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從100萬英鎊被燒毀說起

1994年8月23日晚上,在蘇格蘭內赫布里底群島朱拉島上的一個廢棄的小谷倉里,有一堆火在燃燒。你如果此時進入谷倉,可能以為有人在燒報紙。一大捆帶有印刷圖案的紙張在燃燒,伴隨著滾滾煙塵,不斷有紙片騰起飛入空中。

仔細觀察,你可能發現這些紙張燃燒的方式有些奇怪,要好一會兒才能燃著,而且燃燒得很慢。最終你意識到這些紙張的密度比報紙的密度大,版面也比報紙小得多。這時,騰空飛起來的紙片可能會映入你的眼簾:咦,那上面印的不是戴王冠的女王嗎?我的天哪!那難道是一堆50英鎊的鈔票在燃燒嗎?!

是的,那個晚上,你看到的正是100萬英鎊被燒毀的場景。由面額50英鎊紙幣組成的100萬英鎊,僅僅一個多小時(準確地說,是67分鐘)就全部燒光了。67分鐘——可以成就每個彩民夢想的東西就這樣化為灰燼。

火邊的兩個人是KLF樂隊的成員吉米·考蒂(Jimmy Cauty)和比爾·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憑借《合理與古老》(Justified and Ancient)、《永遠三點鐘》(3 a.m. Eternal)等歌曲賺足了錢。后來因為厭倦了音樂,他們轉向了藝術創作。對他們來說,燒100萬英鎊是一種觀念藝術。他們起初想將一捆捆的錢釘到木柜上,制作一個雕塑。但是,由于他們的這個想法比較犯禁忌,沒有一個藝術館愿意展出這樣的雕塑。因此,他們又有了新的想法:直接燒錢。

燒錢的整個過程都錄了像,你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就能看到。正如人們所料,KLF樂隊的這兩位成員身著黑衣,把錢一張一張抽出來隨手丟在大火里,就好像將面包投給鴨子一樣。吉米把每張鈔票揉搓一下扔到火里,比爾卻像擲飛盤一樣,把錢擲到火里,起初他們燒得很慢,一些錢從火中飛出來,他們撿起來再扔到火里。過了一會兒,“K基金會”(他們當時就這么稱呼自己)意識到以目前的速度,這錢得燒好幾個小時,于是他們加快了速度:一捆一捆地往火里扔錢。

盡管有錄像為證,但還是有人懷疑這只是在作秀。真的會有人燒這么多錢嗎?為了打消人們的質疑,“K基金會”將燃燒后的灰燼送到實驗室進行了檢驗。檢驗證明那些灰燼是大量真鈔燃燒后的產物。

這項“表演”的影響可想而知,但此舉招致的敵意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人們仇視他們,質問他們既然不想要這些錢,為什么不捐出去呢?人們罵他們自私、愚蠢。

看了幾分鐘燒錢錄像之后,我們想知道為什么吉米·考蒂和比爾·德拉蒙德要這么做。就算這是一種藝術創作,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令人驚訝的是,在多年來對他們所進行的多次采訪中(你在YouTube中可以看到),這兩個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前后矛盾,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確信。

在正式的訪談記錄中,吉米·考蒂承認他們這樣做可能毫無意義,這究竟算不算藝術創作還有很大的爭議。“你可能會進入這樣一個仍舊昏暗的未知領域,一片漆黑。”你聽到他在竭力應付,想要給出一個解釋,但最后陷入絕望……

在一次電視采訪中,比爾·德拉蒙德說:“我們本來少燒點錢也行,”他又補充說道,“但是我們想多燒點。”后來,記者問他將錢扔到火上有什么感覺。他說他感到麻木,唯一堅持下去的方式就是機械地去做而不去想。“如果你想著那是一張張50英鎊的鈔票或者一捆捆錢……”他的聲音漸漸弱不可聞,好像想到錢令他自己都無法忍受。[1]

