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買弓
- 神話,從武當(dāng)山下打獵開始
- 亂世筆
- 2615字
- 2023-09-05 11:30:00
天亮后,林堤早早吃完飯,送了一只野雞到大伯家,然后就揣上幾兩碎銀,出了村子。
磨盤村東南方向,在兩座山峰之間,有條兩壁夾成的狹長山道,人行其中,仰望長空,藍天只見一線。
過了一線天,迎面又是一座矮山,爬到山坡頂,從另一面往下去,就再次看到一處山谷。谷內(nèi)也有幾十戶人家聚居成村。
這村子里的住戶,主家都姓郭,村子就名郭村。
之前來大伯家相親的郭姓胖子,一家就住在這村落。
郭村的位置已經(jīng)屬于牛頭山邊緣了,從村子?xùn)|面的峽谷出去,就上了通往云寶縣的官道。
官道上,幾乎見不到車馬行人。
林堤不記得原身有多久沒出過山谷了,凝思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沿著官道向東,十里外有家堡子。
那堡子名劉家堡,規(guī)模還不小,由南往北,有條不太寬的街道。
據(jù)說劉家堡的先人,曾出過一位漢將,為這大元朝廷立下過不少功勞。
憑借祖先遺澤,在劉家堡子做買賣的商戶,才敢明目張膽的售賣弓箭刀具。
晌午時,林堤已能遠遠望見劉家堡里最高的那座堡樓。
據(jù)說那是一座存在了接近兩百年的建筑,比云寶縣的歷史還要悠久些。
林堤原身來過幾次劉家堡,對堡子外圍那連綿四五里的高墻,以及堡中央那十幾丈高的堡樓印象深刻。
他記得堡樓最上幾層,甚至還有箭孔和炮窗。
好些原來住在云寶縣郊的百姓,為躲避兵災(zāi),都想方設(shè)法的要搬進劉家堡去。可人家堡子里地方也有限,除了一些沾親帶故的,一般人也進不去。
“也不知道仗打完了沒?”
“縣城是歸朝廷管,還是被義軍攻占了?”
林堤離劉家堡又近了些,抬頭望去,發(fā)現(xiàn)那座堡樓頂上,豎著一面鮮紅色的旗子。
那旗子不對勁,并不是代表蒙古朝廷的旗幟“查干蘇勒德”。
“查干”是白色的意思,旗幟的上部圖案為三叉戟,下部圖案為扎牛毛。
林堤猶豫著,不知道要不要進去看看。
按照藍星華夏國的歷史,武當(dāng)山附近州縣,是被紅巾軍占據(jù)著。他對這段歷史只有大概的了解,也不知道占領(lǐng)本地的義軍lingxiu是誰。
并且,這里也不是原來的華夏國。
正猶豫間,林堤看到幾名莊家漢子推著獨輪車,從堡子里走了出來。
等那幾人經(jīng)過身邊,林堤忙迎了上去,用方言問道:
“幾位大哥,那堡子還有人么?”
一漢子道:“咋會問有沒有人?我們不是剛從堡子出來的么?”
林堤尬笑兩聲,又問:“做買賣的人都還在吧?想去買點東西。”
“做買賣的有,就是都不姓劉了。”
“那姓劉的呢?”
“都逃進縣城了唄,幾個沒能逃掉的也都被義軍殺了。”
林堤很是驚訝:“那是為何?”
“你不知道么?姓劉的都是漢奸后代,該殺!”說話那人一臉得意。
從那幾人口中,林堤得知,劉家堡子被起義軍占領(lǐng)了,而寶云縣仍由朝廷控轄。
“如果是這樣的話,起義軍和朝廷隨時都可能會再打起來。”
林堤不敢耽擱,要盡快買好東西回家。
進了堡子,街上居然很是熱鬧。
四處前來趕集的鄉(xiāng)民不少,挑擔(dān)的挑擔(dān),提籃的提籃。街道兩邊賣糧食、布匹、酒飯的商戶門市大開。
還有不少頭上包著紅巾,提刀扛槍的兵卒軍士在街上來回走動。
在林堤看來,這些兵卒大多面有菜色,身材矮小,軍服和武器也都各不相同,一眼烏合之眾。
“憑這些人,真的能推翻此界大元朝的統(tǒng)治么?”
