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心學圣人王守仁
- 歷史直播:跟老祖宗們聊聊天
- 夏夜繁星
- 2210字
- 2023-10-30 21:30:00
【不好意思,剛才扯得有點遠了,咱們言歸正傳,下面要講的是華夏歷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心學圣人王陽明!也叫王守仁。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書王華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是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
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厲害?但其實王守仁的官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和優越的學習環境。王守仁之父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在王守仁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云”,并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云樓”。
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哎~對咯!咱們之前說的劉邦給劉徹的父親托夢、還有朱元璋給朱棣托夢都是差不多的理由,圣人嘛、皇帝嘛、好圣孫嘛,那必然都是天之驕子,日后都是曉喻天下的人,出生時候必然是天地變色、日月奇觀的。
那劉邦一個小混混出身的皇帝,還說自己是赤帝之子來著,腿上還有象征著七十二地煞的七十二顆黑痣呢!還有朱元璋也一樣,傳說朱元璋的腳底有象征著北斗七星的七顆痣,這些傳說也都是比較離譜哈,但是也無可厚非。
畢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被賦予神秘的神話色彩也是正常的。
話不多說,咱們回歸正題。
十二歲,王守仁就讀書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之人。
聽聽!聽聽!什么叫天生圣人!這就是天生圣人!
別人學習是為了學圣人,而王守仁呢?做圣人!!!誰讀書不是為了做圣人呢?可他們敢這么明明白白的說出來嗎?只有王守仁這么說了,也這么做了!所以他才能成為真正的圣人!】
【至圣先師孔子:哈哈哈,不錯不錯!敢說敢做,最后還做到了!厲害!】
【亞圣孟子:有恒心、有毅力、有目標、有思想!厲害!】
【荀子:果然,能夠被稱為圣人的,哪個不是先確定目標的呢!】
【心學圣人王陽明:幾位先生謬贊了!云,愧不敢當!】
【雖然謙虛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各位也沒必要太謙虛,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了哈!
十五歲時,他聽說石英、王勇、石龍(石和尚)、劉通等起義,就屢次試圖上書皇帝,結果也是絲毫不出意料的,就直接被皇帝給拒絕掉了。畢竟當時王陽明還只是個十五歲的孩子。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從小的膽子就比較大,而且時常可能還會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的事情,對于有一個這樣的兒子,王陽明的父親,可以說是有喜有憂啊。
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余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華夏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這個時候的王陽明其實是有點挫敗的,王陽明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圣人其實也是需要天賦的,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具備這個天賦呢?但是王陽明還是不能夠放棄自己的夢想,心里產生一個想法,面對一個竹子都如此困難,更何況是全天下的這些事物呢?
這個時期算是王陽明的混沌期,因為過于熱忱,過于激進的行為方式,讓王陽明開始一根筋,已經是單純的陷入到了竹子本身,開始被表面,字面的意義所困頓。所以當時王陽明的父親對王陽明的做法簡直就是氣得不行,王陽明的父親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老老實實的讀書,做點讀書人該做的事,然后最后考取個功名,當個官,一輩子順順利利的豈不是美滋滋。
但是好在,這時的王陽明產生了自我懷疑,以及對朱熹思想的懷疑之后,王陽明就放棄了朱子理學,還是繼續沉迷與之前的文學,兵法,養生術等等一系列的學習,這才算是安然的度過了這段時間的思想混亂期。這樣王陽明的父親這顆天天揪著的年邁的老心,才算是稍微放下。
但是,王陽明二十二歲的時候要去考取進士,結果不幸是沒有中,對此王陽明也比較沮喪。但是這個時候內閣首輔李東陽卻對王陽明勸解道說,雖然這次沒有考中,但是一下次一定能夠考取狀元的,不如我們直接來寫一篇《狀元賦》吧。
王陽明落榜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王陽明的天賦以及文學造詣,一定是十分優秀的。所以緊接著,在王陽明寫完這個《狀元賦》之后,就有很多的朝堂上的官員,很是嫉妒王陽明的才華,就開始評論起了王陽明,說王陽明小小年紀雖然天賦不錯,這如果年紀輕輕就考到了狀元,想必以后一定是個傲慢,中無人之輩啊。
結果有意思的是,王陽明在二十五歲的時候有參加了科舉,這一次年紀不小了吧,但是結果卻是又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