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透
- 楊天真
- 3802字
- 2023-09-13 15:06:29
好勝 不要讓“想贏”變成傷害彼此的武器
警惕不健康的勝負欲
從進化學的角度看,贏得比賽是進化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人生來帶有好勝心或者說好戰欲,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我現在的人生比起十年前有什么進步的話,首先就是不會凡事都要爭第一了。我小時候看不起“中庸之道”,覺得那是膽小懦弱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現,但凡有機會展現自己,絕不怯場,不管是在親密關系里還是對朋友、同事,我總想成為一個比周遭人都優秀的人。有時候跟周圍的人比,有時候跟過往的成績比,有時候跟別人期待中的自己比。這種好勝心有時候會讓自己冒進,或者突兀地傷害別人而不自知。不過好在我不太容易產生嫉妒心(可能是太喜歡自己的緣故),所以沒有衍生出嫉妒或憤怒的行為。大部分時候,好勝心都推動我更努力認真地前進。
適度的好勝心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戰斗”模式,有利于取得成功;但過強甚至趨于病態的勝負欲,其負面影響遠大于它的優點。
羅素在《幸福之路》這本書里點明了這一真相:“過于重視競爭的成功,把它當作幸福的主源,這就種下了煩惱之根。”
第一,被好勝心支配的人往往會陷入虛榮和貪心的深淵中。
跳出深淵的秘訣就是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比如,你昨天跑步跑了五公里,今天你要求自己要跑六公里,這是基于科學的訓練計劃,還是緣于你想著“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啊”。進步的意義在于做對成長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數字的提升或者純粹地被好勝心支配,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打破不斷對比、求勝的惡性循環。這樣的自我意識往往是最難的,因為它凌駕于我們的主觀意識之上。每一種所謂的好勝心背后都有一種更強大的不安全感支撐著,人們用爭強好勝這個行為去抵抗或者填補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第二,好勝心會讓你過度關注競爭對手而打亂自己的節奏,浪費精力和時間。
舉個例子,在藝人經紀工作中經常發生一個我覺得沒啥必要但是動靜很大的動作——“爭番位”,就是在影視綜藝作品中藝人名字出現的位次,或者是在海報里的大小、位次。如果角色明確還比較好辦,但如果是雙主角,或者綜藝節目這種沒有明確角色主次的情況,就很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當有些藝人有大量粉絲的時候,那一定會爭個你死我活,團隊、粉絲齊上陣,鬧得不可開交。我就遇到過跟一個劇組合作,前期為了讓兩位演員都能簽下合同,就跟兩位主角簽了一樣的合同,都是排位第一,想著到了宣傳期再來看咋辦,結果后期很焦灼。歸根結底,海報只是個說明,并不代表事情的本質,比如演員的演技、角色塑造成果等,都無法靠一張海報來體現。所以,“番位”這個東西本身價值并不大,只要角色好、戲份多,在幾番根本沒那么重要。那為什么大家對此格外在意呢?其實就是好勝心作祟。“爭番位”通常發生在作品拍攝或正式播出之前,大家沒有看到作品的真實面貌,所以就非常在意表面現象,有時候甚至要和制作公司、平臺耗費心力開很多會去討論。這就是為了滿足一時的勝負之欲而把精力放在了不必要的地方。我自己有一個小心機,當你作為“一番”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你要扛票房、扛收視率、扛口碑,去爭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你的能力是否真的扛得起這一切。我寧可選擇做借勢的一方錦上添花,也不想做那看似榮光卻如臨深淵的危險操作。所以我覺得事情回歸本來的樣子就好:誰想扛,誰上;誰該扛,誰上。
再比如,一些商業對手會在你與我之間纏斗,爭得你死我活,就很容易過度關注對手的行動,而忽略全局,在一場場攻守戰中消耗掉了所有的子彈和儲備,那么一旦有后來者居上,就很容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落得個兩敗俱傷,他人得利。
好勝心來源于什么
