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和親
- 狗在楚營
- 醉青鋒
- 3250字
- 2023-10-21 18:43:29
劉邦挨罵的原因就是他想把自己的女兒送給匈奴單于冒頓和親。
自從白登之圍之后,匈奴和大漢之間雖然沒有再起大戰,但冒頓好歹是匈奴的一代雄主,之前被項羽坑了一萬匹馬,后面又被那炸藥包炸得死傷慘重,威望大跌。
這一個鍋當然是全部扣在劉邦身上,誰叫劉邦是中原的皇帝。
冒頓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便采納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準備向劉邦提出迎娶公主的請求。
不過他又怕遭到劉邦的拒絕,更怕劉邦惱羞成怒,又祭出轟天雷這種大殺器,畢竟他現在都被炸出陰影來了。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顧慮說了出來。
這時,手下有人說道:“只要我們陣型松散一點,那轟天雷殺傷力便極其有限。
更何況我們沒必要與漢軍正面接戰,我們的優勢在于靈活。
漢朝邊境線那么長,只要我們不停派人騷擾漢朝北部邊境,他們受不了,自然會派人過來求和,我們就順勢提出娶公主的要求,到時他們不答應也得答應。”
冒頓一聽,眼睛大亮,認為這辦法好啊,欣然采納了這建議,并獎賞了那獻策之人一番。
隨著匈奴屢屢犯邊,漢朝北部邊境的軍民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煩不勝煩。
劉邦得知這情況之后,果然很憂慮,便問劉敬對策。
劉敬說:“漢朝天下剛剛平定,士兵們被兵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
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
只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后代臣服漢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辦到啊。”
劉邦說:“如果真的可行的話,我又怕什么?你把辦法說出來就行了。”
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并送上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
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漢朝外孫就是君主。
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軍隊可以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劉邦聽后說:“可以。”便要送魯元公主去匈奴。
劉敬看到劉邦答應得這么干脆,都不得不佩服了。
畢竟誰都知道這就是推女兒進火坑,遠嫁蠻夷,先不說生活習慣不同,就是那習俗都能把活人給逼瘋。
要知道匈奴人可是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簡單說就是當匈奴人的父親死后,孩子就會將除了生母之外的外母,納為自己的妻子,作為兄弟要娶寡嫂、弟媳為已妻。
假如魯元公主沒有誕下兒子,或者說她的兒子不是下一代單于的話,那她就得嫁給冒頓的兒子,如果冒頓的兒子也死了,那她就得繼續嫁給冒頓的孫子。
這實在是有違人倫,中原人是壓根沒辦法接受的。
漢朝的王昭君出塞就是很好的例子。
王昭君先嫁呼韓耶單于,老單于死后,王昭君想回漢朝,得不到允許,就聽天由命地又嫁給了老單于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復株累單于死后,再嫁給他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
王昭君是個苦命的女人,她把匈奴的“收繼婚制”完整走了一遍:作為“庶母”,被長子繼承;作為嫂子,被小叔子收婚。
真的能不瘋就已經不錯了,當劉敬把這習俗告知劉邦之后。
劉邦淡淡道:“成大事者豈能受困于兒女情長,犧牲魯元一人,換來北部邊疆安寧,這不值得嗎?
