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葬龍地(求追讀 求推薦票 月票隨緣)
書名: 神話,從武當山下打獵開始作者名: 亂世筆本章字數(shù): 2010字更新時間: 2023-10-05 00:05:50
林堤聽到有人問:
“小朋友,你懷里的那顆珠子,能送給我么?”
他回頭一看,竟是一位全身近乎赤果,只在腰上掛著一件草裙的“原始人”。
那“原始人”披頭散發(fā),身材十分強壯,渾身肌肉高高隆起,右手還臥著一根粗木棒。
“你是誰?為何知道我懷里有顆珠子?”
“原始人”出現(xiàn)時無聲無息,林堤知道他肯定不是“人”。
那人露出一副迷惘的神色,左手撓了撓亂蓬蓬的長發(fā),說道:“別人喊我白陶,你也可以這么喊我。”
林堤根本不關心那人叫什么,只好奇他為何知道自己懷里有顆珠子,于是又問:“那你怎么知道我有顆珠子的?你要它做什么?”
白陶說:“我能感覺得到,我想要那顆珠子放在身上,會很舒服。”
“你能感覺得到?還會讓你覺得舒服?”林堤既是好奇,又有幾分不安,搖頭道:“那東西是我的,不能給你。”
“這……”白陶看起來三十幾歲的年紀,這時卻像個小孩,委屈、不甘、難受……各種情緒都放在臉上。
過了一會兒,白陶竟然問:“那我可以搶過來么?”
“當然不行!”林堤只覺得這人好笑,可又擔心他真的出手來搶,于是將星八劍拔出一半,亮了亮,說道:“你怕這東西么?”
“我怕,你不要打我!”白陶顯然十分忌憚星八劍,連連后退了幾步,然后抱著腦袋蹲了下來。
見白陶的行為語言幼稚似兒童,林堤不禁尋思:“這家伙是沒和人打過交道?還單純是個弱智?”
過了一會兒,白陶才敢抬起頭來問:“你真的不肯給我么?我拿這東西跟你換。”
說著,他竟將手里的木棒伸了出來。
“我有這個!”林堤晃晃了手中長劍,說道:“要你那東西沒用。”
“不對,我這個很有用。”被人說手里的木棒沒有用,白陶非常不服氣,站起來說:“我用這東西,砸死過好多條鼉龍。”
“這么厲害呀?那你留著吧,反正我不換。”
白陶緊張起來,問道:“你不換啊?那我怎么辦?”
林堤快忍不住要笑出聲來,揮揮手道:“你回家唄?還能怎么辦?”
白陶卻說:“我沒有家啊,那要回哪里去?”
“沒有家?那有墳么?你回墳里去!”林堤只想盡快打發(fā)走這個家伙。
“墳么?這里有墳,可那不是我的,我不能進去。”
“有墳?”聽到這話,林堤連忙問道:“那墳是誰的?”
林堤在這里沒有見到活人,好不容易遇到只鬼,卻傻乎乎的腦子不清楚,如果這里還有其他鬼的話,他正好可以打聽下附近的情況。
可白陶卻只說:“墳是他的。”
林堤忙問:“他是誰?能把他叫過來么?”
白陶點頭說了聲“好”,然后身影就逐漸消失了。
林堤希望白陶去叫來的那只鬼,不是和他一樣的糊涂鬼。
……
過不多久,白陶又回來了,身后還跟著一名老者。
看那老者的衣著打扮,像是唐宋時期的教書先生。
老者見到林堤,似吃了一驚,連忙拱手說道:“老頭子陳伯玉,竟不知有仙長駕到,這白陶天真質(zhì)樸不通世務,若沖撞了仙長,還請勿要怪罪。”
“老丈言重了。”林堤也有些驚訝,這老頭子居然能看出自己有修為,不過這樣也好,自己稍微有點姿態(tài),也不是壞事。
林堤心里有許多疑問,只能一個個來,先問道:“請問老丈,這彭蠡澤沒有生人么?”
陳伯玉道:“倒也不是沒人,只是他們都聚居在離此處幾百里外的大澤中央。”
“原來如此,那老丈你的墳為何在落這里呢?”
陳伯玉嘆了口氣,然后娓娓道出了原因。
陳伯玉說他家鄉(xiāng)在蘇州,本是唐則天武后垂拱年間的狀元,在長安、洛陽、南陽等地當了幾十年的官。告老回鄉(xiāng)途中染病身故,就被隨從葬在了此地,距今已近兩千年了。
林堤聽了,非常驚訝,沒想到今晚還會遇到一只做過狀元的鬼魂。
可他又覺得不對,于是問道:“那陳老你為何不去投胎呢?”
陳伯玉又苦笑一聲,說道:“仙長有所不知,這彭蠡澤是大有來歷的兇地,尤其這東南一角,連陰差都極少光顧,我等陰魂又如何去地府投胎轉(zhuǎn)世?”
搖了搖頭,他又說道:“要不是遇到白陶這孩子……說是孩子,其實他比我要老了不知多少歲月,要不是因為他的體質(zhì)特殊,陰氣不會枯竭,時常為我補足陰氣,只怕一千年前我就魂飛魄散了。”
林堤聽完,心里疑惑不減反增,問道:“這彭蠡澤是什么來歷?鬼差都不敢過來。”
“仙長你可聽說過燭鼓之龍?”
林堤搖頭說不知。
于是,陳伯玉又和他說了一段傳說。
盤古大神開天辟地之后,其精血化作一先天神祇,是為燭龍。燭龍為宇宙混沌初開時第一批神祇,也是創(chuàng)世至高神明之一,其神通無邊廣大,睜眼既為晝,閉目則為夜,其口中銜著一支火精,能照亮混沌初開的宇宙。
而燭龍有一子,便是燭鼓。
燭鼓因為盜取仙藥,殺害一上古神葆江,昊天上帝知曉后,便要殺那燭鼓。
可燭鼓畢竟為燭龍之子,他的神力雖不如乃父,也是十分厲害,昊天上帝召集數(shù)位太古大神,才將其斬首殺死。
燭鼓死后,其魂魄化為鵕鳥,那鵕鳥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那里就會有旱災,后來被東岳大帝鎮(zhèn)壓于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那里后來就成了干涸無雨的不毛之地。
而這彭蠡澤則是燭鼓龍身埋葬之地,身與魂正好相反,落在哪里,哪里就成多水的澤國。
林堤聽完,立刻想起之前在中條河古殿中看到的兩幅壁畫,其中一幅畫著口銜火炬的神龍;又一幅是某位皇帝左手竟摁在一條小龍的頸上,而右手舉著一柄寶劍作屠龍狀。
想來,這兩幅圖對應的就是陳伯玉口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