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正德皇帝朱厚照(二)
- 歷史直播:跟老祖宗們聊聊天
- 夏夜繁星
- 2406字
- 2023-11-02 21:30:00
【父親明孝宗留下的家底便在朱厚照荒淫無度的折騰下漸漸虧空,社稷開始動蕩起來。
以謝遷為首的文官集團急得聯名上書規勸正德皇帝“以天下為己任“下旨嚴懲“八虎“。哪知,朱厚照并不為所動,依舊不理只管醉心于“玩“中。實在把他逼急了,便采取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措施:
準允謝遷等人辭官,認可太監張永之說,誅殺了劉瑾,卻又寵信江彬、錢寧等佞臣……
由此,朱厚照便在佞臣的支持下,繼續奔跑在貪玩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還迎來了更刺激的新鮮“玩“法。
公元1517年,蒙古王子伯顏率四萬精兵入侵,朱厚照要玩打仗,兩軍對壘那多愜意。由此,朱厚照金口一開,根本不在乎朝堂上什么前車之鑒的建議,當即率十萬軍隊“御駕親征“。
說來也巧。不知道這是幸運抑或天意,還是他確有軍事才能。朱厚照率軍進入戰場后,不僅親自上陣斬殺了一名敵將,還一鼓作氣擊退了蒙古大軍。
明史記載: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皇帝朱厚照第二次奔逃出關,來到前線陽和,相較于第一次奔逃(沒成功)純屬尋求刺激新鮮所不同的是,此次出關,他除了尋求刺激新鮮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會一會聞名已久的宿敵——韃靼小王子。
他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定了俸祿和級別,自己給自己發工資!到陽和后,他即刻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向各部指揮官發號施令,開始著手部署軍事布防,一切準備就緒后,枕戈待旦,靜待小王子的到來。
十月,韃靼如期而來,首領小王子率領5萬精銳騎兵,向大同進犯,得到消息后,朱厚照異常興奮,他終于可以一嘗先祖橫刀立馬、揮斥方遒的滋味了,此時,他早已褪去了那貪玩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副久經沙場、運籌帷幄的將軍本色,在下屬的一片狐疑中,開始調兵遣將。
敵軍進犯后,朱厚照決定采用添油戰術,先是命令大同總兵王勛即刻北上,主動迎敵,對此,王總兵也是只能苦笑,自己本來就是兵力微弱、勢單力薄,能守住就不錯了,還要主動進攻,無異于自找死路,可皇命難違,忐忑不安的王總兵還是如期北上。
北上的王勛部隊在應州如期遭遇韃靼軍隊,應州之戰正式打響。戰斗伊始,王勛率手上僅有的部隊發起猛烈攻擊,反復沖殺,明軍這種不要命的打法,成功使小王子對戰局做出了錯誤判斷,他誤以為遇到的是明軍主力,不敢輕舉妄動,轉而以守代攻。
而明軍在小王子的遲疑中終于等到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將軍時春率軍到來,第二天,負責跟蹤任務的副總兵朱巒也趁著大霧,繞過韃靼軍隊,成功與大部隊會合,明軍實力得到極大加強。
看到明軍陸續趕來的部隊,小王子大呼上當,同時他也正確地意識到,明軍依然實力不足,因此,他下令部隊將明軍團團包圍,并親自指揮猛攻,明軍再次陷入苦戰,損失慘重,就這樣,韃靼猛攻,明軍死守,戰局進入膠著狀態,對此,深在包圍圈內的王勛也是無可奈何,該來的部隊也來了,戰局還是得不到改觀,照此下去,還是逃脫不了全軍覆沒的厄運。
可王總兵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照的部署此時才剛剛完成,他秘密部署的最后一支軍隊——張永、魏彬、張忠所率領的軍隊也正式集結完畢,如約到來。部隊集結后,朱厚照即刻自陽和出發,向應州挺進,到達應州后,部隊未做片刻休息,即刻投入戰斗,成功將被包圍的王勛救出,三路大軍就此會合。
三路大軍會合后,明軍實力達到頂峰,兵力也達到了5萬左右,最后的決戰終于到來。
第二天,決戰正式開始,明軍首先玩命地沖鋒,韃靼軍隊殊死抵抗,雙方近十萬兵力你來我往、來回沖殺,朱厚照確實是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在戰場上,他親自督戰,來回奔走,為戰士們加油鼓勁,在皇帝的鼓舞下,明軍士氣大振,個個以一敵百,反復沖殺,始終牢牢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戰斗打到下午,韃靼軍隊終于抵擋不住,小王子只能絕望地撤兵,應州之戰就此結束,明史稱“應州大捷”。
但是!!!重點來了!
明史記載,這次戰斗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要知道,交戰雙方近10萬人,都是真刀真槍、短兵相接,并且殊死拼殺了一整天,雖然具體傷亡多少人,我們已無從得知,但記載上雙方死亡還不足百人,這是嚴重違背常理的。
另外,根據《明史韃靼列傳》記載,對此次戰役造成的結果做出了表述:“……是后歲犯邊,然不敢大入”,久經沙場、能征善戰、兵強馬壯的韃靼小王子,竟然因為在一次戰役中損失了五十二人,就久久不敢深入進犯,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雖然他具體損失了多少人我們也已無法具體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此次戰役中必定損失慘重,才導致曾經不可一世的他“……是后歲犯邊,然不敢大入”,這也間接佐證了史料關于陣亡人數記載的嚴重失實。
那么為什么歷史會這么記載呢?對此后人的猜測是:史官篡改歷史!刻意對正德皇帝抹黑!
在大臣們看來,做皇帝就得有做皇帝的樣,即便你什么事都不干,那也得規規矩矩地在朝中按時上下班、按時接見大臣,這才是做皇帝該有的樣子,可朱厚照先生生來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墨守成規的規矩,他需要的是新鮮與刺激,這就必然會導致大臣與皇帝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朱厚照此次奔逃出關,更是觸碰到了大臣們的底線,平時貪玩頑劣一點也就算了,作為皇帝,竟然不與大臣們商量,就偷偷跑出去打仗,成何體統!這讓大臣們感覺受到了極大的欺騙感,也對他們那并不脆弱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是私憤。
再加上此時距離“土木堡之變”的發生還不足百年,正統年間的那幕悲劇還歷歷在目,皇帝這樣冒冒失失地去和敵人打仗,萬一有個閃失,再發生一次正德版的“土木堡之變”,太后怎么辦?國家怎么辦?這是公憤。
雖然朱厚照在此次戰役當中憑著他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獲得了大勝,使韃靼小王子“……是后歲犯邊,然不敢大入”,但正是基于這樣的私憤和公憤,使得當時的史官們在補錄這部分史料時,刻意歪曲事實,將此次戰役描繪成是一次一個頑劣成性、不理國事的皇帝所主導的一次軍事惡作劇,戰果平平,還勞民傷財,朱厚照昏庸無能、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可惜,他們所不知道的是,他們所記錄的戰爭陣亡人數與戰爭所取得的結果之間的劇烈矛盾早就將他們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