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操碎心的王教授
- 從工程制圖開始手搓星艦
- 物魅鬼都
- 2248字
- 2023-10-09 10:00:25
很多第一次申請項目的博士在擬題時很容易犯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了能通過基金委審核,會盡可能的增加課題內容。
從而讓自己的課題項目看起來更有性價比一點,就像某些手機廠家為了更好的賣貨而刻意標榜水桶機一般。
只不過基金委請的那些專家都是久經沙場的老人精了,哪能不明白其中的道道。
申請書上寫的那么多,那么好,結果就申請這點經費。
真能做?
真能做完?
每一筆經費最終驗收的結果不僅會影響到申請人,對于基金委也同樣至關重要。
要是這種開題牛皮吹破天,驗收做出一坨屎的課題多了那個幾個,拉低了整個項目群的資金利用率。
基金委挨了板子,被上級狠狠的拷打了一通,明年怎么可能會繼續請當初允許這些題目通過的專家。
所以寫項目申報書其實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要保證有足夠的新穎性,足夠出彩,抓住審稿專家的眼球。
又不至于過于浮夸,露出一股單純為了申報課題而申報課題的異味。
畢竟也就幾百萬的經費,專家也不指望申請人能做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
題材足夠新穎,技術路線具有創新性,申請人的能力看上去OK,這就行了,不用給自己多加戲。
對于申請課題要求的前面幾點,王教授倒是一點也不擔心。
畢竟在談論讀博之事的那天,他就已經知道吳梓的吹牛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不僅說的玄而又玄,跟科幻小說一樣,而且聽上去還真的有些實施的可能。
本身就是某個科學基金審稿人的王教授自然清楚,像他這種人寫出來的東西,抓眼球能力那是沒得多,肯定能過關。
那么需要格外注意的就是不要牛皮吹太大,把那些專家給嚇到了。
王教授本來以為把頁數限制到25頁就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畢竟這種量級的本子都至少寫個40頁以上,有些說話比較啰嗦的人甚至能寫到七八十頁。
如果再考慮到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包含立項依據的必要性以及緊迫性、現有技術情況、技術路線、實施方案等多部分內容,能寫出來的創新點其實也就那么幾個。
的確,吳梓也是按照這個邏輯去寫的,每一部分的內容也都十分詳實,并沒有那種東一榔頭,西一鎬頭的縫合感。
因而實際提煉出的創新點也就三個,倒是符合了王教授的預期,按照他的規劃,接下來只要把這個報告擴充一下就好了。
只不過王教授通讀了一遍之后,看的的時候的確很通暢,整篇申報書結構勻稱,邏輯縝密,每一部分都寫得非常扎實,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空話。
但當他一抬筆,卻發現竟是找不到什么切入點來對這篇申報書進行擴充。
所提出的關鍵技術的確只有三個,分為控制系統,驅動系統和能源系統三大部分,倒是沒什么問題。
但仔細一讀,卻發現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是那種一眼看過去我明白了,仔細一讀卻讓人不禁感慨一句——
這特么是能隨隨便便搞出來的?
“你看看這里,為了應對太空高輻射環境,在結構上具備抗輻射功能的同時,太空車的電子元器件需具備錯碼自糾能力以及關鍵芯片多備份設計,具體指標要求如下:……”
“寫的很不錯,但你要去哪里買這種芯片呢,雖然我對于航天級的芯片不是很了解,但航空相關的東西還是接觸過不少的。”
王教授隨意百度了一下,搜了一個方方正正的鐵盒子出來,接口很是奇怪,看上去像是一個非標串口外面套了圈螺紋一般。
“就這種飛控,性能一般,一個就至少要5萬塊錢。”
“你這上面這么多芯片,全都按照實際的規格去搞,500萬都不夠你搭出一套控制系統的。”
吳梓一直點頭稱是,他自然明白申請項目和實施項目完全是兩碼事,所以王教授既然已經講明白了道理,吳梓也不會有病沒病隔著犯倔。
只不過他心里卻是一陣腹誹,吳梓在寫那些項目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做好了規劃,只有需要買的東西才會單獨列出來作為關鍵技術,大部分東西還是靠手搓為主。
畢竟那些部件身上都有賽博科技的影子,即便找人定做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搞定的事情。
而且最關鍵的,吳梓原本想實驗性的做個示范載荷掛上去,以此來展示月球車多功能的可行性。
不過從王教授目前的態度來看,這東西沒寫上去顯然是對的。
不然場面不可能還如此的和諧,王教授不當場訓斥他瞎搞都是好運了。
“我今天把你第一項技術改一下,讓其變得更加可行一點,晚上稍晚點發給你。”
王教授說的口干舌燥,喝了一大口水,然后拍了拍吳梓的肩膀。
“有上進心是好事,但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太快,可是會扯著淡的。”
“等我改完以后,你要好好看一看,學學申請項目的套路,這跟做學問是兩回事,雖然聽上去很不恥,但必須要掌握。”
“絕對不能因為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耽誤了自己,那才是最不應該的事情!”
從王教授辦公室里走出來,即便剛剛自己寫的心血被翻來覆去說了好幾遍,吳梓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表情。
他不是那種不知好歹的人,自然明白王教授的一番苦心。
不過就像之前規劃的那樣,寫在本子上的其實只是那些最顯眼的內容,真正支撐起整個月球車框架功能的東西基本上都需要吳梓自己來搞定。
所以即便王教授把本子改的面目全非也沒什么關系,只要標題不變,只要課題對象的名字還叫月球車,那就對吳梓的計劃沒有一點影響。
畢竟他一開始準備做的就是100,無論最開始規劃的是20還是2都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
深夜,吳梓收到了來自王教授修改后的版本,雖然他只改了一個關鍵技術點,但整體篇幅卻多了有將近10頁的樣子。
要知道吳梓之前對于第一個關鍵技術只留了差不多6頁左右的篇幅。
他仔細讀了一遍,發現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被精簡掉,與之替換的是一堆又一堆看似相關度很高,但實際上都是成熟技術的內容。
老版本和新版本的區別就好像今麥郎和令表郎一般,看似只多了那么一點點,其實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不過即便如此,改肯定還是要改的,吳梓理解了王教授所想表達的套路以后便立刻動了筆。
不是什么難事,不過都是些車轱轆話罷了。
在他看來,用小腦,都能把這玩意給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