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城就一條主街,兩邊的建筑背后是一下山溝溝,在一些緩坡處,還有一些居民自己箍的窯洞。于琴猜想可能是地形原因,地理位置,所以這座小城總是有種與世隔絕的質樸與淳厚。
它靜靜地在這山上臥著,俯瞰著山下的繁榮與浮華。不爭不搶,好似千年前的莊子。
七八點鐘,太陽剛剛升起。
于琴看著路牌:鳳凰東大街。在一個寫著煤炭局的舊牌子對面,找到了周爺爺說的涼面鋪子。
清早,東街看起來冷冷清清的,但是這涼面鋪子這兒,門口稀稀疏疏地停著自行車,電動車還有一兩輛小轎車。和著冷清的周遭卻絲毫不違和。
于琴進店,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咸香的味道鉆到鼻子里,這家店跟前一天的湯面店很像,鋪面不大,擺了兩個四人位置的桌子,還有一個矮的長條桌子。店里很多人,沒幾個空座位,大家都是拼桌坐的。有幾個背著書包的小孩,估計是要去上補習班,有的獨自來吃早飯,有的是家長接送;還有幾個大人,大家都是專心的扒拉著碗里的面。
周爺爺和周奶奶隨后進來,周爺爺進門,看見門口的高一些的桌子上有人快吃完了,便站著稍等。
前臺和廚房離得很近,可以說前臺背過去就是一口大鍋,說是前臺就是一個高高的窄窄的收錢的地方。
“要三小碗涼面,各加一個雞蛋。”周奶奶進門就往前臺點飯,說著從布面錢包里掏出來二十塊錢。
這時候,門口那桌的幾位顧客前后吃完離開了,剛剛在前臺收錢的中年女人很麻利地過來,把碗送到洗碗池子里。周奶奶周爺爺拉著于琴坐在了座位上,中年女人過來很仔細地把桌子擦干凈。
三人在等飯的期間,中年女人也沒閑著,很周到地端過來一碟小菜,從消毒柜里拿了三副筷子。是胡蘿卜菜,很細的絲,攪拌著辣椒還有其他一些調料,口感很豐富,很清爽。
“您稍等,面馬上就好。”中年女人說著當地的土話,于琴沒聽明白,下意識地看向周奶奶和周爺爺。
“好的。”周爺爺和善地回答著中年女人。
“就是咱們稍等一下,面馬上就好了。”看著中年女人離開到洗碗池那邊刷碗去了,周奶奶這才跟于琴解釋著。
周奶奶能聽得懂這里的土話,但是不是很會說,頂多能說上那么一兩句。
話音剛落,一直在后廚忙著下面的師傅出來了,端了兩碗面到桌前,轉身回到后廚,然后端出來了第三碗面。
周爺爺往碗里加了點蒜末、醋和辣椒,桌子上也就這三種調料。周奶奶跟著周爺爺一樣,也是放了一樣的小料。于琴先是嘗了一口沒有加料的面,覺得味道不錯,挺好吃的。然后學著周爺爺和周奶奶的樣子,加了些料,配著小菜,確實好吃。
這會兒來店里的人不多,師傅給三人上完面之后,又去給新來的兩桌客人上面,于琴和公公婆婆差不多吃到一半的時候,店里沒再來些什么人了。
在廚房煮面的師傅招呼好客人,就回到在灶臺旁了,在一邊的凳子上坐下。中間其他顧客有吃完飯結賬的,師傅便一一代收。
女師傅的聲音很有磁性,也很寬厚。洗碗的女人這時候跟師傅說著,誰誰誰結過賬了,基本上都是熟面孔,也能叫的上名字,來面館的人有在機關單位上班的,有在附近哪里工作的,還有附近補課的學生等,總之,都是一些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