魯元出生在皇家,受天下百姓供養,享受榮華富貴,就應該有為大漢做犧牲的覺悟。
此事不用再議了,就讓魯元和親吧。”
聽到這,劉敬都感動了,高呼:“陛下大義。”
隨后便離開,回去準備出使匈奴事宜。
他萬萬沒想到,劉邦的價值觀跟普通人不一樣,別人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而劉邦是犧牲大我,完成小我,是一個極度利己的人。
普通人一輩子為了家人付出一生,可劉邦可以為了自己拋棄所有家人。這里所有家人包括了父母、兄弟、妻兒等等。
當年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帶著一幫服勞役的人前往北方修長城。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的結局。
這場景跟陳勝吳廣有點類似,不過劉邦遇到的不是大雨天氣,而是他的隊伍里面逃走了不少人。
這個時候劉邦知道,就算到達了前線,跑了這么多勞役,大家還是個死。
所以劉邦索性就把所有人都給放了,讓他自謀生路去了。
這一決定,完全沒有顧忌家人的死活。
因為在古代,都是搞連坐制度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劉邦放走這么多勞役,是要滿門抄斬的。
對此,劉邦絲毫沒有猶豫。
不過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離開劉邦,并且愿意跟著劉邦學習陳勝吳廣那樣,起義推翻秦王朝。
劉邦想了一會兒,居然就這么決定了。
這可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謀反更是殺頭重罪,極有可能導致抄家滅族。
當時劉邦的父母都還在沛縣的村里,妻子呂雉已經為他生了兩個孩子。
這些父母妻兒劉邦似乎都不要了,這種事情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出來。
與項羽對決以后,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都被項羽給綁了。
當項羽以這兩個人的性命作為要挾,揚言要把劉太公扔進大鍋里給煮了的時候,劉邦居然笑著表示,等煮好了要分他一杯羹就好了。
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劉邦居然都干得出來,不得不佩服劉邦這個人的思維是非常清奇的。
所以說劉邦能夠成就大事,是因為他完全不受困于兒女情長,或者說無情。
要說對父親、妻子無情就算了,但視兒女如草芥,冷血無情,那就過分了。
只因天下多有不孝順的兒女,卻無不是的父母。
大家可以想想,一般在醫院里,如果是子女生病了,父母都會盡全力去照顧和治療。
如果是年老的父母生病了,當子女的,那就難說了。
雖然社會上各種情況都有不負責的父母和至情至孝的兒女也是存在的。
但整體來說,如果是論付出,父母對于子女的付出,還是要比子女對父母的付出多上許多,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就涉及到了遺傳基因問題。生命的本質是繁衍和存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多數生物對自己的幼崽都會天然的產生保護意識和奉獻精神。
所以盜墓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父子一起去盜墓的時候,父親在上面把風,兒子下墓里干。
因為盜墓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很難找到放心的同伙,于是一般就形成了父子搭檔為主。
之前出現過好多次,父親下去干活的時候,被人發現,上面把風的兒子撒腿就跑,丟下自己的老爹不管了。或者是墓里的金銀財寶太多,迷惑了人心,導致兒子想獨吞財寶。
把寶貝運出來以后,站在上面接應的兒子就割斷繩子,把老爹給活埋了。
從此以后,這當爹的就不再下墓,而是留在外面讓兒子進去,真遇到什么險情。當爹的不會像當兒子的那樣無情無義,會想盡辦法將墳墓里的兒子給救出來。
而劉邦可不是這樣的人,在楚漢爭霸時期,彭城淪陷后,項羽俘獲了劉邦的妻子呂雉,而劉邦本人落荒而逃。
劉邦帶著兒女逃出沒多久,后面就有一股軍隊追來,而這股軍隊不是來保護自劉邦的,而是追殺他的,這支軍隊是勇猛強悍的楚軍精銳騎兵。
楚軍騎兵的速度要比逃亡者劉邦的馬車快得多。
于是,仗義行事劉邦不仗義地毅然決定:為了逃命,先把兒女踹下去!
可是隨行的有一個人卻冒著風險下車救了他的兒女,此人就是夏侯嬰,他把劉邦的兒子和女兒抱上車來繼續逃跑。
當夏侯嬰把劉盈和魯元公主抱上馬車以后,劉邦是左腳右腳一個快動作,飛快地將這兩個孩子給踢下了馬車。
劉邦的理由很簡單,他們倆上來了增加了馬車的重量,那馬車跑得可就慢了啊。
夏侯嬰還是有點良心的,他再次把孩子抱了上來,可是劉邦再次把孩子們給踢下了馬車。
夏侯嬰這回有點怒了,他把孩子再次抱了上來,并且表示,如果劉邦再踢,那他就不駕車了,劉邦你自己來搞定吧!
劉邦沒學過駕車,假如沒有夏侯嬰,他是肯定逃不掉的。
所以無奈之下,他只好把倆孩子給留下了。
劉邦是真的不愛自己的家人,他認為只要自己逃出生天了,還可以重新討老婆生孩子,現在失去的將來肯定還能再次擁有。
所以說劉邦不是普通人,在他眼里,只要活下去,一切都可以重新擁有。
一旦自己死了,那所擁有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別人的。
由此可見,劉邦在彭城戰敗以后,果斷拋妻棄子,這是他為了自我逃命的一種生存策略。
我們正常人理解不了,所以我們也成不了劉邦那樣的人。
和親之事,劉邦完全沒想到自己的皇后反應竟然那么大。
當呂后得知這消息后,怒罵道:“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怎么忍心把她拋掉遠嫁匈奴去!”直接噴了劉邦一臉,讓他一臉悻悻地離開了。
隨后不單只呂雉反對,連自己的父親也反對,兩人聯合起來一起聲討,劉邦也只能就此作罷了。
最終,劉邦只能找了個宮女以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作妻子。
當劉敬知道這事之后,嗟然一嘆,隨后聽從安排出使匈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