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不敗如同高懸在當今正道武林頭上的一把巨劍。
上回令狐沖告訴沖虛道長東方不敗近況,便是想要提醒兩人。
同時,令狐沖只是一個小角色,這等壓力,為什么要他一個人頂著?
這不應該是面前的泰山北斗才應考慮的事么?
令狐沖沉默后又是一聲長嘆,這對于一直瀟灑聰明的他來說甚是少見。
在方證等人眼中,面前之人可是四兩撥千斤,接連干了兩件影響武林的大事。
正是少年得意之時,如此做派,可見東方不敗這個天下第一多么具有壓迫性。
方證道:“令狐少俠也不必如此憂心,若是東方不敗來犯,我少林當仁不讓。”
令狐沖點點頭,顏色稍解。
原作中,任我行準備攻打恒山,令狐沖知不可為,也不愿拖其他門派下水,故擺爛等死。
少林寺和武當得到消息后,自行聯絡正道各派前來支援。
方證大師也終于摒棄門戶之見,忽悠令狐沖學了“易筋經”。
話說回來,“易筋經”這門神功,歷史上偷盜者有之,強搶者有之,需要少林寺掌門哄騙才學的,估計也就令狐沖這一號人物吧?
言歸正傳。
關鍵時刻,令狐沖武功之弊端爆發,兩人均讓令狐沖先撤,他們來殿后。
他們有為自己門派考慮,有為正道考慮。
有公心,也有私心,但絕對是可靠隊友。
令狐沖平靜道:“不瞞方丈,前來少林路上,晚輩一直想,要不效仿劉師叔,退居海外算了。眼看刀兵漸起,敵人勢大,不如避他一避。”
“只是晚輩師父、師娘必不會舍下華山道統。若是以武力強迫,難免傷了師徒情意,一時難以抉擇。”
方證“?”
你都打算打敗岳不群夫婦,然后逼他們逃跑了?
想到追殺嵩山派和對戰“辟邪劍譜”的戰績,恐怕令狐少俠學得的劍法非同一般。
他有這個能力。
“阿彌陀佛,若能如此,也是一件福分。”
“不過,真到了那時候也顧不得那么多了。師父、師娘待我如親子一般,即便忍受后半生責罵,也要保他們安全。”
與大師吐露心聲后,令狐沖似乎放松下來,同時做了這個決定。
他輕松道:“劍氣之爭,我華山派損失慘重,魔教真來,輪也輪不到我派打先鋒,還是有點時間緩沖的。”
方證大師回道:“令狐少俠,一片孝心,即使令師父、師娘當時不理解,事后也會體會到。少俠不必憂心。”
轉念又想到,華山派統共二十幾人,可以說走就走。而少林寺家大業大,卻是躲都躲不掉。
未來一場大戰,幾乎不可避免,自己這副臭皮囊舍就舍了,只是不知江湖要犧牲多少人。
令狐沖話題一轉道:“晚輩近來發現自身有一短處,便是內力與當世高手相差巨大。且不擅拳腳功夫,此次前來是想多與少林高手過過招,以彌補不足。”
原作里的令狐沖內力在同輩中同樣是出類拔萃的。
只因他經常受傷,且面對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怪,顯得初時內力差。
直到練了吸星大法,匯集了多人內力后,一躍成為當世內功高手。
至于說自曝其短,也不至于,因為這并不難查,原作里誰都知道這個令狐沖拳腳弱這個缺點。
面對他時,都想著并肩子上,將他亂拳打死。
方證大師不知他話里有話,只是道:“華山派內功在五岳中獨樹一幟,令師精通‘紫霞神功’,令狐少俠過慮了。”
令狐沖笑道:“方丈大師有所不知,‘紫霞神功’晚輩性格相悖,而且在下內功淺薄,故家師未曾傳授……又……又……”
令狐沖似有難言之隱,不再多談:“還請方丈大師請幾位拳掌高手指點一二。”
說完令狐沖起身拜道。
大師,我都暗示到這地步了,暗示啊!
原本的令狐沖因為風清揚罵岳不群,可以不顧性命,不跟他學劍;
可以不顧性命,不在乎少林天下第一正派的名頭不學“易筋經”;
可以連眾人追逐的“辟邪劍譜”看都不看一眼。
但我不是啊!
明知道內力是短板,“紫霞神功”見效又慢,岳不群練了十幾年比不上左冷禪。
現在的令狐沖當然把注意打到了秘籍豐富的少林寺了。
“易筋經”原本就與令狐沖有緣,不過是提前一些。
這不過分吧?
嗯,應該不過分,令狐沖安慰自己。
哪知道真見了方證大師,以現在令狐沖臉皮之厚,也不好意思開這個口。
只能旁敲側擊。
那邊方證已經答應道:“正好方生師弟昨日歸來,他與少俠相熟,便請他來吧。”
而且令狐少俠不愿意別人知道他劍法高絕,方生師弟正好合適。
方證大師頓覺自己安排得妥當。
隨即,方丈帶著令狐沖來到一處清幽的練功場,沒等多久方生大師也到了。
來時路上,令狐沖不得不感嘆,或許這就是緣分吧。
獨孤九劍即將正是面世。
他答應過風清揚不泄露消息,故未曾在方生面前故意顯擺,讓他認識出了。
如今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令狐沖亦不會迂腐抵觸。
行禮后,令狐沖問道:“方生大師怎地如此快便回來?”
方生合十還禮道:“老衲年老,船行至湖北后,武當兩位道長令我先行回山。”
也是,方生先快馬加鞭趕去福州,又不辭辛苦前往衡山,地圖都快繞個圈了。
而且嵩山派已退,隊伍中有四位高手,安全上已無可擔心之處。
當下,說明自身問題,討了一柄木劍,向方生請教道:“晚輩不善于應對拳掌功夫,故要全力以赴,非是輕視大師。”
方生并不在意,示意他先行出招。
令狐沖也不再保留,挺劍便刺。
方生大師往日里最擅長的兵器是木棍。
當然拳掌功夫也算當世一流。
只見他左手在長劍一撥,右手向令狐沖胸前探來。令狐沖在他左手將出時,便察覺他的用意,不待掌劍相交,回手再刺他右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