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謝謝
- 你不服氣?是系統讓我愛自己的!
- 肝氣郁結
- 4369字
- 2023-11-27 07:43:08
1.成無己:姜、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藥中用之,不獨專于發散也。
2.《食物本草》:孫真人云,姜為嘔家圣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俗言上床蘿卜下床姜,姜能開胃,蘿卜消食也。
3.《藥性類明》:生姜去濕,只是溫中益脾胃,脾胃之氣溫和健運,則濕氣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開豁沖散之功也。
4.《醫學入門》:姜,產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氣通,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故曰去穢惡,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則冷,去皮則熱。非皮之性本冷也,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熱存耳。
5.《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藥,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按方廣《心法附馀》云,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干霍亂、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與童便服,立可解散,蓋姜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
6.《本草經疏》:生姜所稟,與干姜性氣無殊,第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泄、疏肝、導滯,則功優于干姜。
7.《藥品化義》:生姜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助蔥白頭大散表邪一切風寒濕熱之癥;合黑棗、柴、甘,所謂辛甘發散為陽,治寒熱往來及表虛發熱;佐燈心通竅利肺氣,寧咳嗽;入補脾藥,開胃補脾,止泄瀉。
8.《本草新編》: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數?;蛴萌藚?,或用白術,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劑,而后神明可通,邪氣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錢搗碎,加薄荷二錢,滾水沖服,邪即時解散。或問生姜發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時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氣,豈特發汗哉。然而多服則正氣受傷,少服則正氣無害,又不可過于避忌坐視,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陰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繞臍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搗碎炒熱,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內寒也。
9.《本草從新》:姜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煨姜,和中止嘔,用生姜懼其散,用干姜懼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嘔,及與大棗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最為平妥。
10.《本草經讀》:仲景桂枝湯等,生姜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真武湯、茯苓桂枝湯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氣,氣行則水利汗止,肺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湯用之者,以其為少陽本經之藥也。吳茱萸湯用之者,以其安陽明之氣,陽明之氣以下行為順,而嘔自止矣;少陰之氣,上交陽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發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湯、近效白術湯,輒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讀書死于句下之過也。
11.《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12.《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13.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14.《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并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壅隔,冷熱氣。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16.《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17.《本草拾遺》:汁解毒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19.《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樸、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21.《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22.《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疝痛有效。
采收和儲藏
10-12月莖葉枯黃時采收。挖起根莖,去掉莖葉、須根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廣為栽培。
選方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桂枝湯《傷寒論》;生姜甘草湯《備急千金要方》;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生姜半夏湯《金匱要略》
用藥禁忌
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
動植物形態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ㄝ阕愿o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黑色?;ㄆ?月。
功效分類:解表藥;開竅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忌連作。宜選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上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為宜。
栽培技術用根莖(種姜)繁殖,穴栽或條栽。秋季采挖生姜時,選擇肥厚、色淺黃。有光澤、無病蟲傷疤的根莖作種姜,下窖貯藏或在室內與細沙分層堆放貯藏備用。南方于1-4月,北
