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啊,沒事的,等會南楠就好了!”
“南楠,沒事的啊,等來年春天媽再養(yǎng)幾只雞,到時我們家就有很多很多雞蛋了,好不好?”
吳嫂子給南楠擦著眼淚說道。
“對,南楠,等明年你家養(yǎng)了雞,你有空多找找蚯蚓,青蟲給它吃,很快就能長大下蛋!”
“到時雞蛋叔叔都給你收了,然后換成錢好不好?”
“好,那我到時找很多很多蟲子給它們吃!然后下很多很多的蛋!”
南楠一臉堅定的說著。
“嫂子,吳大伯和吳大哥呢,他們怎么沒在家,早上不才剛回來?”
“他們報名去修水渠了,這樣能多謝公分,年底好分糧。”
“小兵,你說你下鄉(xiāng)是來收雞蛋,那有規(guī)定去哪個公社哪個村手嗎?”
“有沒有說你要手多少個?”
“這天冷母雞下蛋少,要是上面要求的多,你一個村肯定收不齊的!”
吳嫂子連忙問道。
“這個沒有,上面也知道這個季節(jié)不好收,只能是盡量多收些。”
“那這樣,小兵,嫂子領(lǐng)你去村長家,讓村長幫你,這樣你也能快點收到雞蛋!”
吳嫂子,想了想,讓吳友兵自己挨家挨戶的收,太費時間了,不如請村長幫忙。
“行,嫂子,剛才我來時看村長媳婦,張嬸子就在村口,不知道這會兒村長在不在家。”
“應(yīng)該在家,現(xiàn)在天一冷,沒多少事情忙,走,嫂子帶你去!”
“南楠,外面冷,你在家等媽媽和叔叔好不好?”
“好,媽你和叔叔去忙,南楠就在家,不亂跑!”
南楠乖巧的應(yīng)道。
說完,吳友兵跟著吳大嫂一起去了村長家。
路上,經(jīng)過幾家土坯屋,看到幾位老人在編制柳框,柳籃。
吳嫂子看吳友兵一直看,于是說道:“這幾家也是苦命人,家里因為種種原因老的老,小的小,過得都一樣苦。”
“平時編制一些,拿去城里多少換一些錢,好過日子,唉......”
吳友兵看著那些滿臉溝壑的老人,一把年紀(jì)還在為生計犯愁,心里也不好受。
后世這種情況很少出現(xiàn),因為國家又五保戶,低保戶,起碼基本的生存可以保證。
可這會兒,正是國家最困難的時期,還有太多太多人的溫飽都沒辦法解決!
如果可以,有機(jī)會到可以幫一幫他們!
吳友兵心里想著。
這會村長村里轉(zhuǎn)了一圈,見沒什么事便回了家。
現(xiàn)在正在家愁著村里那幾戶家里有困難的,又都是老弱傷殘的人家,這冬天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御寒的衣物,該怎么辦呢。
現(xiàn)在家家都不好過呀!唉......
村長嘆著氣,愁啊!
“村長,村長在家嗎?”
“誰呀?進(jìn)來吧,門沒關(guān)著!”
“村長。是我友邦家的,你看俺帶誰來了!”吳嫂子笑著說道。
“友邦家的呀,這是誰來了?”
村長好奇道。
“四九城供銷社的采購員,吳友兵!俺家堂叔的兒子!”
“嗷嗷,這樣啊。”這采購員來咱村里干什么,這村里也沒啥東西啊。
“吳采購是吧,快,快進(jìn)屋里說!”
村長邊想著,邊猜測吳友兵來著的目的。
“好的,村長,四這樣的,這天越來越冷,這供銷里的雞蛋供應(yīng)不上,這不科長讓我下鄉(xiāng)看看能不能多收上來些。”
“正巧吳大伯他們一家都在咱村里,我就過來看看。”
“你看咱村里養(yǎng)雞的人家有多少戶,手里的雞蛋與其自己去收購站換錢,不如我這直接收了。”
“也省的鄉(xiāng)親們這么冷的天來回跑,這雞蛋路上也容易壞!”
吳友兵把自己的目的說給村長聽。
“那這價格怎么算,要知道村民自己拿到城里收購站是一分五一個,你這不能比收購站低吧!”
村長略微思索,問道。
“這個,村長你是知道的這雞蛋一路顛簸,多少會有些破損,咱這樣,一分錢一個行吧!”
“不行,這太低了,一分五,不然我怎么去和村民說。”
村長力爭道。
“這不行,路上的風(fēng)險都被我承擔(dān)了,這價格不能按收購站的來!”
吳友兵寸步不讓。
倆人僵持了一會兒。
吳友兵想了想,想到后世為了減少雞蛋運輸途中的損耗而生產(chǎn)的蛋托,于是心里有了計較。
“村長,剛剛我來您家時看到有些村民在編一些框啊籃子什么的。”
“你看這樣行不行,你組織幾個手藝好的,我想讓他們編一些東西,比如蛋托,蛋筐。”
“用來放雞蛋,如果能成功,蛋托咱按一分錢十個,蛋筐一分錢一個,雞蛋咱按一分三一個收!”
吳友兵看著村長說道。
村長想了一下,便同意了,這個活可以給村里家庭實在困難,又有這個手藝的人家做,多少能賺點。
雞蛋一分三的話,應(yīng)該也可以,自己帶過去經(jīng)常有路上顛壞的,這么冷的天也不用大老遠(yuǎn)的來回跑!
“行,那這樣,你說的那什么蛋托,蛋筐俺先喊人過來,試著做做。”
“然后雞蛋的話,你明天再來,我今晚開村民大會和他們說說。”
“行,村長,那現(xiàn)在咱就去會編制的人家看看,能不能做出我想要的東西!”
“小兵,這你放心,俺們村里好幾個手藝人,肯定能給你做出來你想要的!”
吳嫂子很高興自己能幫上吳友兵一些忙,還不能村長說話,便答道。
“對,他們肯定能做出來!”村長也感性的說道。
“走,俺帶你去找俺村手藝最好的人家去!”
說著,村長急忙往門外走去。
吳友兵笑了笑,趕緊跟上。
這村長還是個急性子!但人應(yīng)該不錯。吳友兵心里想。
走了沒一會兒,村長帶著他們來到村中間的一處院子。
院子不大,一眼就望盡了,看著干凈,卻沒什么生氣,雞鴨這些都沒有。
院里一位看著有六十來歲的老人低著頭,雙手不停的翻飛著,身旁還有許多散落的藤條。
墻邊還放著一些竹條和編制好的背簍、筐子和一些小東西。
看上去非常耐用,也特別好看。
“李老頭,忙不?”
“村長啊,不忙,快過來做,這后頭的是誰家的小子啊,沒見過!”
“這是供銷社的采購員,姓吳,這不聽俺說你手藝好,特意過來找你的。”
“找俺?”
李老頭疑問的看向吳友兵。
“是這樣的,李老伯,我來村里收雞蛋,這不雞蛋容易破,我這就想咱們是不是能編個什么東西。”
“能把雞蛋包裹住,大概能裝30個一個正方形的托盤,托盤不是平的,里面要弄得向地上的水洼一樣起起伏伏的。”
“這樣把雞蛋放到凹進(jìn)去的地方,每一個托盤都要盡量做的一樣,這樣一個一個摞起來,雞蛋就像穿了衣服。”
“還要做個能放下十五個托盤的筐子。你看能做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