堡子里沒有專門售賣刀劍兵器的店鋪,不過在街尾,有一家鐵匠鋪。
在以前,劉家堡子里的鐵匠鋪主要打一些耕田種地用的農(nóng)具賣給附近的農(nóng)戶,也會幫人定做如剔骨刀、獵叉、斧子、雙股叉之類生活用具。
鐵匠鋪里面很寬闊,五六個鐵匠正在干活,拉風(fēng)箱的,揮鐵錘的……
進去后,林堤直接問有沒有弓售賣。
“弓么?我們還真有。”一鐵匠看了林堤幾眼,又道:“你是買回去打獵的吧,弓可不便宜,錢帶的夠么?”
“先看看東西唄。”
“成,你等會兒。”那漢子轉(zhuǎn)身走進了鋪子最里面。
林堤又看到,店里竟然陳列了不少兵器,其中還有幾把制作精良,制式也考究的軍器。
這些軍器明顯不是出自眼前這些鐵匠的筆,多半是紅巾軍從元軍手里繳獲的,拿來這鋪子里售賣的。
沒多久,先前那鐵匠拎了三張弓出來。
“吶,這三張,你看要哪張?”
林堤看了一眼,有一張是常見的竹弓、一張是制作講究的長稍弓、最后一張弓外面似乎包裹了一層樹皮,雖說顏色和尺寸并無特殊之處,但一眼望去,弓身的質(zhì)感就與另外兩張大不一樣。
“那是蒙古弓么?”林堤眼前一亮。
那鐵匠得意道:“你倒認得,千真萬確的蒙古弓,還是千夫長用的弓呢。”
“能給我瞧瞧么?”林堤估計自己全部身家也未必買得起這張蒙古弓,但能摸一摸,看一看也是好的。
鐵匠猶豫了一下,還是將弓遞給了林堤。
在這科技不興,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時代,蒙古弓算得上是真正的杰作。
使用具有彈性的木材或竹子薄片,以魚泡膠粘合在一起,形成弓骨。弓骨的背面貼有獸骨片,骨片外纏了幾層細牛筋,再在細牛筋外,包裹一層樹皮。
蒙古弓的弦,也是用數(shù)根牛筋,糅制而成的。
“好弓。”雖然自己買不起,林堤還是問了句:“這弓怎么賣?”
“十二兩銀子,再送你一壺箭。”
林堤點點頭,在他看來,這個價格很合理。
還回蒙古弓,林堤又問:“另外兩把怎么賣?”
那鐵匠似乎沒了招待的興致,懶洋洋道:“長稍弓三兩,竹弓一兩五錢,都不送箭和壺。”
長稍弓的材料和制作工藝雖比不上蒙古弓那般精良,但其威力和精準(zhǔn)度,都不是竹弓或者藤木弓可比的。
三兩銀子一張的價格,林堤覺得也還好。
他曾開口問過隔壁老田,那張?zhí)倌竟u多少錢。
老田開的價格就是三兩。
于是,他問道:“長稍弓我要了,二兩成不?”稍弓屬于狩獵專用弓,在以前,有朝廷許可的獵戶們,也能在正規(guī)的店鋪買到。
“不成。”那鐵匠沒有半點猶豫。
“好吧。”林堤訕訕笑了兩聲,又問:“那我就出三兩,你再送我兩壺箭,如何?”
“兩壺箭么?”鐵匠猶豫起來。
過了一會兒,鐵匠說道:“箭壺只能送你一只,箭可以送二十四支,正好是兩壺的數(shù)量。”
“行,就這樣。”林堤一口答應(yīng)。
付了錢,拿了弓箭,林堤又問:“請問下,咱堡子里,有收野物的店家么?”
“有,哪一家飯鋪都會收。你要是獵的野物多,還能拿去營里,與義軍好漢們交換物資。”
背著弓箭出了鐵匠鋪,林堤又去街上的雜貨鋪買了幾兩粗鹽。
這烽火亂世的,物價瘋狂飆升,鹽巴的價格比以前要貴了許多倍。
一兩粗鹽的價錢,放在以前,差不多能買到十斤細糧。
回到家,林堤就把藤木弓和箭還給了老田。
老田問他:“咋樣?這幾天可有獵到啥?”
“就兩只山雞,還不值租你弓箭的錢。”
老田嘿嘿一笑,又說:“打獵嘛,哪會容易。想獵大家伙,得去西山里面,那里獐子多,我先還見過水鹿呢。”
“嗯,回頭我去瞧瞧。”林堤想起昨晚遇到的那只野豬,正要開口向老田租幾只捕獸夾,話到嘴邊時又打住了。
老田不算啥厚道人,租他東西價錢不低,收獲不好就會虧本。萬一真的獵到了大家伙,收獲太好的話……很可能更扯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