然而比爾·德拉蒙德認為他們并沒有真正損毀任何東西。“唯一損毀的東西不過是一堆紙張而已。既不是面包,也不是蘋果。”[2]正是這看起來無可辯駁的言論,真正揭示出這件事情的本質,而且揭示了為什么這么多人因考蒂和德拉蒙德的行為而感到憤怒、難過。的確并沒有面包和蘋果被燒毀,但是有東西被燒毀了——那正是獲得面包和蘋果的機會。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購買面包和蘋果的100萬英鎊沒有了,購買可以用于果腹的食物的機會也沒有了。

同時被毀掉的還有種植果樹、收獲果實的希望,建面包房烤面包的希望,以及雇人實現這一切的希望,這些本來可以在若干年后帶來數百萬英鎊的產出。

而且,還不止這些。每一個看完燒錢錄像的人都會想他能用那筆錢干什么:買一所房子,買一輛新車,還清欠債,開創新的事業,幫助親朋好友,進行一次環球旅行,幫助窮困國家成百上千的孩子,或是資助拯救雨林的項目……

如果考蒂和德拉蒙德燒毀的是價值100萬英鎊的東西,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那種情況下,燒毀的只是特定的物品——畫作、游艇、珍貴的珠寶等,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100萬英鎊實現的愿望。

如果他們以類似某些瘋狂的搖滾歌星所采用的方式毀掉鈔票——放火燒掉或是炸毀一家旅館,人們無疑也不會如此憤怒。如果他們只是把錢存入銀行收取高額利息,或者投放到股市中(也可能炒股賠了),沒有人會在意。如果他們把這筆錢捐出去,肯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所以,問題不在于這兩個人原來擁有100萬英鎊,后來沒有了,而在于這么一大筆錢沒有產生任何效益。這些錢所蘊含的全部希望都付之一炬。對他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據此來看,金錢對人類的大腦有著異乎尋常的影響力。我們只是投入了一些印制鈔票的紙張和鑄幣的金屬,并在上面印上了圖像,它們本身沒有什么價值,但是承載著我們獲取諸多珍愛之物的希望。而且這希望,以及我們對這一希望的信念會讓我們獲得無數的珍愛之物。如果世界上有魔法的話,那么魔法肯定會愛上金錢。這一抽象虛擬的事物是大腦的產物,幫助我們創造需要和想要之物。

正是金錢這一特性使得考蒂和德拉蒙德的行為顯得如此出格,如此觸犯禁忌。在一定程度上,毀壞金錢,是一種對現代人類社會基礎的挑戰。

從深層含義來講,人類是一種具有高級和復雜心理活動的動物——大腦成就了我們,金錢作為大腦的構想之物深深根植于我們的意識之中,我們也依賴金錢獲取大多數生活必需品。

我們大多數人往往輕視金錢。可是我們只能進入根本不需要金錢的社會(不管是真的存在,還是虛構的),才能真正擺脫金錢。讓我們來看一看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于1846年出版的《泰比》(Typee)一書,誰不愿意生活在這樣的人間天堂?

在那里沒有那成千上萬的煩惱的根源,即文明人創造出來破壞自身幸福的巧奪天工的東西;沒有抵押品贖回權被取消的事情;沒有拒付通知書;沒有可付的賬單;沒有賭債;沒有不可理喻千方百計要人付錢的裁縫和鞋匠;沒有形形色色的討債鬼;沒有侵犯人權、故意挑撥是非、在客戶中引起爭執,然后坐收漁翁之利的律師;沒有一直占著空余的臥室不走,致使餐桌嘈雜、擁擠的窮親戚;沒有貧窮的寡婦和因救濟院的冷漠而挨餓的孩子;沒有乞丐;沒有因欠債而入獄的人;沒有驕傲冷酷的富豪……一言以蔽之,沒有金錢!

在《泰比》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梅爾維爾棄船后登上了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盡管島嶼極富魅力,但他一直渴望逃離小島,回到文明社會,回到他熟悉的社會——這意味著回到金錢社會。

對我們來說就是這么一回事,我們設想自己來自像《泰比》里描述的那樣沒有金錢的伊甸園,渴望返回或是重新開創這樣一個伊甸園[我的老朋友迪倫·埃文思(Dylan Evans)就想這么做。他曾經在蘇格蘭建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但事情并沒有完全按計劃發展],[3]這樣做顯然是走錯了方向,因為造成社會弊端的并非金錢本身,而是我們使用金錢的方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使用金錢做好事而非壞事呢?

