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鐵,船
- 大明永樂,從教導皇孫開始
- 洋芋燉粉條
- 2138字
- 2023-09-28 18:28:00
朱瞻壑聽完傅林的解釋,當即點了點頭,如此通俗易懂的話語,想不懂都難。
雖然沒有親自實驗過,但是朱瞻壑已經對傅先生所講的內容信了八九分。
他有些心癢難耐,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回到府中實驗一番。
如果鐵真能浮于水面之上,想必父王也會大吃一驚。
道衍此時根據傅林那平淡至極的話語,仿佛在陳述事實一般的語氣,推斷出對方所說的可能就是世界的規則。
他看的出來,這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也確實解釋了鐵能夠浮于水面之上的秘密。
不過現在的道衍可是嚴謹了許多,必須自己親自做實驗。
只有得到真真的實驗結果,他才會全然放心。
“小朱,你從這鐵浮于水面之上可曾獲得什么啟示。”
有什么啟示?朱瞻壑一時之間也沒有太過清晰的頭緒。
不同于滑輪組,望遠鏡,熱氣球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具體用途,這鐵浮于水能有什么用。
可以表演戲法?
不成,一點難度都沒有,他人一看就能模仿。
朱瞻壑思考良久,無奈的搖了搖頭,目前看下來似乎僅僅是觀賞之用。
“你有沒有想過此法用于船上。”
“將此法用于船上?”
莫非先生是想用鐵做船,這。。這不可能吧。
朱瞻壑被傅林的這個想法嚇了一跳,
雖然鐵制容器和船的原理差不多,中間都是空的,如果要讓自己乘坐鐵制的船,自己是萬萬不敢的。
道衍則是露出了一絲好奇的神色,鐵制的船,倒是有趣。
根據之前傅先生所說的內容,似乎鐵制船也不是不行。
“先生,莫非是想用鐵做船。”
傅林雖然很想用鐵打造戰船,但是有一個大問題。
那便是鐵的產量問題,以目前大明的鐵產量,一年產量約莫兩三千噸,做一艘都夠嗆,更別說一個船隊了。
因此傅林打算退而求其次,既然做不成鋼鐵船,那就做鐵甲船。
與鋼鐵船不同,只需要在之前木船之外包上一層鐵皮,攻擊力防御力即可大大提升。
所需要的鐵不僅大大減少,而且對航行速度的影響也減少到最小。
“鋼鐵船不太現實,我的意思是做鐵甲船,就是船身外圍包一層鐵皮。”
“嘶。”
朱瞻壑當即倒吸了一口涼氣,將船的外圍包上一層鐵皮,之前可是從來沒有人試過。
不過朱瞻壑仔細一想,這似乎可行。既然鐵確實可以浮于水面,那就完全不用擔心因為鐵附著在船的外壁致使船只沉入海底。
有點意思。
道衍同樣吃驚于傅林天馬行空版的想法,不過雖然異想天開,但是貌似確實可行。
雖然如今大明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在船體外圍包上鐵皮可是之前從來就沒有人想過的套路,這也許會讓陛下龍顏大悅。
因為現在的陛下正在謀劃的一件大事,那便是派人沿海路宣傳大明國威,彰顯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這對于船只的要求頗為嚴格。
因此龍江寶船坊便應運而生,這里正在準備建造著為下西洋準備的一系列船只。
目前共有五種類型的船只。
其一便是作為大明臉面的寶船。長約四十四丈,寬約十八丈,乃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船只。光船錨就重約千斤,需要二三百人才能啟動。
不過現在有了滑輪組,想必啟動時就用不到這些人手了。
其二為馬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
其三為糧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
其四為坐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
其五為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體積最小,靈活輕便,適合對敵。
這是一支以寶船為首的龐大船隊,在陛下的心中,船隊所過之處,皆俯首稱臣。
不過,所造之船全都為木船,畢竟之前誰也沒有想到鐵竟然還能浮于水面之上。
如果自己將鐵浮于水的這件事告訴陛下,陛下雖然不至于會將所有船只改造成傅先生口中的鐵甲船,但是為首的寶船肯定要改造的。
畢竟陛下對于下西洋這件事極為看重。
曾經陛下也曾問過自己關于下西洋的領導者該選誰,自己推薦了鄭和。
鄭和,原名馬和,算的上最早一批跟隨陛下的人員之一,他姚廣孝是洪武十五年跟隨的朱棣,鄭和事洪武十八年跟隨的朱棣,距今已經有近二十年。
他推薦鄭和的原因不是因為鄭和名義上是自己的弟子,而是因為他覺得鄭和確實能力出眾。
在靖難之役中就有很強的體現,展現出不俗的聰明才智以及戰略能力。
當然,如果要下西洋,光是有這些卻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出色的外交能力,這次陛下將鄭和派到東瀛未嘗沒有考教鄭和外交能力的意思。
雖然目前大明的鐵產量完全供應不上寶船的船隊,但是如果只裝備鄭和乘坐的寶船,那是絕對沒有問題。
對于那些化外之地的人來說,雖然寶船能帶給他們不小的震撼,但畢竟還是使用的木頭,如果那些人看到大明竟然有鐵船,那更是要對大明俯首稱臣,不敢生一絲異心。
不過,現在的想法都很美好,問題的關鍵便是要驗證鐵是否能夠浮于水面之上。
傅林見朱土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也明白此事不急。
算算日子,鄭和明年差不多這個時候也就要下西洋了,也就是說,現在船只的制造已經完成大半了。
以大明目前的海軍實力,有沒有鐵甲船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亂殺。
現在的第一任海上霸主葡萄牙,還沒有開啟航海時代,第二任霸主西班牙甚至國家都還沒有,現在還是一個叫卡斯提爾的地方,第三任霸主荷蘭還是散裝的。
但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寶船有六十二只,其余各船一百余只,總計船只兩百余只。總人數2.7萬,與還沒有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歐洲相比,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對比1492年哥倫布出發尋找印度,那時候的哥倫布攜帶87人,乘坐三艘百來噸的帆船,出發前往尋找印度。
1497年,發現了印度的達·伽馬率領四艘小型船共計140多名水手,踏上探索印度的旅程。
與大明相比,簡直就是螢火與皓月的差距。
而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間是14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