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上海電影
- 我是導演,努力當富一代
- 窩要增肥
- 3005字
- 2023-10-24 23:58:41
任中倫急著提檔,除了上影投資的電影表現不如人意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被今天的主題論壇刺激到了。
南君策并沒有想太多,最終兩人商定,《初戀這件小事》電影正式定檔8月6日。
聊完檔期,自然談到港臺、海外發行。
上影在海外沒有發行渠道,那么就剩下兩個模式。
一是片商直接買斷發行權,一次性結算,回款快。
上影節影片質量和反響熱烈,各大片商報價都不低,不含版權報價已經超過千萬,還不是最終報價。
若是等胡戈和萬倩兩個小蝦米飾演的《仙劍》播出后,絕對不止這個報價。
另一種是與片商合作委托發行,按照合同約定拿票房分成。選擇這種模式,風險比較大,回款也慢。
可以說,各有各的好處和弊端。
南君策作為導演,對自己的影片有信心,他偏向于后者。
不過,這不是他單方面可以決定,雖然華策影視占比份額大,但是還得參考上影意見。
任中倫倒是果斷,直接提議:“出口方面,由上影出面委托發行,版權在你這邊,我建議等上映后再談交易,你覺得呢?”
南君策聞言屬實意外,不過這正合他的心意。
“行,任總您安排就好。”
片商買斷,拿錢肯定爽利。
但是完全沒必要,他現在不缺資金,沒人比他清楚《初戀》電影潛力在哪。
電影國內上映后,就國內現狀,票房分成肯定拍馬不及海外收益部分。
見一切談妥,南君策起身就要離開,但被任中倫攔了下來。
南君策愣了一下,只好坐了下來。
今天辰光和大炮過來,剛好遇到上影組織的論壇,論壇結束又被任中倫叫來上影,好在有雷家音和孫藝州兩人幫忙招呼。
任中倫自顧自地換了一壺新茶。
品茶對人是有要求的,合適的茶具,以及恰當的心情,不急不慢,不焦不躁,帶著禪悟的心情去品茗。
可以說品茶,品的是一種心境。
南君策倒是沒有這么高的境界,什么品出不同的心路歷程,或者品出百味人生,對于他來說,都是扯淡。
只是喜歡喝茶,習慣喝茶罷了。
他知道任中倫有話要說,于是便耐心等著。
沒多久,任中倫一邊給他倒上茶水,一邊說道:“今天主題論壇,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上影組織發起“上海電影·昨天與今天的對話”主題論壇。
從組織結果來看,任中倫內心并不好受,他現在想聽聽南君策的看法。
上海電影最輝煌時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那時,上海的娛樂產業應該可以排進世界前三,素有東方巴黎、東方好萊塢之稱,僅此于好萊塢。
這一時期,上海電影公司數量150多家,最大的電影公司如天下第一,明星、天一、聯華等全都出自上海,明星阮玲玉、胡蝶、黎莉莉...至今耳熟能詳。
別說京城,就是港臺、小日子,都甩了它們十萬八千里。
只是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資產階級的產物后面都跑去了香江發展至今。
不過,上海電影并沒有就此沒落。
雖然各地電影制片廠如雨后春筍般冒頭,但是上海電影依舊強盛,九十年代前上海電影與京城可謂各領風騷。
只是沒想到到了九十年代這一時期,發生一件令人耿耿于懷的事情。
上影廠投資《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風月》等片子拿到國際大獎,眾所周知的原因,上面震怒了,上影也地震了。
地震的結果就是換血,懂電影制作,電影出身,支持拍攝的領導全部換完。
從此,上影廠管宣傳的領導當家,所有的片子加強審核......
