱徑的四分之一。若柱徑為二尺,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五寸。老檐枋的高度、厚度與小額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天花墊板的高度由舉架來確定。若舉架的高度為四尺二寸,減去老檐枋的高度一尺二寸,再減去桃尖梁的高度二尺一寸,可得天花墊板的凈高度為九寸。天花墊板的長度、厚度與老檐墊板的長度、厚度相同。
【原文】凡天花枋之長,與老檐枋同。以小額枋之高加二寸定高。如小額枋高一尺二寸,得天花枋高一尺四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天花枋厚一尺二寸。
凡踩步金枋〔1〕以進深定長。如進深二丈九尺七寸,除金柱徑一份二尺,得凈進深二丈七尺七寸,即長二丈七尺七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四分之一。如柱徑二尺,得榫長各五寸。高、厚與小額枋同。
凡踩步金以進深定長,如進深二丈九尺七寸。兩頭加假桁條頭。各按桁條徑一份半。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假桁條頭各長一尺八寸,得踩步金長三丈三尺三寸。以金柱徑加二寸定厚,如柱徑二尺,得踩步金厚二尺二寸。以本身厚每尺加二寸定高,得踩步金高二尺六寸四分。
【注釋】
〔1〕踩步金枋:踩步金,歇山建筑所特有的構件。位于梢間順梁上方,與其他梁平行,與第二層梁架的高度相同,承托山面檐椽的后尾。踩步金枋,位于踩步金的下方,起著連接山面金柱柱頭的作用。
【譯解】天花枋的長度與老檐枋的長度相同。以小額枋的高度加二寸來確定天花枋的高度。若小額枋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可得天花枋的高度為一尺四寸。以自身的高度減少二寸來確定其厚度,由此可得天花枋的厚度為一尺二寸。
踩步金枋的長度由進深來確定。若進深為二丈九尺七寸,減去金柱徑的尺寸,即二尺,可得凈進深為二丈七尺七寸,則踩步金枋的長度為二丈七尺七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均為柱徑的四分之一。若柱徑為二尺,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五寸。踩步金枋的高度、厚度與小額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踩步金的長度由進深來確定。若進深為二丈九尺七寸,兩端外加假桁條頭,其長度為桁條直徑的一點五倍。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假桁條頭的長度均為一尺八寸,由此可得踩步金的長度為三丈三尺三寸。以金柱徑增加二寸來確定踩步金的厚度。若金柱徑為二尺,可得踩步金的厚度為二尺二寸。以自身的厚度來確定其高度。當自身的厚度為一尺時,其高度為一尺二寸,由此可得踩步金的高度為二尺六寸四分。
【原文】凡七架梁以步架六份定長。如步架六份共深二丈九尺七寸,兩頭各加桁條徑一份得柁頭分位。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七架梁通長三丈二尺一寸。高、厚與踩步金同。
凡七架隨梁枋以步架六份定長。如步架六份深二丈九尺七寸,內除金柱徑一份二尺,得七架隨梁枋長二丈七尺七寸。外加兩頭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四分之一,如柱徑二尺,得榫長各五寸。高、厚與大額枋同。
凡天花梁之長,與七架隨梁枋同。以金柱徑加二寸定高,如金柱徑二尺,得天花梁高二尺二寸。以本身高收二寸定厚,得厚二尺。
【譯解】七架梁的長度由步架長度的六倍來確定。若步架長度的六倍為二丈九尺七寸,兩端均延長與桁條直徑相同的長度,將此距離作為柁頭的長度。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七架梁的總長度為三丈二尺一寸。七架梁的高度、厚度與踩步金的高度、厚度相同。
七架隨梁枋的長度由步架長度的六倍來確定。若步架長度的六倍為二丈九尺七寸,減去金柱徑的尺寸,即二尺,可得七架隨梁枋的長度為二丈七尺七寸。兩端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均為柱徑的四分之一。若柱徑為二尺,則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五寸。七架隨梁枋的高度、厚度與大額枋的高度、厚度相同。
