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被人忘記了,還是我忘記了人呢
- 給自己留一些孤獨(dú)時光
- 張仲勇編著
- 1326字
- 2023-09-27 15:48:28
偶爾與友人把盞,你的所言、所想大部分人都不愛聽,于是你成了游離于人群之外的那類人。你感覺他們很膚淺,他們也對你很不滿。你并非有意為之,別人卻對你一笑置之。你只有無奈地慨嘆著:“我被人忘記了,還是我忘記了人呢?”一種“我遺棄了人群而又感到被人群所遺棄的悲哀”流連心間。
其實(shí),陽春白雪,曲高必和寡,不然這世間賢人怎會寥寥無幾。古語有云:“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陽春之曲豈是人人都可和之。他人不解未必是你的錯。
魏晉嵇康,竹林七賢之一。他撫琴赴死,此后《廣陵散》便失傳于世。嵇康的詩,很多都是氣勢極磅礴的,如《兄秀才公穆軍贈詩十九首》中的“雙鸞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漱朝露,晞陽振羽儀。長鳴戲云中,時下息蘭池”等句,又如《四言詩》中的“羽化華岳。超游清霄。云蓋習(xí)習(xí)。六龍飄飄。左配椒桂。右綴蘭苕。凌陽贊路。王子奉軺。婉孌名山。真人是要。齊物養(yǎng)生。與道逍遙”等句。嵇康是在以一種大姿態(tài)俯瞰眾生,這樣的氣魄之下,一個人最容易產(chǎn)生的就是“眾人皆醉我獨(dú)醒,眾人皆濁我獨(dú)清”、“曲高和寡”的孤獨(dú)。
“習(xí)習(xí)谷風(fēng),吹我素琴。咬咬黃鳥,顧儔弄音。感寤馳情,思我所欽。心之憂矣,永嘯長吟。”一個孤獨(dú)的形象,有素琴,卻只能與清風(fēng)撫;有清音,卻只能與黃鳥鳴。非無人愿與之相伴,而是無人相知,無人相與和!“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姝顏,誰與華發(fā)?”“結(jié)友集靈岳,彈琴登清歌。有能從此者,古人何足多?”曲高和寡的背后有,是對知音者的向往。嵇康明白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他想要的并不那么容易得到。他自顧自地喝著、唱著,孤獨(dú)著。
太傅鐘繇之子穎川鐘會慕嵇康之名,邀集當(dāng)時的賢俊之士,拜訪嵇康。嵇康“揚(yáng)錘不綴”、“傍若無人”、“不交以言”,客觀地說,非常傲慢無禮。
鐘會面子上掛不住,終于選擇離去。
嵇康說出了中國史上最傲的一句話:“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與其說是詢問,不如說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在質(zhì)問。
嵇康孤,因?yàn)橹赫吡攘龋伙蛋粒驗(yàn)樵诰裆嫌薪^對的自由。或許在嵇康看來,鐘會與自己根本不是一路人,像鐘會這般汲汲于名利的人,又怎么會明白精神自由與超越的樂趣呢?
留下“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的回答后,鐘會悻悻然離去。
嵇康曲高和寡,能稱之為知己者不過“竹林七賢”等寥寥數(shù)人而已。而在此之中,也只有陳留、阮籍能與嵇康比肩而論。
一曲廣陵赴乾坤,曲高和寡仍高歌。嵇康之凌厲不羈,曠逸傲岸,一生勵志勤學(xué),崇自然、尚養(yǎng)生,驚才通博,臨終鼓琴神思仙念《廣陵散》,一曲絕弦,葬了半生漂泊,聞?wù)咂湔l,契者其誰?凄咽處,語凝噎,慨聽弦斷音亦絕。
眾人皆入夢,唯我獨(dú)向隅!究竟是我被人忘記了,還是我忘記了別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在向往著什么。鳥中有大鵬,魚中有大鯤。大鵬振翅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那些籬笆間跳躍的家雀又豈知大鵬眼中的天高地闊呢?鯤魚晨由昆侖發(fā),午達(dá)渤海灣,夜停孟諸湖,那些只會在水塘中穿梭的小魚又怎知大鯤心里的江闊海深呢?如嵇康者,他們美好的思想和行為都超出于一般人之上,那些尋常人又怎么可能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呢?
唯其可遇何需求,蹴而與之豈不羞。果有才華能出眾,當(dāng)仁不讓莫低頭!當(dāng)所有的喧囂都離你遠(yuǎn)去,只有你獨(dú)自沉浸在孤獨(dú)中,冥想著、凈化著,你又何須去在意究竟是誰忘記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