于是就到了現今這個局面。
現在看看,當年上譯、上美、上海科教片都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都在這場風雨中飄搖沉寂下來。
每每想到這里,任中倫就不禁唏噓。
這固然是時代的選擇和無奈。
但是,現在發展文化產業畏畏縮縮,已經完全沒了當年的風采。
與之相反,京圈在這期間迅速崛起,仗著政策和地理優勢,他們比上海電影人更果敢。
與上海電影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謹小慎微不同。
京城什么都敢拍,什么都敢說,不怕被一剪沒,于是與上海電影差距越拉越大。
今天論壇,作為上海電影的老大哥,上影當仁不讓,出面組織。
結果,形式大于內容,這在意料之中。
令他憋屈的是,碰了老鼻子灰。
上海老藝術家倒是給面子到場,但都是東扯西扯,提出的意見,對發展上海電影沒有實際營養。
但是氣人就在那些知名導演,老一輩一個沒來,小輩也一點不給上影面子。
第六代導演王曉帥語出驚人:“我不想被歸為某個地區的導演,能做自己才是最難的。”
隨后導演李紅也表示同意王曉帥的觀點:“現在經常被提出來的是華語電影的概念,而不是某個城市的電影。我們應該的思考是怎樣團結起來,突破西方電影的重圍。”
這就令他很無語。
誠然,上海電影如何并不關他們事,但是上影并沒有讓他們歸附的意思,只是讓他們獻謀獻策罷了。
這話說的,顯得上影談論上海電影發展前景,格局太小。
目前,影視行業京城一家獨大,上海電影想要迎頭趕上是肯定的,他認為這無可厚非,百花齊放嘛。
香江導演協會會長吳思遠呢,提出都市電影概念,老生常談培養青年導演,鼓勵民間資本,當然人家的重點,或許還是呼吁試點電影審查分級制度。
所以......
上影內部矛盾不說,單從外部環境,就跟上海電影一樣。
任中倫想過,完善上影產業鏈,與京城、香江等影視公司尋求合作共贏,共同進步。
但是,他很不甘心。
只是再不甘心,在振興上海電影方面,他也有一種有力使不上的感覺。
南君策今天也算是全程見證。
此時,任中倫就想聽聽南君策的想法。
在他看來,南君策就是一個怪物。
才情方面不談,就對電影的看法,也與別人迥然不同。
縱觀電影史,國內導演,如今發展到第六代,無論是美學風格和關注主題,都有明顯的共性特征。
第五代,作為經歷十年動蕩時期的他們,受到自身成長經歷影響,電影敘事風格大多是宏大的、沉重的,關注土地,飽含民族性與歷史的反思。
第六代則因為成長于平和、經濟極速發展的時代,電影更集中于表達個人體驗,傾向于拍攝小人物和邊緣人物,風格紀實,作品帶有明顯的反思和叛逆。
電影就是導演的藝術,但是這一切,在南君策身上都沒有。
他風格多變,也不追求所謂的藝術。
他的劇本沒有晦澀難懂故作高深的故事,也沒有個人堅持的思想性,一個劇本一個主題,受眾群體明確,表述清楚直白。
南君策望著似乎一臉鄭重的任中倫。
今天主題論壇,就他所見、所聞、所想,他也不知道怎么說。
事實上,對上海電影,他并沒有什么想法,也沒有所謂的使命感,所以談不上太多感同身受。
不過,作為上戲出身,又受任中倫禮待,深處這個環境中,他也有自己的野心。
上海電影若按前世發展軌跡,代表性作品并沒有多少。
冒頭的十部影視作品中,屬于上海出品的,說十不存一也不為過。
既然如此……
那就建立一個上海電影圈。
南君策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任總,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過往再是輝煌,也是過去,所以,我更關心當下,在我看來,上海電影發展也并沒有那么復雜,把電影拍好就行了。”
“......”
任中倫用眼神告訴南君策,你沒喝醉吧?
“我是認真的,現在商業電影的時代已經來了,我腦海里面有足夠多的創意。”
南君策指了指自己腦袋,微微一笑,沒有理會任中倫的荒謬表情,言語滿是自信。
“好萊塢的電影成功,從來不在于什么藝術,而在于電影工業。
同樣道理,上海電影也一樣。
京城是政治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經濟也在飛速發展,這自然導致京城有天然優勢,全國各地也與上海不斷縮小差距。
上海電影想要發展,就要充分發揮商業優勢。
商業電影的核心在于講故事,在于導演,故事我有,導演我們可以慢慢培養,但這一切急不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但是未來,上海電影圈完全沒有問題。
任中倫看著南君策,一時接不上話。
在他看來,老大難的問題,被南君策說得猶如吃飯喝水一樣。
信么?
理智上來講,他是不相信的。
但不知道為什么,看著自信篤定的年輕人,他說不出任何反駁的話語。
南君策走出上影集團,坐上出租車,直奔上戲而去。
他今天算是交心任中倫,至于對方行不行,那他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