天花梁的長度與七架隨梁枋的長度相同。以金柱徑加二寸來確定天花梁的高度,若金柱徑為二尺,可得天花梁的高度為二尺二寸。以自身的高度減少二寸來確定其厚度,可得天花梁的厚度為二尺。
【原文】凡踩步金下交金橔以出廊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之拽架尺寸用加舉定高。如廊深六尺六寸,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二拽架一尺八寸,共深八尺四寸,按五舉加之,得高四尺二寸,內除順桃尖梁之高二尺一寸,得交金橔凈高二尺一寸。每寬一尺加下榫長三寸。如本身寬一尺九寸六分,得榫長五寸八分。以踩步金之厚每尺收滾楞二寸定厚。如踩步金厚二尺二寸,得交金橔厚一尺七寸六分。以本身厚加二寸定寬,得寬一尺九寸六分。
凡下金瓜柱以步架加舉定高。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七舉加之,得高三尺四寸六分,內除七架梁之高二尺六寸四分,得瓜柱凈高八寸二分。外每寬一尺,加上、下榫各長三寸。如本身寬一尺八寸,得榫長各五寸四分。以五架梁之厚每尺收滾楞二寸定厚。如五架梁厚二尺,得瓜柱厚一尺六寸。以本身厚加二寸定寬,得寬一尺八寸。
【譯解】踩步金的下交金橔的高度,以出廊的進深加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拽架尺寸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距離為二拽架,即一尺八寸,則可得總長度為八尺四寸。使用五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四尺二寸。減去順桃尖梁的高度二尺一寸,可得交金橔的凈高度為二尺一寸。當交金橔的寬度為一尺時,下方加榫的長度為三寸。若交金橔的寬度為一尺九寸六分,可得榫的長度為五寸八分。以踩步金的厚度來確定交金橔的厚度。當踩步金的厚度為一尺時,交金橔的厚度為八寸。若踩步金的厚度為二尺二寸,則可得交金橔的厚度為一尺七寸六分。以自身的厚度增加二寸來確定其寬度,由此可得交金橔的寬度為一尺九寸六分。
下金瓜柱的高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七舉的比例,可得其高度為三尺四寸六分。減去七架梁的高度二尺六寸四分,可得下金瓜柱的凈高度為八寸二分。當下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時,上、下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若下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八寸,可得上、下入榫的長度均為五寸四分。以五架梁的厚度來確定下金瓜柱的厚度。當五架梁的厚度為一尺時,下金瓜柱的厚度為八寸。若五架梁的厚度為二尺,則可得下金瓜柱的厚度為一尺六寸。以自身的厚度增加二寸來確定其寬度,由此可得下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八寸。
【原文】凡五架梁以步架四份定長。如步架四份深一丈九尺八寸,兩頭各加桁條徑一份得柁頭分位。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五架梁通長二丈二尺二寸。以七架梁之高、厚各收二寸定高、厚,如七架梁高二尺六寸四分,厚二尺二寸,得五架梁高二尺四寸四分,厚二尺。
凡上金瓜柱以步架加舉定高。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八舉加之,得高三尺九寸六分,內除五架梁之高二尺四寸四分,得上金瓜柱凈高一尺五寸二分。外每寬一尺,加上、下榫各長三寸。如本身寬一尺六寸四分,得上、下榫各長四寸九分。以三架梁之厚每尺收滾楞二寸定厚。如三架梁厚一尺八寸,得上金瓜柱厚一尺四寸四分。以本身厚每尺加二寸定寬,得寬一尺六寸四分。
凡角背以步架定長。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角背即長四尺九寸五分。
以瓜柱之凈高折半定高。如瓜柱高一尺五寸二分,得角背高七寸六分。以瓜柱厚三分之一定厚。如瓜柱厚一尺四寸四分,得角背厚四寸八分。