方于5月,取出種差保溫催芽,然后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1-2個壯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深13-17cm,先澆糞水于穴中,待滲透土后,每穴平放種姜1塊,最后覆蓋細堆肥與土。條栽按行距40cm開溝,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種,上覆土與地面平。四川產區很注意播種的深淺度,播種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斷培土而成某姜,為生姜來源;播種淺(挖穴5-10cm)而成藥姜,為干姜來源。
田間管理出苗后發現缺株,及時補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生長期間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不能缺水,出現廠導要及時澆水保濕,收獲前10d停止澆水。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腐敗病,俗稱姜溫,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用波爾多液浸種10min,發病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蟲害有亞洲玉米螟,8-9月為害姜的莖稈。用90%敵百蟲1000液灌心葉。姜弄蝶,以幼蟲為害葉片。用80%敵敵畏1500倍液噴殺。
炮制方法
1.生姜:揀去雜質,洗凈泥土,用時切片。
2.鮮姜粉:取鮮生姜,洗凈,搗爛,壓榨取汁,靜置,分取沉淀的粉質,曬干,或低溫干燥。
3.煨姜:取凈生姜,用紙六、七層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節,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脆,晚折斷,斷面淺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多列扁平木柱細胞。皮層散列多數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的大部分,散列多數外韌型維管束,近中往鞘處維管束形小,排
列較緊密,木質部內側或周圍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藥物應用鑒別
生姜皮性辛涼,治皮膚浮腫,行皮水;生姜汁辛溫,辛散胃寒力量強,多用于嘔吐;干姜辛溫,溫中煽動寒,回陽通脈,溫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溫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溫,偏于溫血分寒;煨姜苦溫,偏于溫腸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溫,益脾胃,善溫中降逆止嘔,除濕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嘔為長。
性味:味辛;性溫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適量,振搖后靜置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供試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開,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品質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 0.8%(ml/g)。
藥材基源
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搗汁沖。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絞汁調搽
出處:《中華本草》
生姜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無公害生姜種植過程中要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產品要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萊州市現有生姜種植面積2000hm2,已被確定為省級無公害生姜生產基地。幾年來,為適應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減少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產品的農藥殘留量,我們總結歸納出生姜從選地到收獲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一、地塊選擇。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機質豐富、pH值6-7的微酸性地塊,地勢高燥、排灌方便,前茬地為糧田或大蒜田。要求地塊周圍3公里以內無“三廢”污染源存在。姜田大氣環境質量、灌溉水質、土壤均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質量標準。
二、品種選擇。依據當地種植習慣,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品種,萊州本地選用“萊由”牌生姜。
三、選種。選用上年無病地的姜作姜種。用井水沖去泥沙,選取姜塊肥大、豐滿、皮色有光澤、肉色鮮黃不干縮、質地硬、未受凍、不腐爛、芽頭肥圓、無病蟲害的姜作種。嚴禁從病姜區調種。嚴格剔除皮色發黑(已受澇)、受凍、腐爛、姜肉松軟或有其他病蟲害的姜塊。
選好種后,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催芽。
四、整地施肥。在生姜種植10-15天后,結合深翻地,畝施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大寶綠”雙綠綠色肥料50公斤、充分腐熟廄肥 5000公斤,整平耙細,播種時,起壟施種肥,一般畝施餅肥(花生餅或豆餅)100公斤,省認定的無公害“萊州”牌硫酸鉀復合肥15公斤、鋅肥3公斤、硼砂2公斤。
五、合理定植。播種前把催好芽的大姜塊掰成70-80克的小種塊,每個種塊上一般只留一個壯芽,傷口處蘸草木灰后下種(壯芽標準:芽長 0.5-1.5厘米,粗0.8-1厘米,幼芽潔白鮮亮,芽身肥壯,頂部鈍圓,芽基部未發出新根)。下種時將姜芽與行向垂直,平放于播種溝內,姜芽上齊下不齊且在一條直線上,然后覆土4厘米左右,以保證苗齊苗壯。
幼苗前期,以澆小水為主,保持地面濕潤。幼苗后期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澆水,保持地面見干見濕,夏季澆水,以早晚為宜,暴雨之后,及時排除地內積水,然后補澆一次井水。整個生姜生長期,禁止大水漫灌。
六、科學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病蟲害的測報信息,本著治準、治早、治小的目的,發現病株,實行挑治,早期用藥,一藥多治,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莖部病害(姜瘟病、姜腐爛病等);田間發現病株時,及時挖除病株及病株周圍土壤,帶出大田深埋,在穴內施漂白粉125克或澆1%的漂白粉液,然后用無菌土封堆,防治效果良好。
葉部病害(姜炭疽病、葉枯病等):田間發現病葉時,及時摘除放于塑料袋內,帶出大田燒毀或深埋。同時及早采用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防治,7-10天1次,連噴2次。注意噴勻噴細。采收前20天停止用藥。
姜螟及蚜蟲:田間發現姜螟、蚜蟲時,及時噴灑楊康3號懸浮劑(AA級綠色食品生產資料)750倍液或用阿維菌素制劑(1.8%滅蟲靈)6000倍液防治,根據姜生長大小和蟲害情況適當改變用量。同時,晚上開啟高壓汞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