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學生上學期間是否讀課外書
- 星光集
- 飛羽落海天
- 2185字
- 2023-09-04 11:16:33
從少年的時候開始,語文老師就提倡我們:學期間最好別看一部太長的小說,應當留到放寒暑假的時候才敢看。上學期間主要以成績為重點。
因為我十來又幾的年紀性格比較循規蹈矩,所以那時的我對此番話深以為然,竟被影響得不再涉足課外書了。初中的三年,我幾乎沒有讀過什么課外書,除了課內的那九門,我幾乎可以說記憶中不曾有讀課外書的快樂。除了兩個例外,一是八年級的暑假我班語文老師給我們的作業——寫一篇《平凡的世界》的讀后感,第二是我的一位同學給我推薦了《林清玄散文精選》,當時我在學期內,破天荒地于閑暇時間將它看完,歷時十五天。
在青春期伊始這三年,在我最需要吸收知識、獲得一定眼界的年紀,我竟被中學的應試教育所限,一如既往地埋頭于學科書籍和資料里,不曾瀏覽過幾本新書。不得不說,這算是一個悲哀了。
我已經決定,等未來自己的孩子上學時,我絕不限制他(她)讀課外書。我會這么跟孩子說:“上學讀書是為了獲得你一身的各種能力,絕不僅僅是你的分數成績。只將注意力集中于課本,閉目塞聽,思想是絕對無法進境的,創造力也會缺乏,未來的出息不會很大。所以說,個人的學習不受限制,你在保證成績的前提下,調控得度,于課外的閑余時間,可以使勁看你喜歡的課外書。”
我覺得,一個初中生,他的學習應該為他的個人能力增長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升學考試和成績排名而學習。其實吧,千萬年以后,所謂的“升學應試”和“成績”,早已成為一攤腐朽的爛機制,而全國公民之個人能力,卻一直被代代相傳下來。孰為核心,孰為表面形式,想必人們都心知肚明。所以,一個學生,在學習幾門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應該通過課外書找到自己個人的興趣方向,這些方向或領域,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廣闊越好,越深厚越好,這些是成為頂級人才的上乘基礎,亦算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賦條件。只限于學生假期讀課外書可不可以(原因是學期間沒時間讀這么厚的一本書,會影響學生成績。)?不可以,因為一教師在學期間限制了他讀課外書,這股限制的影響就在他意識里近乎持續了一年到頭。畢竟一年中寒暑假只有三個月,其余九個月的限制可能會蔓延到暑假,持續到過年,會形成一種慣性,籠罩住那為數不多的兩三個月。而且,有些學生放假不讀書,他會有其他的愛好,比如我放假只盼看劇。讀課外書的好習慣在學期間不曾被我養成,臨近放假,想到一學期勞苦功高,自然很容易遺忘,一頭扎進劇堆里了。有些人去旅游,有些人學書法學畫學音樂,可偏偏不讀新書,他們無法獲取更廣闊的視野;這怪不得學生們,實在是老師的態度給學生們注入了一種“成績與課外書水火不容、涇渭分明”的觀念,這一到放假學生們頭腦中自然產生了“個人愛好與讀課外書不相容,涇渭分明”的潛意識觀念。
所以說,對于學生們的大學習,讀課外書與否,教師們普遍秉持保守的做法,是一種先進的教育嗎?它的品質屬于平庸、中等,上乘還是頂級呢?答曰:平庸的教育方式。我有些不同的想法,現在提出來,請各位方家指正。在我看來:在平庸之上,中等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和“唯分數錄取”的大制度依舊不變,教師們看重學生成績,但是卻不斷鼓勵學生課后閑余時間多看新書,提倡他們在課外書里獲得個人精神的延伸,不制約學生的讀書范圍,這不失為一個折中的辦法;上乘的教育是國策發生改變,不以分數論人才,應試制度仍在,但確是一個虛擬的制度。上課老師們向學生教完自己的課內知識,下課學生們讀什么書,老師便不能限制了,學生們愿意讀武俠,玄幻這些閑書,被允許;愿意學課內的知識,也被允許。老師甚至可以因材施教,課外時間對那些讀閑書的人,如果自己視野足夠大,也可以和學生談談金庸武俠的內容,這樣老師的視野也拓寬了些東西。對于那些讀課本內容和做題的,對他們不懂的進行解答。課外教師與學生還能形成幾個讀書興趣小組,以此來做學習討論,領域廣泛,學術氛圍開明,何樂而不為呢?至于頂級的教育,我也說不上來,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策略。
另外,老師們對于他們所認為的“沒用的課外書”的抵制態度有他們的道理,我無法改變他們的觀念,不能強求。比如像學生閑時所看的武俠、言情、玄幻、修真、冒險,它們看似沒用,但對于我這個讀書人來說,它們的意義大了去了。我仍記得高中時候在忙學業之余讀《斗羅大陸3》的情景,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對于類似這系列的書籍,我提倡語文功底好的人在下課午休時間,無作業負擔的時間,在老師發現不了的情況下自己去看,縱使這時候被老師發現了,我也覺得這個老師沒有收繳該學生書籍的權利,因為這是學生課余的自由學習或休息時間,對于一個十多歲學生自由發展的行為,教師不予鼓勵支持,還給予打壓,這就太不像話了。學生們這時候可以暫時拋開學業的沉重負擔,在精神世界里進化,升華,成長,乃至發生一些向外,像遠的延伸或變化。
確實,對于讀課外書,教師對自己的學生首先倡導的就是有文化積淀的,經典之作或名著,這很可以,能夠被作為一個“課外書閱讀規范”的大綱和主干。但是,只要對學生的成長與學習(大的學習,一身能力的學習)有意義,都值得被提倡。也許吧,較之教師,只有學生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書,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在清華北大,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一輩子趴書案搞文化研究,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走經濟從商這條路,畢竟術業有專攻,有些我們教師都看不出它能給該學生帶來甚正面作用的書,它在學生眼里,偏就這么有用。所以,對待課外書的選擇,教師要睿智,孩子要明智和懂得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