凡金、脊桁之長、徑做法,俱與老檐桁同。
凡金、脊枋之長、寬、厚做法,俱與老檐枋同。除瓜柱之徑一份,外加入榫分位,各按柱徑四分之一。
凡金、脊墊板之長、寬、厚做法,俱與老檐墊板同。除梁頭或脊瓜柱,外加入榫尺寸。
凡三架梁以步架二份定長。如步架二份深九尺九寸,兩頭各加桁條徑一份得柁頭分位。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三架梁通長一丈二尺三寸。以五架梁之高、厚各收二寸定高、厚。如五架梁高二尺四寸四分,厚二尺,得三架梁高二尺二寸四分,厚一尺八寸。
凡脊瓜柱以步架加舉定高。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九舉加之,得高四尺四寸五分,又加平水高一尺二寸,得共高五尺六寸五分。內除三架梁之高二尺二寸四分,得脊瓜柱凈高三尺四寸一分。外加桁條徑三分之一作上桁椀。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桁椀高四寸。又每寬一尺加下榫長三寸。如本身寬一尺六寸四分,得下榫長四寸九分。寬、厚與上金瓜柱同。
【譯解】五架梁的長度由步架長度的四倍來確定。若步架長度的四倍為一丈九尺八寸,兩端均延長與桁條直徑相同的長度,將此距離作為柁頭的長度。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五架梁的總長度為二丈二尺二寸。以七架梁的高度、厚度各減少二寸,來確定五架梁的高度、厚度。若七架梁的高度為二尺六寸四分,厚度為二尺二寸,可得五架梁的高度為二尺四寸四分,厚度為二尺。
上金瓜柱的高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八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三尺九寸六分。減去五架梁的高度二尺四寸四分,可得上金瓜柱的凈高度為一尺五寸二分。當下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時,上、下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若上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六寸四分,可得上、下入榫的長度均為四寸九分。以三架梁的厚度來確定上金瓜柱的厚度。當三架梁的厚度為一尺時,上金瓜柱的厚度為八寸。若三架梁的厚度為一尺八寸,則可得上金瓜柱的厚度為一尺四寸四分。以自身的厚度增加二寸來確定其寬度,由此可得上金瓜柱的寬度為一尺六寸四分。
角背的長度由步架的長度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則角背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
以瓜柱凈高度的一半來確定角背的高度。若瓜柱的凈高度為一尺五寸二分,則可得角背的高度為七寸六分。以瓜柱厚度的三分之一來確定角背的厚度。若瓜柱的厚度為一尺四寸四分,可得角背的厚度為四寸八分。
金桁、脊桁的長度、直徑的計算方法都與老檐桁的相同。
金枋、脊枋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的計算方法都與老檐枋的相同。減去瓜柱的直徑,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柱徑的四分之一。
金墊板、脊墊板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的計算方法都與老檐墊板的相同。其需減去梁頭或脊瓜柱的厚度,外加入榫的長度。
三架梁的長度由步架長度的兩倍來確定。若步架長度的兩倍為九尺九寸,兩端均延長與桁條直徑相同的長度,將其作為柁頭的長度。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則可得三架梁的總長度為一丈二尺三寸。以五架梁的高度、厚度各減少二寸來確定三架梁的高度、厚度。若五架梁的高度為二尺四寸四分,厚度為二尺,則可得三架梁的高度為二尺二寸四分,厚度為一尺八寸。
