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臺灣“科技教父”李國鼎

李國鼎年長孫運璇3歲。他1910年出生于江蘇南京,24歲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來臺后擔任臺灣造船公司的總經理,因受臺灣當局器重,又擔任“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的專任委員,從此頭角崢嶸。他制定獎勵投資條例,創辦高雄等3個加工出口區,為臺灣地區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965年,時任中國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李國鼎給荷蘭飛利浦公司的董事長腓特烈·飛利浦做了一次簡報,其中正在力推的出口加工區及臺灣地區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令腓特烈印象深刻。腓特烈回國后即力排眾議,決定要到遙遠的臺灣設廠投資。從那時起,飛利浦就一直是臺灣地區最大、最成功的合作商之一,這為日后飛利浦參與草創臺積電埋下伏筆。1969年,李國鼎改任中國臺灣財政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與孫運璇同為主導當地經濟發展的大旗。

李國鼎受人敬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忙不停、行動派”,“永不停止的火車頭”,不僅要發現問題,“最重要的是在有問題被揭開時,必須對這個問題慎思明慮并提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李國鼎經常會親自出馬幫助企業解決非常實際的問題。二是“計利當計天下利”,“絲毫沒有為個人和為親朋好友謀求私利的成分”。[7]因為經常在主管領導面前堅持己見,1976年,李國鼎被迫辭去財政負責人職位,改任“政務委員”這樣的閑職,并兼任科技小組召集人。孫運璇資歷較李國鼎淺,但兩年后,卻是孫運璇上任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李國鼎毫不計較,埋頭做自己分內的工作,而孫運璇也放手讓他去干。

仕途不順的李國鼎,卻開啟了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旅程。早年身為物理學者的扎實訓練,以及“畢生學習,用功始終如一,像海綿一樣拼命吸收新知”,讓他可以快速理解半導體、網絡通信等新技術。科技小組是個編外機構,李國鼎竟干得有聲有色。他制定《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支持多所大學研究機械與電機,進行技術與人才的儲備。許多年后,當年強迫他辭職的主管領導對李國鼎說了這么一句話:“過去我不認為人力規劃工作那么重要,現在體會到其重要性,辛苦你了。”他主導召開每四到五年一次的“科學技術會議”,延攬島內外一流的科技專家對科技發展建言,共同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以明確規劃科技發展方向,建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聯系渠道。他全程參與和推動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讓硅谷華人來臺灣創業變得更容易。李國鼎還主導成立了智庫性質的“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資策會”)。他請工商界相關人士吃了一頓飯,就募得了“資策會”成立所需的8000萬元新臺幣。那些出資人后來表示,他們當時實在不懂信息產業是做什么的,但李先生叫他們拿錢,他們就全力配合出資。“資策會”在推動臺灣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李國鼎籌設科技顧問委員會的過程中,許多人表示反對。蔣經國問李國鼎:“什么是半導體?”李國鼎率直回答:“我不懂!”蔣經國說:“等搞懂再設科技顧問委員會,較符合經濟效益。”李國鼎答:“就是不懂才要設,否則會浪費預算。”蔣經國聽后說:“你去處理。”[8]這段對話很有意思,李國鼎一副“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蔣經國對此也無可奈何。“科技顧問會議”自1980年始每年召開一次,由島內外專家共同對科技進行產、官、學、研各方面的咨議與溝通,以凝聚共識并提供新的政策建議,對臺灣地區科研的發展方向和資源投入有相當大的影響。德州儀器名譽董事長及創始人之一哈格蒂擔任該委員會的第一位首席顧問。后來,張忠謀也是先擔任科技顧問,然后才正式來臺灣地區工作的。

李國鼎認為自己對臺灣地區最重要的貢獻是:“我把臺灣的投資環境搞起來了,只要這件事情做對了,做好了,其他的事都會自己發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創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剑阁县| 万山特区| 县级市| 霍林郭勒市| 黔南| 巴林右旗| 大连市| 利津县| 原阳县| 郴州市| 蒙山县| 靖西县| 光山县| 广德县| 天气| 砚山县| 武清区| 卓尼县| 长宁县| 增城市| 柞水县| 三原县| 镇平县| 阿瓦提县| 英德市| 开阳县| 古丈县| 收藏| 宿州市| 佛学| 萍乡市| 都江堰市| 汶上县| 谷城县| 大姚县| 景宁| 株洲县| 富蕴县| 伊金霍洛旗|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