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黃芪
- 你不服氣?是系統讓我愛自己的!
- 肝氣郁結
- 4427字
- 2023-11-15 07:14:23
周登看著那個查詢中藥的網站,這個網站真的很好很方便。
別名
綿芪、綿黃芪
功效作用
補氣固表,托瘡生肌。主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體虛浮腫,慢性潰瘍,瘡口久不愈合。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始載于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溫
藥味
甘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臺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于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巖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生物特性
植物形態
1、膜莢黃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下面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花冠蝶形,淡黃色;雄蕊10,2體(9+1);子房被疏柔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先端尖刺狀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于北溫帶。中國產270余種,分布于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于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莢黃芪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XZ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和施肥黃芪系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于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松起壟機進行土壤深松起壟或小四輪懸掛鑿式深松鏟深松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于保墑,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于根系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產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復合生物菌肥1kg。
2.種植方法采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由于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2.1.1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后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2.1.2機械損傷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2.1.3硫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沖洗半小時后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種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復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復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3.田間管理3.1間苗、定苗、補苗當苗高5-7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后,每隔8-10cm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小苗帶土補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補苗。
3.2中耕除草黃芪幼苗生長緩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黃芪喜肥,在生長第1、2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kg或三元素復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廄肥2000kg加三元素復合肥(N、P、K各 15%)10kg、餅肥150kg,混合拌勻后于行間開溝施入,施后培土防凍。
3.4打頂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進行打頂。可以增產。
4.病蟲害防治4.1白粉病高溫多濕的7-8月間為盛發期,危害葉片和莢果。受害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絨狀霉斑,后期出現很多小黑點,嚴重減產。可于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效果較好。
4.2黃芪紫紋羽病俗稱“紅根病”。因發病后根部變成紅褐色,先由須根發病,而后逐漸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層向內部腐爛,最后全根爛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殘體、輪作、雨季排水外,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敵克松1.5-2.0kg進行土壤消毒或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4.3蚜蟲 7-8月份發生,為害嫩梢,高溫干旱年份尤為嚴重,可用40%樂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霧2000-3000倍噴霧防治。
4.4豆莢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包上產卵,孵化后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鉆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冬。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5.留種與采種采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獲。收獲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采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獲。
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采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舍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里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采收。收后先將果枝倒掛陰干幾天,使種子后熟,再曬干,脫粒、揚凈、貯藏。
6.采收與加工一般2-3a采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干,將根理順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干品300kg左右。
藥用價值
藥材來源
1、藥材基源
黃芪(圖2)
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松;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黃芪根
紅芪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脫落而露出淡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色淺,黃色或暗黃色,略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并顯粉性;橫切面皮部黃白色約占半徑1/2~1/3,形成層淡棕色,木質部淡黃棕色具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為:紅芪單根圓柱形,上粗下細色紅棕;質硬而韌富粉性,皮部黃白較疏松;氣微味甜豆腥味,補氣固表治疽癰。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并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注并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1、本草對于黃芪的論述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
夫黃芪乃補氣之圣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于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藥學中的黃芪名醫陶弘景就說:“黃芪第一出隴百沈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是指的GS省野生黃芪,黃芪商品中,野生品除東北所產三種關芪(卜奎芪、寧古塔芪、正口芪)較佳,最好的當數甘肅野生黃芪。由于野生品較少,在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羥基- 9,10-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黃芪多糖A、B、C、D,黏液質,多種氨基酸、苦味素、黃芪皂苷、膽堿、葉酸、黃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鋅、鈷、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