脊瓜柱的高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九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四尺四寸五分。加平水的高度一尺二寸,可得總高度為五尺六寸五分。減去三架梁的高度二尺二寸四分,可得脊瓜柱的凈高度為三尺四寸一分。外加桁條直徑的三分之一,作為上桁椀。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桁椀的高度為四寸。當脊瓜柱的寬度為一尺時,下方入榫的長度為三寸。若脊瓜柱的寬度為一尺六寸四分,可得下方入榫的長度為四寸九分。脊瓜柱的寬度、厚度與上金瓜柱的寬度、厚度相同。
【原文】凡脊角背以步架定長。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角背即長四尺九寸五分。以脊瓜柱之高、厚三分之一定高、厚。如脊瓜柱除桁椀凈高三尺四寸一分,厚一尺四寸四分,得脊角背高一尺一寸三分,厚四寸八分。
凡扶脊木長、徑做法,俱與脊桁同。脊樁照通脊之高,再加扶脊木之徑一份,桁條徑四分之一,得長。寬照椽徑一份。厚按本身之寬折半。

廡殿、歇山建筑的橫斷面對比
廡殿建筑常為宮殿、壇廟之類的皇家建筑,是國家最高統治權力的象征,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歇山建筑則兼有廡殿式的雄渾氣勢和攢尖式的俏麗風格,是更為基本、常見的一種形制。
凡仔角梁以出廊并出檐各尺寸用方五斜七、舉架定長。如出廊深六尺六寸,出檐八尺一寸(原注:出檐照斗口加算,如斗口單昂,每斗口一寸,出檐二尺四寸。如斗口重昂并單翹單昂,每斗口一寸,出檐二尺七寸。如單翹重昂,每斗口一寸,出檐三尺。如雙翹重昂,每斗口一寸,出檐三尺三寸),得長一丈四尺七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加長,又按一一五加舉,共長二丈三尺六寸六分。再加翼角斜出椽徑三份,如椽徑四寸二分,得并長二丈四尺九寸二分。再加套獸榫照角梁本身之厚一份,如角梁厚八寸四分,即套獸榫長八寸四分,得仔角梁通長二丈五尺七寸六分。以椽徑三份定高,二份定厚。如椽徑四寸二分,得仔角梁高一尺二寸六分,厚八寸四分。
【譯解】脊角背的長度由步架的長度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則脊角背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以脊瓜柱的凈高度和厚度的三分之一來確定脊角背的高度和厚度。若脊瓜柱去除桁椀的凈高度為三尺四寸一分,厚度為一尺四寸四分,可得脊角背的高度為一尺一寸三分,厚度為四寸八分。
扶脊木的長度、直徑都與脊桁的長度、直徑相同。脊樁的長度,為通脊的高度加扶脊木的直徑,再加桁條直徑的四分之一。脊樁的寬度與椽子的直徑相同,厚度為自身寬度的一半。
仔角梁的長度,由出廊和出檐的尺寸用方五斜七法計算之后,再加舉的比例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出檐的長度為八尺一寸(原注:出檐的長度由斗口的寬度來確定,若使用單昂斗口,當斗口的寬度為一寸時,出檐的長度為二尺四寸。若使用重昂和單翹單昂斗口,當斗口的寬度為一寸時,出檐的長度為二尺七寸。若使用單翹重昂斗口,當斗口的寬度為一寸時,出檐的長度為三尺。若使用雙翹重昂斗口,當斗口的寬度為一寸時,出檐的長度為三尺三寸),可得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用方五斜七法來計算角線的長度,再使用一一五舉的比例,可得長度為二丈三尺六寸六分。再加翼角的出頭部分,其長度為椽子直徑的三倍。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得到的翼角的長度與前述長度相加,可得兩者長度的和為二丈四尺九寸二分。再加套獸的入榫的長度,其與角梁的厚度相同。若角梁的厚度為八寸四分,則套獸的入榫的長度為八寸四分。由此可得仔角梁的總長度為二丈五尺七寸六分。以椽子直徑的三倍來確定仔角梁的高度,以椽子直徑的兩倍來確定其厚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仔角梁的高度為一尺二寸六分,厚度為八寸四分。
【原文】凡老角梁以仔角梁之長,除飛檐頭并套獸榫定長。如仔角梁長二丈五尺七寸六分,內除飛檐頭長四尺三寸四分并套獸榫長八寸四分,得長二丈五寸八分。外加后尾三岔頭,照金柱徑一份。如金柱徑二尺,得老角梁通長二丈二尺五寸八分。高、厚與仔角梁同。
