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君臣之間太過隨便的時候,就需要一定的禮儀了。
禮樂制度的必要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了項羽,天下初定,各路諸侯共同推舉劉邦為皇帝。這原本就是劉邦夢寐以求的事,自然是當仁不讓了。可劉邦只是一個市井出身的粗人,他沒有想到,原來即位當皇帝還挺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套君君臣臣的嚴格的等級禮儀。一向懶散放縱慣了的劉邦對此感到很不適應,他不愿意受秦始皇所執行的那種嚴格的繁文縟節的約束,于是就要求簡便行事。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們本來就不太守法紀,現在更是忘乎所以,公然在宴會上飲酒爭吵,相互邀功,吵得不可開交。更可怕的是,這些人喝醉了酒后還大發酒瘋,狂呼亂罵,拔劍相擊,幾乎要動起手來,鬧得一塌糊涂,天翻地覆。一旦這些人喝醉了,就連一國之君的劉邦也覺得束手無策,毫無辦法。他這才深刻地意識到,戰爭時期處理問題的辦法在建國后已經不再適用了,現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頓政府,趕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適用的朝法禮儀和禮樂制度。
被劉邦選中制定這個禮儀和制度的人,不是人們所熟知的丞相蕭何,也不是神機妙算的留侯張良,而是一個閱歷豐富,人情練達的儒生,這個人就是叔孫通。
善于察言觀色的書生
叔孫通是魯國地區人,魯國是先圣孔子的故鄉。儒家學說的發祥地。那里濃厚的儒家文化氛圍,造就了一代代數不清的儒家英才,使儒學在那里得到了一脈相傳的發展。盡管秦始皇曾經殺害了一大批“以文亂法”、“是古非今”才女的迂腐儒生,并且實行了禁書的政策,不準民間私自藏有詩書,但他仍然在朝中設立了博士官,博士官所用的書也就不在禁毀之列了。
叔孫通知道國家馬上就要有大亂,徹底對秦二世放棄了幻想,找了個機會逃回故鄉,先是投奔了項羽,后來又在楚漢之爭時歸順了劉邦。
叔孫通和其他只會背誦經書、不達時務的儒生不同,他非常善于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思,也懂得投其所好,見機行事。在跟隨劉邦后,他探知劉邦討厭戴高冠的博士裝束,就立即將自己的服飾改成短衣,以此博得劉邦的歡心。在楚漢爭霸的關鍵之際,劉邦最需要能征善戰的人,他又向劉邦推薦了很多勇士。因此,劉邦封他為博士,號稷嗣君。所以,史書上記載,叔孫通既是秦末的最后一個文學博士,也是漢代的第一個儒學博士。正是因此,劉邦即位后,領悟到只有儒生才能為自己制禮作樂、整頓綱紀。于是就自然地重用了通達世情、懂得自己心思的叔孫通。
于是,叔孫通揣摩著皇帝的心意,率領一班弟子和魯國的儒生,雜糅古禮和秦朝的禮儀,因地制宜,刪繁就簡,創制了漢代開國之后的第一部禮樂大典。公元前200年,長安城中的長樂宮落成,群臣齊來朝見,第一次施行了叔孫通等人制定的漢代禮儀,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詳細史料記載的朝拜儀式。
皇帝的威嚴
據載,這天天剛擦亮,宮廷中的禮官就帶領著群臣次第步入殿門。廷中陳列著車騎步兵衛隊,設置了各種武器和各色旗幟。在一聲傳呼令中,殿下數百官員站立在臺階兩旁,武將立于西邊,文官立于東邊。劉邦則乘輿出現,百官都舉著旗幟,左右侍衛高呼“皇帝駕到”,于是諸侯王以下依次奉賀,場面十分壯觀,氣氛肅穆,諸侯王、文武百官,無不震恐。大禮古代畫扇完畢,又大擺宴席,殿上的臣子們都俯身俯首,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上朝。如果有不懂禮儀的,當即押下去法辦。整個宴會自始至終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沒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時高聲喧嘩。
劉邦看到這種情景,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啊!于是龍顏大悅,封叔孫通為太常,專職制定禮儀。這時,叔孫通趁機進諫,為參與制禮作樂的弟子們和儒生們求官。素來鄙視儒生的劉邦在高興之余,接受了叔孫通的請求,拜封儒生為郎。先前不理解叔孫通、甚至埋怨他的儒生們也終于心悅誠服,稱贊他是圣人。
叔孫通后來官至太子太傅,在劉邦猶豫太子的改廢之事時誓死捍衛太子,為漢惠帝立下了大功。惠帝即位后,叔孫通繼任太常之職,所以漢初的各種禮儀制度,皆出自叔孫通之手。司馬遷曾評價叔孫通為“漢家儒宗”。縱觀叔孫通一生的為人處世和他的功業,這樣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叔孫通和他的弟子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漢代儒學的先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