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空間社會學理論評析
- 劉少杰主編
- 2665字
- 2023-09-22 15:40:28
總序
尤其重要的是,網絡社會在中國的大規模崛起,展開了一個范圍無限廣闊的新型社會空間。網絡空間既是人們在線上開展各種網絡活動、靈活便捷地進行信息交流的空間,是超越了特定地理邊界或地方場所限制的身體不在場的缺場空間,也是憑借網絡信息技術而進入各個社會領域、同實體空間交織在一起的在場空間。因此,網絡空間是一個線上與線下、缺場與在場交互統一的社會空間。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8億多人口成為網民,他們利用靈活簡便的網絡技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信息交流活動,短信、微博、微信、QQ、陌陌、抖音、知乎,各種得心應手的網絡交流方式不僅使社會信息溝通變得空前活躍,而且還使人們結成了微博群、微信群、QQ群、陌陌群、抖音群、知乎群……形式多樣的網絡群體真是生動活潑、五彩繽紛。不斷加快的信息交流提升了社會效率,大量生成且特點各異的網絡群體則使社會呈現了嶄新的構成結構。
快速的信息交流還增強了網絡空間的內容密度和聯系程度,社會認同、社會排斥乃至社會矛盾也在網絡空間中呈現了空前復雜的程度。這是一種網絡化條件下的時空壓縮,并且是一種擴展中的壓縮。時空壓縮是變化速率的加快和空間密度的加大,而時空擴展則是變化過程的多樣化和展開范圍的拓寬與延展。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時間過程中流變、在空間形式中呈現的,所以網絡化條件下的時空壓縮與擴展,必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不同層面。
網絡社會的崛起給人們展示的新空間現象,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網絡社會的豐富多彩和日新月異,不僅使無數青年人成為“低頭族”的網蟲,而且使很多中老年人也變成了在網絡活動中流連忘返的網迷。然而,無論人們對網絡空間怎樣迷戀,他們也一定要在實地空間中生存,衣食住行等身體活動或生命需求的不可超越性,注定人類無法脫離地理空間而常駐于信息空間之中。正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使億萬網民不可回避地把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接收的信息,同地理空間中的各種境遇聯系起來思考。
網絡中海潮般涌動的信息,無論有多么遙遠和復雜,多么洶涌和激蕩,其根源都在于人們對地理空間的感受和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因此,網絡空間的根基在于地理空間,理解網絡空間中的復雜現象,離不開對地理空間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地理空間有多種稱謂:地方空間、物理空間、實體空間、在場空間等等。不過,無論怎樣稱謂,它都呈現出一個具有實體性、邊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空間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地理空間雖然不像網絡空間那樣新奇、易變甚至陌生,但其變化的復雜性也可以說是千載不遇。中心城市的大規模建設,偏遠鄉村的脫貧致富,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東南沿海的興旺發達,東北和西部的發展滯后,凡此種種,都是人們身處其中的地理空間的發展狀態。而地理空間的發展是一種差別化的不平衡發展,原本處于大致相同生活狀態的社會成員,卻因為所處地理空間的位置和資源的差別,落入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境地。
地理位置、地區發展、空間資源、空間環境等方面的差別,導致家庭財富、空間權利、空間關系、空間參與、空間評價和空間預期等方面更加復雜的分化,而這已經從地理空間的問題轉變為社會空間的問題。并且,地理空間、物理空間或地方空間的分化,一定會影響人們在社會空間中的階層地位、利益關系、群體認同、社會交往、社會流動和貧富差距等方面的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界所提出和研究的大量社會問題,大部分可以被看作是社會空間發展變化的反映。
在網絡空間大規模生成、地方空間復雜分化、社會空間發展不平衡的新形勢下,人們的觀念空間或表象空間也必然隨之進入空前復雜的狀態。確如歷史唯物主義所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評價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尤其在網絡化時代,這種反映會在迅捷的網絡信息交流中變得異常復雜。并且,網絡技術能把抽象的價值原則和理想信念轉化為無比生動的視頻圖像,為空間表象的生成和傳播創造了更加引人注目的靈活形式和廣泛傳遞的有效途徑。
與概念、判斷和推理不同,表象不是邏輯思維,而是在感覺和知覺基礎上形成的感性認識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而直接反映現實的形象的意識活動。空間表象是人們面對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而產生的形象的感性認識,生活在不同空間條件或空間環境中的人們形成了差異萬千的空間表象,在觀念溝通特別是網絡信息交流中,匯合成了形象生動、取向各異、靈活交流而又矛盾互動的表象空間。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和表象空間都已經向人們展現了復雜的變化和豐富的內容,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則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重大時代課題。面對四重空間深刻而廣泛的復雜變化,如能突破傳統社會科學單純強調結構分析的研究方式或思維方式,在直接面對四重空間感性現象并對之做出多樣性和差異性考察的同時,開展深層的結構論分析,實現在新形勢下面對新社會現象的空間論考察和結構論分析的綜合,或許能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帶來勃勃生機。
網絡與空間社會學叢書,是基于上述思考做出的一個選題。時下,國際秩序發生了空前劇烈的動蕩變遷,中國改革開放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城鄉發展、社會分化、網絡交流和觀念表象,無論哪個空間領域都呈現了復雜多變的現象。并且,這四重空間的變化是縱橫交織、緊密聯動的,任何一重空間或各重空間的某個角落的變化,都會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地引起其他空間的變化。因此,應當在四重空間的整體聯系中展開學術研究的理論視野。
5G移動通信技術即將實現廣泛應用,在網絡信息生成、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提高十幾倍甚至數十倍的條件下,原本就已經快速變化的網絡空間和表象空間,一定會發生更加迅速的變化。同時,在極速中運行的5G信息交流與傳播,必將大幅提高社會活動的效率和加快變化的節奏,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在呈現新的發展態勢的同時,也必然會產生更加復雜的不確定性甚至社會風險。這些空間變遷將為社會學研究提出更多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選題,辛勤耕耘的學者們將創作出更多具有嶄新視野和深刻見地的學術著作,而本套叢書則是展示這些網絡信息化條件下空間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學術窗口。
劉少杰
201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