凡枕頭木以出廊定長。如出廊深六尺六寸,即長六尺六寸,外加二拽架長一尺八寸,內除角梁之厚半份,得枕頭木長七尺九寸八分。以挑檐桁徑十分之三定寬。如挑檐桁徑一尺,得枕頭木寬三寸。正心桁上枕頭木以出廊定長。如出廊深六尺六寸,即長六尺六寸,內除角梁之厚半份,得正心桁上枕頭木凈長六尺一寸八分。以正心桁徑十分之三定寬。如正心桁徑一尺二寸,得枕頭木寬三寸六分。以椽徑二份半定高。如椽徑四寸二分,得枕頭木一頭高一尺五分,一頭斜尖與桁條平。兩山枕頭木做法同。
凡椽椀、椽中板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以椽徑一份,再加椽徑三分之一定高。如椽徑四寸二分,得椽椀、椽中板高五寸六分。以椽徑三分之一定厚,得厚一寸四分。兩山椽椀做法同。
凡檐椽以出廊并出檐加舉定長。如出廊深六尺六寸,又加出檐照單翹單昂斗科二十七份,斗口三寸,得八尺一寸,共長一丈四尺七寸,又按一一五加舉,得通長一丈六尺九寸。內除飛檐頭長三尺一寸,得檐椽凈長一丈三尺八寸。以桁條徑每尺三寸五分定徑。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椽徑四寸二分。兩山檐椽做法同。
每椽空檔,隨椽徑一份。每間椽數俱應成雙,檔之寬窄,隨數均勻。
【譯解】老角梁的長度由仔角梁的長度減去飛檐頭和套獸入榫的長度來確定。若仔角梁的長度為二丈五尺七寸六分,減去飛檐頭的長度四尺三寸四分,再減去套獸的入榫的長度八寸四分,則可得老角梁的長度為二丈五寸八分。老角梁后尾三岔頭的長度與金柱徑的尺寸相同。若金柱徑為二尺,則可得老角梁的總長度為二丈二尺五寸八分。老角梁的高度、厚度與仔角梁的高度、厚度相同。
枕頭木的長度由出廊的進深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則枕頭木的長度為六尺六寸。再加二拽架的長度一尺八寸,減去角梁的厚度的一半,可得枕頭木的長度為七尺九寸八分。以挑檐桁直徑的十分之三來確定枕頭木的寬度。若挑檐桁的直徑為一尺,可得枕頭木的寬度為三寸。正心桁上方的枕頭木的長度由出廊的進深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則枕頭木的長度為六尺六寸。減去角梁的厚度的一半,可得正心桁上方的枕頭木的凈長度為六尺一寸八分。以正心桁直徑的十分之三來確定其上的枕頭木的寬度。若正心桁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則可得正心桁上方的枕頭木的寬度為三寸六分。以椽子直徑的二點五倍來確定枕頭木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枕頭木一端的高度為一尺五分,另一端為斜尖狀,與桁條平齊。兩山墻的枕頭木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椽椀和椽中板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椽椀和椽中板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以椽子的直徑再加該直徑的三分之一,來確定椽椀和椽中板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則可得椽椀和椽中板的高度為五寸六分。以椽子直徑的三分之一來確定椽椀和椽中板的厚度,可得其厚度為一寸四分。兩山墻的椽椀和椽中板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檐椽的長度由出廊的進深加出檐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出檐的長度為單翹單昂斗栱的二十七倍,若斗口的寬度為三寸,可得出檐的長度為八尺一寸,與出廊的長度相加后的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使用一一五舉的比例,可得檐椽的總長度為一丈六尺九寸。減去飛檐頭的長度三尺一寸,可得檐椽的凈長度為一丈三尺八寸。以桁條的直徑來確定檐椽的直徑。當桁條的直徑為一尺時,檐椽的直徑為三寸五分。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檐椽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兩山墻的檐椽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每兩根椽子的空檔寬度與椽子的寬度相同。每個房間使用的椽子數量都應為雙數,空檔寬度應均勻。