我們往往淪為金錢的奴隸,可是任由金錢掌控思維,并不能讓我們變得富有,也不能幫助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開創良好的社會。因此我們需要對金錢與人的關系有個透徹的了解。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如何對待金錢或如何賺錢的書,此書肯定不屬此列,但我們也不會避開金錢,否認金錢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保障。說到金錢,事情就變得很復雜,但在這本書中,我會重點揭秘金錢與大腦之間的關系。

自然,不同的學科看待金錢的視角截然不同。政治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認為,從廣義上講,金錢屬于語義系統,類似于語言和度量衡,從狹義上講,金錢是用來“支付、度量、儲蓄和交換”的物品。[4]弗洛伊德視金錢為糞土,他說孩子們最初喜歡玩廢棄的東西,然后才開始玩泥巴,玩石頭,最后玩錢。我不能肯定這種看法對我們的影響是否深遠。19世紀的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金錢是自我延伸的一部分。他說:“自我是真正的自己(他只指男人),自我也可以指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精神、衣服、房屋、妻子、孩子、祖先、朋友、土地、馬匹、游艇和銀行賬戶。”[5]

從心理角度出發,金錢概念的核心特征,在我看來是信任。歷史學家尤瓦爾·諾亞·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認為金錢是有史以來設計得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體系。要想安定繁榮,我們需要相互合作。如果是熟人,合作就很容易,但是與陌生人合作,需要量化信任和相互信任的方法。[6]金錢恰恰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開始使用金錢的社會,無疑不會再回到原來不使用金錢的狀態。[7]但是這本書與金錢史無關,它主要談論金錢對我們的影響,談論金錢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談論缺錢時,金錢何以強化對我們的控制。

我們不停地推測:高額獎金會鼓勵總經理更加努力地工作;金錢可以用來激勵我們的孩子去做作業;面對幾樁交易時,金錢使我們確切地知道如何選擇最大化我們的利益。

但是正如我在本書中所講的,有證據表明我們并不總是對的。那就讓我們去會會那些認為金錢可以緩解對死亡的恐懼的人、賭輸400多萬英鎊的人,以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那些看到足以改變人生的現金完全驚呆了的人……

一旦你讀完了這本書,我相信你會發現,除了燒毀100萬英鎊的鈔票和逃到自己的“泰比樂園”中,我們對金錢還有別的應對之策——我們其實能夠掌控金錢。

[1] 此采訪參見:RTé, The Late Late Show online at Ironmantetsuo, K Foun dation Burn a Million Quid, YouTube video uploaded 6 September 2007:https://www. youtube.com/watch?v=i6q4n5TQnpA

[2] 樂隊和他們的其他情況參見:Higgs, J. (2013) The KLF: Chaos, Magic and the Band Who Burned a Million Pounds. 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

[3] Evans, D. (2015) The Utopia Experiment. London: Picador. 這是一個非凡的故事。

[4] Polanyi, K. (2014) For a New West. Essays, 1919–1958. London: Polity.

[5] James, W. (1983,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Chapter 10, Harari, Y.N. (2014)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Harvill Secker.

[7] Lea, S. & Webley, P. (2006) Money as Tool, Money as Drug: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y of a Strong Incentiv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9, 161–2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和林格尔县| 庆元县| 柳林县| 屯昌县| 阳春市| 霍邱县| 林口县| 古交市| 玛多县| 南宫市| 浪卡子县| 宝鸡市| 泰安市| 磐石市| 垦利县| 文山县| 闵行区| 海南省| 石狮市| 买车| 博白县| 望江县| 三门县| 贺兰县| 沙洋县| 双城市| 屏山县| 漯河市| 潜山县| 广元市| 竹北市| 罗定市| 玛沁县| 图木舒克市| 五莲县| 丰台区| 克东县| 南通市| 新邵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