第一,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在這本書里,我會不斷提到這個詞)。因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所以遇到任何事都會不自覺地以某種主流的社會共識或者信任的人的意見為參考標準,而不是以自己的價值體系去衡量。以對比的方式樹立所謂的個人價值感,這就是好勝心的最明顯的表現。
第二,自卑心態。有一些人看起來爭強好勝,其實是源于內心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急于表現自己。這類人眼中的人生哲學是:人生就是比賽,人生就要競爭,只有勝利者才能獲得尊敬。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打敗他人來證明自己,從而創造出一種“我比你強”或者“我比所有人強”的狀態,建立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信舒適圈。這樣的安全感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贏過了所有人,從而收獲自己所需要的注意力和來自他人羨慕的目光。
找準你的競爭目標,別把好勝心的戰場放在親密關系上
故事中的嬌嬌就犯了找錯“比較對象”的錯。她把一決勝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朋友身上,導致兩個人的關系變成了“我事事都要贏過你”。
我的建議是,不要跟與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進入盲目比較的狀態。大部分在親密關系中較勁的人都是不想在關系中處于被動狀態,不想因為自己某方面不如對方而被對方輕視。但親密關系的意義是共建美好和諧的共存狀態,別人在意我們是因為我們是我們,而不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更優秀。這個親密關系包括親人、愛人、朋友。所謂關系,就是說每個人的角色是有任務的,每個人因為彼此能力的不同該干的事情也不一樣,而陷入盲目的比較狀態,除了傷害關系,其實沒啥好處。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或親歷過這樣的吵架場景:剛開始還是就某件事情的是非對錯指出問題,說著說著一方開始從另一方的語言中尋找邏輯漏洞或者知識面的漏洞來攻擊對方,意圖從這一個疏漏中去證明對方的整套價值系統都不對,然后你們就會發現自己在討論的根本不是剛開始的話題,兩個人越扯越遠,情緒越來越大。
其實,溝通的核心目的是表明態度,了解另一方的想法,進而找到解決方案。如果在溝通過程中非要證明誰對誰錯,帶著好勝心去溝通,也就是站在“我是對的,或者我的想法是更好的”這個立場,通常會演變成吵架,而無法解決問題。好勝心不應該成為親密關系中傷害彼此的武器。
如何調整被勝負欲支配的狀態
人們對于“成功”總有個誤區,那就是把成功(做得好)與勝利(做得比別人好)混為一談。如果把“事事都要贏”當作自己的人生要義,也不是不行,但是會活得很累,整個人肌肉緊繃,心理持續緊張,大腦和身體甚至在本該放松的時候都忘記了放松的感覺。
那么,如果你希望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希望自己活得松弛有度,不被過度的好勝心支配,該如何調整自己呢?
第一,專注于一個關于自我超越的目標,而不是擊敗他人的目標。
當你過度在意所謂的競爭對手時,你的目標就變成了如何超越他。對方做了某件事,而你沒有做,你的好勝心就會忽悠你去擁有與對方同樣的東西,而忽略了去判斷這個事情本身是否有價值以及你是否會從中獲益。
試試把目標調整一下——
以前你可能想的是:“他考上某某大學的研究生了,我也要去考這個學校!”
現在不妨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現在的工作狀態比較穩定,業余時間也比較充裕,我想突破一下自我,所以準備學一種新的樂器!”
第二,事事想“我們”,而不是“我和你”。
事實上,在歷史長河中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是合作,而不是單純的好勝心。關于如何在溝通中更好地達成共識和共贏,在我的第一本書《把自己當回事兒》中詳細講過,這里不做贅述。
好勝心是推動社會創新進步的原動力,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去審視它,并在必要的時候把脫韁的好勝心拉回到良性的軌道上。
通透時刻
總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其實是深深的自卑作祟
——整理自《酸葡萄效應》
[日]榎本博明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