【原文】凡下花架椽以步架加舉定長。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一二五加舉,得下花架椽長六尺一寸八分。徑與檐椽同。
凡上花架椽以步架加舉定長。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一三加舉,得上花架椽長六尺四寸三分。徑與檐椽同。
凡腦椽以步架加舉定長。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按一三五加舉,得腦椽長六尺六寸八分。徑與檐椽同。以上檐、腦椽,一頭加搭交尺寸;花架椽,兩頭各加搭交尺寸,俱照椽徑加一份。如椽徑四寸二分,得搭交長四寸二分。
凡兩山出梢啞叭〔1〕花架、腦椽,俱與正花架、腦椽同。啞叭檐椽以挑山檁〔2〕之長得長,系短椽,折半核算。
凡飛檐椽以出檐定長。如出檐八尺一寸,按一一五加舉,得長九尺三寸一分,三份分之,出頭一份得長三尺一寸,后尾二份半,得長七尺七寸五分。得飛檐椽通長一丈八寸五分。見方與檐椽徑寸同。
凡翼角翹椽長、徑俱與平身檐椽同。其起翹之處,以挑檐桁中出檐尺寸,用方五斜七之法,再加廊深并正心桁中至挑檐桁中拽架各尺寸定翹數。如挑檐桁中出檐六尺三寸,方五斜七加之,得長八尺八寸二分,再加廊深六尺六寸,并二拽架長一尺八寸,共長一丈七尺二寸二分。內除角梁之厚半份,得凈長一丈六尺八寸,即系翼角椽檔分位。但翼角翹椽以成單為率,如逢雙數,應改成單。
凡翹飛椽以平身飛檐椽之長,用方五斜七之法定長。如飛檐椽長一丈八寸五分,用方五斜七加之,第一翹得長一丈五尺二寸,其余以所定翹數,每根遞減長五分五厘。其高比飛檐椽加高半份。如飛檐椽高四寸二分,得翹椽高六寸三分,厚仍四寸二分。
凡里口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以椽徑一份,再加望板之厚一份半定高。如椽徑四寸二分望板之厚一份半二寸一分,得里口高六寸三分。厚與椽徑同。兩山里口做法同。
凡閘檔板以翹檔分位定長。如椽檔寬四寸二分,即閘檔板寬四寸二分。外加入槽每寸一分。高隨椽徑尺寸,以椽徑十分之二定厚。如椽徑四寸二分,得閘檔板厚八分四厘。其小連檐自起翹處至老角梁得長。寬隨椽徑一份。厚照望板之厚一份半,得厚二寸一分。兩山閘檔板、小連檐做法同。
【注釋】
〔1〕啞叭:位于踩步金外側,榻腳木內側的椽。
〔2〕挑山檁:歇山建筑中伸出山墻以外的檁子,起著支撐山墻并使屋面向兩側延伸的作用。
【譯解】下花架椽的長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一二五舉的比例,可得下花架椽的長度為六尺一寸八分。椽子的直徑與檐椽的直徑相同。
上花架椽的長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一三舉的比例,可得上花架椽的長度為六尺四寸三分。上花架椽的直徑與檐椽的直徑相同。
腦椽的長度由步架的長度和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使用一三五舉的比例,則可得腦椽的長度為六尺六寸八分。腦椽的直徑與檐椽的直徑相同。上述檐椽和腦椽的一端與其他部件相交,其出頭部分的長度,與花架椽兩端與其他部件相交的出頭部分的長度相同,也與椽子的直徑相同。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出頭部分的長度為四寸二分。
兩山墻的梢間啞叭花架與腦椽,其尺寸的計算方法與正花架和腦椽的相同。啞叭檐椽的長度由挑山檁的長度來確定。若啞叭檐椽為短椽,則其長度需進行折半核算。
飛檐椽的長度由出檐的長度來確定。若出檐的長度為八尺一寸,使用一一五舉的比例,則可得長度為九尺三寸一分。將此長度三等分,每小段長度為三尺一寸。椽子的出頭部分的長度為每小段的長度,即三尺一寸。椽子的后尾長度為該小段長度的二點五倍,即七尺七寸五分。兩個長度相加,可得飛檐椽的總長度為一丈八寸五分。飛檐椽的截面正方形邊長與檐椽的直徑相同。
翼角翹椽的長度和直徑都與平身檐椽的相同。椽子起翹的位置,由挑檐桁中心到出檐的長度,用方五斜七法計算后的斜邊長度,以及廊的進深和正心桁中心到挑檐桁中心的拽架尺寸等數據共同來確定。若挑檐桁中心到出檐的長度為六尺三寸,用方五斜七法計算出的斜邊長為八尺八寸二分,加廊的進深六尺六寸,再加正心桁中心至挑檐桁中心的二拽架長度一尺八寸,得總長度為一丈七尺二寸二分,減去角梁厚度的一半,可得凈長度為一丈六尺八寸。在翼角翹椽上量出這個長度,刻度處即為椽子起翹的位置。翼角翹椽的數量通常為單數,如果遇到是雙數的情況,應當改變制作方法,使其變為單數。
