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會改變很多大涼山孩子的命運。
不要說竹內亮,一個居住在城市里的普通中國人,恐怕都很難想象讓大涼山脫貧有多難。
1956年,大涼山實行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直接從奴隸社會跨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涼山彝族自治州概況》中曾描寫過一位名叫毛陳氏的婦女的故事。她是美姑縣巴普鄉人,1919年被搶掠輾轉賣給了吳奇家。主子常打罵她,逼她嫁人、生孩子,以獲得更多的奴隸幫他們干活。毛陳氏不想自己做牛馬,子女也做牛馬,誓死不從。當時,與毛陳氏同病相憐的奴隸數不勝數,為了反抗被奴役的命運,他們有逃跑的,有自殺的,還有不惜一把火與主子同歸于盡的。
奴隸制結束了,但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依然讓大涼山“與世隔絕”。
人畜同居,衛生知識匱乏。比起讓孩子讀書,家長更希望孩子在家放羊、種地。涼山州十七個縣市中,曾有十一個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有上百萬人。在最高峰時期,涼山州有六萬多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沒有上學。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涼山。他說自己一直牽掛大涼山,牽掛彝族群眾,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此后,四川省選派了五千七百多名干部駐扎涼山州。除了修路、搬遷、發展產業,還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逼迫”他們上學。
有的地方每到開學季,干部們就在交通要道設卡,把那些試圖輟學外出的學生攔截下來;有的不惜奔赴千里之外把打工的初中生帶回家;更有甚者會用“官告民”的方式,懲罰和警示那些鼓勵或放任孩子輟學的監護人。

乘坐綠皮車下車后,周圍什么也沒有,甚至找不到和同事會合的地方
就是這樣的大涼山,“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在2020年11月,宣布整體脫貧。
十年前,大涼山的貧窮給竹內亮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十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他也想知道,大涼山現在變成什么樣了。
竹內亮和團隊從南京出發,乘飛機,換火車,坐汽車,花了整整兩天才到大涼山。從“懸崖村”到昭覺縣城,他嘗試爬了“懸崖村”,去了農民在山下的安置房,去了徐亮支教的小學,還有孩子們的家。
間隔十年,給竹內亮印象最深的是環境變了——如今馬路干凈了許多,大部分地方都通車了,毛驢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當地政府給易地搬遷的村民提供了安置房,小區干凈整潔,房子寬敞明亮,比竹內亮在南京的家還大。信號基站的建設使大涼山與世界聯結,年輕人能熟練地使用智能手機,通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分享生活,看世界。
雖然還是缺老師,但新的校舍已經建起來了。有些孩子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獲得生活保障,但他們沒有丟失那顆敢于做夢的心——想當演員、舞蹈家,想成為像武磊一樣的球星,想帶父母去大城市……
這部紀錄片的網站點擊量很高,甚至在國外的視頻網站,點擊量也已超過了330萬次。有網友留言說:“這個片子會改變很多大涼山孩子的命運。”
誰知道呢?但是看到了,知道了,或許就是某個改變的開始。正如當年竹內亮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后,決定來中國;徐亮當年在旅途中看到了一位支教老師的塑像,決定去支教。
攝制組的涼山之行有怎樣的奇遇,這十年間又發生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出發去看看!