翹飛椽的長度由平身飛檐椽的長度用方五斜七法計算之后來確定。若飛檐椽的長度為一丈八寸五分,用方五斜七法計算之后,可以得出第一根翹飛椽的長度為一丈五尺二寸。其余的翹飛椽的長度,可根據總翹數遞減,每根的長度比前一根少五分五厘。翹飛椽的高度為飛檐椽高度的一點五倍,若飛檐椽的高度為四寸二分,可得翹飛椽的高度為六寸三分。翹飛椽的厚度為四寸二分。
里口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里口的長度為一丈六尺五寸。以椽子的直徑加順望板厚度的一點五倍來確定里口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順望板厚度的一點五倍為二寸一分,可得里口的高度為六寸三分。里口的厚度與椽子的直徑相同。兩山墻里口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閘檔板的長度由翹檔的位置來確定。若椽子之間的檔的寬度為四寸二分,則閘檔板的寬度為四寸二分。在閘檔板外側開槽,每寸長度開槽一分。閘檔板的高度與椽子的直徑相同。以椽子直徑的十分之二來確定閘檔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閘檔板的厚度為八分四厘。小連檐的長度為椽子起翹的位置到老角梁的距離。小連檐的寬度與椽子的直徑相同。小連檐的厚度為望板厚度的一點五倍,可得其厚度為二寸一分。兩山墻的閘檔板和小連檐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
【原文】凡順望板以椽檔定寬。如椽徑四寸二分,檔寬四寸二分,共寬八寸四分,順望板每塊即寬八寸四分。長隨各椽凈長尺寸。以椽徑三分之一定厚,如椽徑四寸二分,得順望板厚一寸四分。
凡翹飛翼角橫望板以出廊并出檐加舉折見方丈定長寬。飛檐壓尾橫望板俱以面闊飛檐尾之長折見方丈核算。以椽徑十分之二定厚。如椽徑四寸二分,得橫望板厚八分四厘。
凡連檐以面闊定長。如面闊一丈六尺五寸,即長一丈六尺五寸。其廊子連檐以出廊六尺六寸,出檐八尺一寸,共長一丈四尺七寸。除角梁之厚半份,凈長一丈四尺二寸八分。兩山同。以每尺加翹一寸,共長一丈五尺七寸。高、厚與檐椽徑寸同。
凡瓦口長與連檐同。以椽徑半份定高。如椽徑四寸二分,得瓦口高二寸一分。以本身高折半定厚,得厚一寸五厘。
凡榻腳木〔1〕以步架六份,外加桁條之徑二份定長。如步架六份長二丈九尺七寸,外加兩頭桁條之徑各一份。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榻腳木通長三丈二尺一寸。見方與桁條之徑同。
凡草架柱子〔2〕以步架加舉定高。如步架深四尺九寸五分,第一步架按七舉加之,得高三尺四寸六分;第二步架按八舉加之,得高三尺九寸六分,二步架共高七尺四寸二分,上金桁下草架柱子即高七尺四寸二分;第三步架按九舉加之,得高四尺四寸五分,三步架共高一丈一尺八寸七分,脊桁下草架柱子即高一丈一尺八寸七分。外兩頭俱加入榫分位,按本身之寬、厚折半,如本身寬、厚六寸,得榫長各三寸。以榻腳木見方尺寸折半定寬、厚。如榻腳木見方一尺二寸,得草架柱子見方六寸。其穿〔3〕二根,內下金一根,以步架四份定長。如步架四份共長一丈九尺八寸,即穿長一丈九尺八寸;上金一根,以步架二份定長,如步架二份長九尺九寸,即穿長九尺九寸。寬、厚與草架柱子同。
【注釋】
〔1〕榻腳木:位于歇山建筑的山面,起著承托草架柱子和山花板的作用。
〔2〕草架柱子:位于兩端小紅山榻腳木上方的柱子,起著承托梢檁的作用。該柱子不外露,只需粗略加工,因此被稱為“草架柱子”。
〔3〕穿:位于兩根草架柱子之間,起著橫向連接柱子和固定山花板的作用,同時能承擔荷載。
【譯解】順望板的寬度由椽檔的寬度來確定。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椽檔的寬度為四寸二分,椽子加椽檔的總寬度為八寸四分。由此可得每塊順望板的寬度為八寸四分。順望板的長度與每根椽子的凈長度相同。以椽子直徑的三分之一來確定順望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順望板的厚度為一寸四分。
翹飛翼角處的橫望板由出廊的進深和出檐的長度加舉的比例,折算成矩形的邊長來確定。飛檐和壓尾處的橫望板的長度和寬度,都由面寬和飛檐尾的長度,折算成矩形的邊長來確定。以椽子直徑的十分之二來確定橫望板的厚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可得橫望板的厚度為八分四厘。
連檐的長度由面寬來確定。若面寬為一丈六尺五寸,則長為一丈六尺五寸。廊子里的連檐由出廊的進深和出檐的長度來確定。若出廊的進深為六尺六寸,出檐的長度為八尺一寸,得總長度為一丈四尺七寸,減去角梁厚度的一半,可得連檐的凈長度為一丈四尺二寸八分。兩山墻的連檐尺寸的計算方法相同。每尺連檐需增加一寸翹長,總長度為一丈五尺七寸。連檐的高度、厚度與檐椽的直徑相同。
瓦口的長度與連檐的長度相同。以椽子直徑的一半來確定瓦口的高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則可得瓦口的高度為二寸一分。以自身高度的一半來確定其厚度,可得瓦口的厚度為一寸五厘。
榻腳木的長度由步架長度的六倍加桁條直徑的兩倍來確定。若步架長度的六倍為二丈九尺七寸,兩端均加桁條的直徑。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可得榻腳木的總長度為三丈二尺一寸。榻腳木的截面正方形邊長與桁條的直徑相同。
草架柱子的高度由步架的長度加舉的比例來確定。若步架的長度為四尺九寸五分,第一步架使用七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三尺四寸六分;第二步架使用八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三尺九寸六分,兩個步架的總高度為七尺四寸二分,則上金桁下方的草架柱子的高度為七尺四寸二分。第三步架使用九舉的比例,可得高度為四尺四寸五分,與前兩步架相加,三個步架的總高度為一丈一尺八寸七分,則脊桁下方的草架柱子的高度為一丈一尺八寸七分。兩端都要外加入榫的長度,入榫的長度為自身寬度和厚度的一半。若自身的寬度和厚度均為六寸,可得入榫的長度均為三寸。草架柱子的寬度和厚度由榻腳木的截面正方形邊長折半后來確定。若榻腳木的截面正方形邊長為一尺二寸,則可得草架柱子的截面正方形邊長為六寸。穿的數量為兩根,其中,內下金一根,長度為步架長度的四倍。若步架長度的四倍為一丈九尺八寸,則穿的長度為一丈九尺八寸;上金一根,長度為步架長度的兩倍。若步架長度的兩倍為九尺九寸,則穿的長度為九尺九寸。穿的寬度、厚度與草架柱子的寬度、厚度相同。
【原文】凡山花〔1〕以進深定寬。如進深四丈二尺九寸,前后廊各收六尺六寸,得山花通寬二丈九尺七寸。以脊中草架柱子之高,加扶脊木并桁條之徑定高。如草架柱子高一丈一尺八寸七分,扶脊木、脊桁各徑一尺二寸加之,得山花中高一丈四尺二寸七分。系尖高做法均折核算。以桁條徑四分之一定厚。如桁條徑一尺二寸,得山花厚三寸。
【注釋】
〔1〕山花:位于歇山建筑山墻上五架梁上方的瓜柱之間,是起著覆蓋作用的三角形板狀構件,緊鄰博縫板。外部有花紋和彩色圖案,因此被稱為“山花”“山花板”。
【譯解】山花的寬度由進深來確定。若進深為四丈二尺九寸,減去前后廊的進深均為六尺六寸,可得山花的寬度為二丈九尺七寸。以脊中的草架柱子的高度加扶脊木和桁條的直徑來確定山花的高度。若草架柱子的高度為一丈一尺八寸七分,扶脊木和脊桁的直徑均為一尺二寸,三者相加,可得屋頂最高處的山花的高度為一丈四尺二寸七分。其余山花的高度都要按比例進行核算。以桁條直徑的四分之一來確定山花的厚度。若桁條的直徑為一尺二寸,則可得山花的厚度為三寸。
【原文】凡博縫板〔1〕隨各椽之長得長。如下花架椽長六尺一寸八分,即下花架博縫板長六尺一寸八分,如上花架椽長六尺四寸三分,即上花架博縫板長六尺四寸三分,如腦椽長六尺六寸八分,即腦博縫板長六尺六寸八分。每博縫板外加搭岔分位,照本身之寬加長,如本身寬二尺五寸二分,每塊即加長二尺五寸二分。以椽徑六份定寬,如椽徑四寸二分,得博縫板寬二尺五寸二分。厚與山花板之厚同。
【注釋】
〔1〕博縫板:位于歇山建筑屋頂兩側的挑山部分,起著封閉和保護梢檁頭、邊椽和望板的作用,看面通常有裝飾。也被稱作“博風板”或“搏風板”。
【譯解】博縫板的長度與其所在椽子的長度相同。若下花架椽的長度為六尺一寸八分,則下花架上博縫板的長度為六尺一寸八分。若上花架椽的長度為六尺四寸三分,則上花架博縫板的長度為六尺四寸三分。若腦椽的長度為六尺六寸八分,則腦博縫板的長度為六尺六寸八分。每個博縫板的外側都需外加搭岔,加長的長度為博縫板自身的寬度。若博縫板的寬度為二尺五寸二分,每塊需加長的長度為二尺五寸二分。以椽子直徑的六倍來確定博縫板的寬度。若椽子的直徑為四寸二分,則可得博縫板的寬度為二尺五寸二分。博縫板的厚度與山花板的厚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